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信息
编号:12074214
测脉搏可测食物不耐受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29日 京华时报 2011.05.29
     陕西榆林蒙牛学生奶事件让很多人知道了一个名词:乳糖不耐受。不过,很多人对食物不耐受仍是一头雾水,很多食物不耐受引起的各种症状被归罪于食物过敏。专家指出,其实大部分的食物不耐受都是可以通过少量长期的逐渐食用来适应和改善的。

    食物不耐受属变态反应疾病

    许多人喝了牛奶就胀气腹泻,喝了豆浆后感觉腹胀和疲乏,还有人一吃海鲜就长湿疹,一吃菠萝就浑身红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指出,这就是食物不耐受。由于人的体质不同,某些食物有可能带来过敏和不耐受反应。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张思莱指出,目前一部分专家认为食物不耐受是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大多数专家认为食物不耐受是因为体内缺乏消化一些食物相应的酶,而导致一些食物成分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进入肠道被人体作为外来物质识别,从而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
, 百拇医药
    尽管专家们对食物不耐受产生的机理认识并未统一,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食物不耐受属于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

    很多人都将食物不耐受误认为过敏,张思莱告诉记者,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是不同的,食物过敏与免疫球蛋白E相关,食物不耐受与免疫球蛋白G相关。前者发病快,症状明显,属于急性病,在临床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后者症状隐蔽,属于慢性病,平时人们通常认识不到它的存在,在临床通常以调整饮食治疗为主。

    范志红表示,食物不耐受不仅限于胃肠道不适,还影响到人的精神和思维。除了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部疼痛、打嗝外,还可能带来五官症状,如眼睛有沙粒感、发红、黑眼圈、耳朵痒、流鼻涕、鼻炎、口腔溃疡、恶心、打喷嚏等。甚至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虑、攻击性行为、易怒、情绪波动或不明原因的异常疲劳感、哮喘、皮疹等。
, http://www.100md.com
    范志红提醒,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如果同时存在多项,而又找不到其它任何原因,就要怀疑是否是食物不耐受惹的祸。不过,这些症状的发生一般并不是在吃东西之后的一两个小时之内出现,而可能晚至十几个小时甚至二十多个小时之后才出现,所以容易让人忽略那个引起麻烦的食品。

    五大食品易不耐受

    哪些食品容易引起不耐受呢?范志红告诉记者,最常见的嫌疑食品有5种,而其它可能引起不耐受反应的食品多达几十种。第一位的是乳制品,如牛奶,因为一些人不能充分消化乳糖,乳糖刺激肠道引起腹泻和腹痛;乳糖被微生物发酵,大肠产生气体,带来腹胀和胀气的感觉;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含面筋食品,包括各种面食品、燕麦、黑麦、大麦食品等;第三位的是豆类,很多人吃了大豆后发生腹胀、产气、消化不良等不适感觉;第四位的是精制糖,包括糖果、甜食、甜饮料等;第五类是酵母,包括面包、馒头等。另外,苹果、柑橘类水果、茄子、绿菜花、腰果、花生、豌豆、小扁豆、鸡蛋、猪肉等也都可能引起食物不耐受。
, http://www.100md.com
    范志红提醒,食物必须与体质相合。不合适的食物,即便其营养价值再高,也不能大量食用。

    测脉搏可辨不耐受

    怎样能知道自己对食物有不良反应?范志红指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脉搏测试,吃了引起不耐受的食品脉搏会加快。测定每次只需一分钟,一天当中测定11次:早起在床上坐着测一次,早、午、晚三餐刚吃完、30分钟、60分钟各测一次;晚上休息时再测一次。测时为坐姿放松状态。如果测定数值比最低值高12次以上,那么可能存在食物不耐受反应。这一天要详细记录吃了哪些东西,而且验证时每餐最好只吃一种东西。此外,还可采取食物排除法,在食物中排除掉常见的5种可能引起不耐受的食品。一个月后再观察。如果不适症状少了,可能嫌疑食品就在这5种当中。再每周引入一种食物,观察自己的变化。如果重新引入某种食品引起症状的再次发生或恶化,那么很可能就是这种食品在作怪了。

    最简单的方法是去开设食物不耐受门诊的相关医院或咨询中心,做一个血液IgG的测试。
, 百拇医药
    细嚼慢咽可防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出现最多的就是婴幼儿,因此一些家长给孩子“忌口”来避免食物不耐受。

    张思莱提醒,这种做法易导致孩子营养不良。通过饮食调整,大部分食物不耐受是能改善的,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可以通过少量添加、慢慢增加分量,逐渐来适应某种食物。

    范志红也提醒,细嚼慢咽可减少食物不耐受危险,吃东西不要太快,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做其他事情,以免影响消化功能。

    另外,不要大量吃同一种食品,尽量保持食物的多样化。每天的主食、肉类和蔬菜都要进行调整。种类越多,则营养不良的危险越小,同时长期发生食物不耐受的危险也会减小。如果有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要积极治疗,最好采用饮食治疗或中医治疗方式,少用抗生素,避免影响肠道微生态平衡。, http://www.100md.com(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