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医典中寻觅千年阿胶
阿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产于山东东阿县者为最佳。对其主治功效,历代医家均有论述。
汉代,《神农本草经》载,阿胶“主心腹内崩,劳极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此时阿胶为临床常用之品,多取其滋阴补血、安胎止血之效。
《伤寒论》有治疗阴虚阳亢、心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此方取阿胶滋阴之功,实为后世用治阴虚之证的范例。同书的炙甘草汤,亦是用阿胶滋阴补血的先驱。
又如《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该方取用阿胶,既有止血之功,又有补血之用。更与暖宫止血的艾叶配合,成为调经、安胎及治疗崩漏、胎漏的要药。
唐《药性论》称阿胶“主坚筋骨,益气止痢”。《千金食治》又谓其“治大风”。这个时期,既取其做补益药饵以食疗,又常取其止血以治疗出血诸症。
, http://www.100md.com
宋元年间,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国家医药编纂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整理重要的医经典籍,大大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由于大量方书的出现,人们对阿胶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如《日华子诸家本草》,谓阿胶“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可见此时除继用阿胶治疗各种出血症外,对于大便秘结、肠风下痢、阴虚燥咳亦常配伍应用。由此可见,阿胶不仅用于止血,较汉、唐范围更广,又可用其治疗咳喘、便秘,以至目疾诸症。
明代,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中医药学亦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此时对阿胶的认识和应用也更加广泛和深入。
李时珍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在《本草纲目》中称阿胶“疗吐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病、血枯、经血不调、无子、崩下、带下、胎前产后诸病。男女一切风病……虚劳咳嗽喘急,肺痨唾脓血……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阿胶的效用范围。
在这一时期的临床应用中,阿胶尤以止血、治痢为多。《古今医鉴》中则载有胶艾四物汤,治血崩。此时阿胶止血的功用多见妇女疾患。
, http://www.100md.com
至清中叶,阿胶的功用进一步扩大。《纲目拾遗》指出,阿胶能“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提出了阿胶补肾的作用。
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亦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水补而热自制,故风自尔不生。”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汉代张仲景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的启发下,根据温病易于伤阴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阿胶善于添精补肾的作用,又创制了多种治疗轻重不等的虚风之方。
近年来,广大医务工作者与专家学者,继承前贤的经验,取本品滋阴润燥、补血止血、安胎之功,将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补肺阿胶汤、胶艾四物汤、清燥救肺汤、阿胶鸡子黄汤等名方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雪墨)
东阿阿胶的"治未病"养生观
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东阿阿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 http://www.100md.com
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使东阿阿胶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培育,融会汲取了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最优秀的精华,被誉为中药"圣药",举世闻名,代代相传。
阿胶是在齐鲁文化影响下,古代先人智慧的发明创造。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认为,阿胶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药,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药。阿胶从3000年前至今,一直就是老百姓日用的具有补益作用的物品。
中医重视"治未病"。柳长华说,阿胶最能体现中医"治未病"的养生理念。《黄帝内经》有句名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如果"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传统医学的真正作用不是机械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是像一位老师,告诉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掉导致我们身体衰弱的坏习惯,如何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引导我们顺应自然而生活。
阿胶的本性是养生,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伍组方。比如《神农本草经》中列出的上品,不是生了病才吃的,而是具有补养和"治未病"作用的一些补药。《神农本草经》称阿胶"久服轻身益气",就说明阿胶是养生的物品,不但可以日常服用,而且"久服"可防病、保持身体健康、强壮,延年益寿。
, 百拇医药
阿胶备受历代医家推崇,不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甚至称其为"圣药"。
中医认为,阿胶是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具有补养作用的血肉有情之品,其性平,可平补五脏,不像其他补药具有偏性。研究发现,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单味服用阿胶出现不良反应的报告。
柳长华说,阿胶不是一般的药可以比拟的,同样广为人知的具有补益作用的人参,就有偏性,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服用的。
阿胶不仅现在家喻户晓,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服用阿胶的记载。柳长华举例说,全唐诗《宫词补遗》中有诗写道,"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说的就是杨贵妃"暗服阿胶""为君容"的故事。
据唐代《元和郡县治》记载,大唐开国元勋尉迟恭,曾受命封禁东阿县城的阿井。当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私启井封、制造阿胶,否则杀无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启封而取水",目的是"熬胶进贡"。
一首流传至今的元曲"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形象说明了阿胶在老百姓心中的养生地位。(雪墨)
, 百拇医药
汉代,《神农本草经》载,阿胶“主心腹内崩,劳极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此时阿胶为临床常用之品,多取其滋阴补血、安胎止血之效。
《伤寒论》有治疗阴虚阳亢、心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此方取阿胶滋阴之功,实为后世用治阴虚之证的范例。同书的炙甘草汤,亦是用阿胶滋阴补血的先驱。
又如《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该方取用阿胶,既有止血之功,又有补血之用。更与暖宫止血的艾叶配合,成为调经、安胎及治疗崩漏、胎漏的要药。
唐《药性论》称阿胶“主坚筋骨,益气止痢”。《千金食治》又谓其“治大风”。这个时期,既取其做补益药饵以食疗,又常取其止血以治疗出血诸症。
, http://www.100md.com
宋元年间,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国家医药编纂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整理重要的医经典籍,大大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由于大量方书的出现,人们对阿胶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如《日华子诸家本草》,谓阿胶“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可见此时除继用阿胶治疗各种出血症外,对于大便秘结、肠风下痢、阴虚燥咳亦常配伍应用。由此可见,阿胶不仅用于止血,较汉、唐范围更广,又可用其治疗咳喘、便秘,以至目疾诸症。
明代,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中医药学亦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此时对阿胶的认识和应用也更加广泛和深入。
李时珍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在《本草纲目》中称阿胶“疗吐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病、血枯、经血不调、无子、崩下、带下、胎前产后诸病。男女一切风病……虚劳咳嗽喘急,肺痨唾脓血……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阿胶的效用范围。
在这一时期的临床应用中,阿胶尤以止血、治痢为多。《古今医鉴》中则载有胶艾四物汤,治血崩。此时阿胶止血的功用多见妇女疾患。
, http://www.100md.com
至清中叶,阿胶的功用进一步扩大。《纲目拾遗》指出,阿胶能“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提出了阿胶补肾的作用。
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亦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水补而热自制,故风自尔不生。”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汉代张仲景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的启发下,根据温病易于伤阴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阿胶善于添精补肾的作用,又创制了多种治疗轻重不等的虚风之方。
近年来,广大医务工作者与专家学者,继承前贤的经验,取本品滋阴润燥、补血止血、安胎之功,将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补肺阿胶汤、胶艾四物汤、清燥救肺汤、阿胶鸡子黄汤等名方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雪墨)
东阿阿胶的"治未病"养生观
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东阿阿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 http://www.100md.com
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使东阿阿胶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培育,融会汲取了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最优秀的精华,被誉为中药"圣药",举世闻名,代代相传。
阿胶是在齐鲁文化影响下,古代先人智慧的发明创造。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认为,阿胶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药,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药。阿胶从3000年前至今,一直就是老百姓日用的具有补益作用的物品。
中医重视"治未病"。柳长华说,阿胶最能体现中医"治未病"的养生理念。《黄帝内经》有句名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如果"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传统医学的真正作用不是机械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是像一位老师,告诉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掉导致我们身体衰弱的坏习惯,如何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引导我们顺应自然而生活。
阿胶的本性是养生,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伍组方。比如《神农本草经》中列出的上品,不是生了病才吃的,而是具有补养和"治未病"作用的一些补药。《神农本草经》称阿胶"久服轻身益气",就说明阿胶是养生的物品,不但可以日常服用,而且"久服"可防病、保持身体健康、强壮,延年益寿。
, 百拇医药
阿胶备受历代医家推崇,不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甚至称其为"圣药"。
中医认为,阿胶是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具有补养作用的血肉有情之品,其性平,可平补五脏,不像其他补药具有偏性。研究发现,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单味服用阿胶出现不良反应的报告。
柳长华说,阿胶不是一般的药可以比拟的,同样广为人知的具有补益作用的人参,就有偏性,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服用的。
阿胶不仅现在家喻户晓,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服用阿胶的记载。柳长华举例说,全唐诗《宫词补遗》中有诗写道,"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说的就是杨贵妃"暗服阿胶""为君容"的故事。
据唐代《元和郡县治》记载,大唐开国元勋尉迟恭,曾受命封禁东阿县城的阿井。当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私启井封、制造阿胶,否则杀无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启封而取水",目的是"熬胶进贡"。
一首流传至今的元曲"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形象说明了阿胶在老百姓心中的养生地位。(雪墨)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