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 > 科学预防
编号:12104854
防糖尿病也该三多一少 血糖一天有两个高峰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6日 《生命时报》 2011.08.16
控糖牢记45678(名家话血糖(31))
血糖一天有两个高峰(名家话血糖(26))
糖尿病已成中国燃眉之急(名家话血糖(27))
女糖友更要护好心(名家话血糖)
防糖尿病也该三多一少(名家话血糖)
用中医防住糖尿病(名家话血糖)
肠胃不好更要防低血糖(名家话血糖)
测颈围,早知糖尿病(名家话血糖(33))

    防糖尿病也该三多一少(名家话血糖)

    专家小传

    仝小林教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去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中国现有9240万成人患有糖尿病。更加值得警醒的是,据推测,我国有15.5%的成人,即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就如同处在分岔口上,如果在这个时期进行有效干预,则可推迟或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同时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如果放任不管,有资料表明,糖尿病前期的人,每年会有10%左右发展为糖尿病;而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仅有约30%可能自行恢复为正常,这是十分危险的。而要预防糖尿病,实际上只要在生活中坚持几个小变化,就可以远离糖尿病的侵扰。归纳起来就是“三多一少”,当然,这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完全不同。
, 百拇医药
    多动会儿。不管体形胖瘦,准糖友都应该坚持每天至少锻炼40分钟。别小看这“多动会儿”的效果,除了胰岛素之外,运动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因素。对于中老年人,只要锻炼时能够微微出汗,基本就可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多睡会儿。如果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大家会感到疲惫不堪,体内激素分泌的压力变大,身体会通过储存脂肪来“应对危机”,人的饭量会变大,这也是形成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尽量定时睡觉和起床。如果晚上非得熬夜不可,那么最好在第二天补个午觉。

    多学点儿。对准糖友来说,学习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已经是势在必行。掌握了这些知识,“准糖友”就不会忽视或者惧怕糖尿病,能够更为顺畅地和医生交流。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比如有糖尿病家族病史、40岁以上的中年人、肥胖人群以及高血压患者等,应该每隔3—6个月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在医生的指导更有效地预防糖尿病。

    少吃点儿。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饮食对它的影响可谓“立竿见影”。每顿饭少吃一点,七八分饱即可,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能减小人体内唯一降血糖激素——胰岛素的负担。
, 百拇医药
    大家不妨学习一下广东人的饮食顺序,先喝汤到半饱后,再吃些素菜,最后靠荤食垫到七八分饱。在蔬菜的选择上可以多吃些低淀粉食品,比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绿豆等,主食尽量选择全谷物食品,而不是加工的谷物,比如可用糙米饭代替白米饭。▲ (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仝小林

    )

    

    血糖一天有两个高峰(名家话血糖(26))

    专家小传

    李延兵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青年副主任委员、血糖监测学组副组长
, 百拇医药
    如果一名糖尿病患者,将自己一天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值连成一条线,他可能会发现两个明显的高峰。第一个从凌晨三四点开始,逐渐上升,到早上七八点钟达到峰顶,这个现象被称为“黎明现象”。第二个高峰则出现在下午,有专家称其为“黄昏现象”。

    实际上,健康人一天的血糖水平也有波动,但幅度不会这么大,会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而糖尿病患者由于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甚至消失,就容易在凌晨和下午出现两个超出正常值的高峰。

    引起“黎明现象”的原因可能截然不同。第一种情况是,糖友前一晚用药剂量不够,或服药时间过早。另一种则可能是“苏木杰反应”造成的。它指的是前一天夜里发生低血糖,机体会自动“开启”升糖机制帮助身体度过这一危险期,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它往往是因用药过量导致的。因此,出现凌晨高血糖时,患者绝不能擅自调整用药。

    糖友可通过每小时检测一次夜间1—3点的血糖进行分辨。如果血糖值在6.0毫摩尔/升左右,那就是“黎明现象”;如果血糖值低于3.9毫摩尔/升,那就属于“苏木杰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可避免反复出现“黎明现象”。
, 百拇医药
    一般来说,“黄昏现象”出现在下午四五点左右。不过,对这一提法,专家并未形成统一意见。有专家认为,午后高血糖与患者自身的饮食、运动等情况关系密切,它可能是因饮食、运动不当等造成的,并非基础胰岛素分泌异常引起的。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一个观点。如果出现午后高血糖,大家可以通过加大运动量、控制午餐摄入总量、调整药物剂量等方法来调整。▲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李延兵

    )

    

    糖尿病已成中国燃眉之急(名家话血糖(27))

, 百拇医药     专家小传

    吉恩·克劳德·穆班亚教授,国际糖尿病联盟主席,喀麦隆雅得温第一大学医学及生物医学学院医学和内分泌学教授。

    目前,中国已取代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可以说,糖尿病在中国已成燃眉之急,希望中国人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心自己的健康。”7月21日,国际糖尿病联盟主席吉恩·克劳德·穆班亚教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6.7%,已高过世界平均水平6.4%。而且,中国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在扩大,约有1.5亿。因此,他希望通过本报发出呼吁,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就可以帮助中国人防住糖尿病。

    穆班亚教授指出,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不能走其他国家的老路。防治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是1型糖尿病,它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出现障碍,因此患者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不然会危及生命。但1型糖尿病人的病情发展是可以减缓的。比如正确用药、在营养方面加以注意等。另外,像3C研究等,也可为1型患者的管理提供更多的支持。
, 百拇医药
    其次,对于2型糖尿病人来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像饮食结构、锻炼与否以及年龄,都会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展。穆班亚教授说:“20年前我来中国,中国没有麦当劳、肯德基,而且车也比较少,大家锻炼机会比较多,当时2型糖尿病不是大问题。但现在中国遍地都是麦当劳、肯德基,到处都是车,大家的锻炼机会少多了,因此2型糖尿病在中国已经成为燃眉之急。回归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减少发病最好的方法。”

    第三种是妊娠糖尿病,它不但影响母亲健康,还会促使孩子逐渐发展成糖尿病。“妊娠妇女应该非常注意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这种病是可逆的,可以预防的。”穆班亚教授说。

    同时,在治疗期间,儿童和老人需要特别关注。儿童比较好动,吃方面比较喜欢巧克力这样的食物,所以需要家长帮助他们用无糖食品替代,像无糖巧克力、无糖粥等。老人的治疗重点应以他的生活品质为焦点,比如成年糖友,通常一天要注射3次胰岛素,老人糖友就应改成每天注射1次24小时长效胰岛素,再配合降糖药,这样就更好。▲
, 百拇医药
    (袁 月) (

    )

    

    用中医防住糖尿病(名家话血糖)

    专家小传

    徐远,教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糖尿病(消渴)的发生多因禀赋不足、脏腑虚损、气血失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失常。而嗜食肥甘、贪恋醇酒、情志不遂、精神压力、起居失常、久坐少动等,都是其诱因及使疾病加重的因素。因此,防治糖尿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百拇医药
    1.改善体质偏差。疾病是体质偏差及脏腑功能失调超过一定界限而成的。对于糖尿病“后备军”,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可配合中医药调治,酌情以健脾化湿或调理肝肾等方法,纠正脏腑功能的失衡,减慢其迈入糖尿病大军的步伐。

    2.改良已有症状。一些糖友规范用药,但血糖仍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是被一些严重影响降糖药效果的因素干扰,如食欲亢进、便秘、失眠、焦虑、抑郁、各种疼痛等。中医应给予相应的个体化治疗。如肾阴亏虚的糖友可选用六味地黄丸;伴干咳、口干者,可加用麦冬、五味子滋养阴液等。

    3.防住合并多个并发症。已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往往虚实夹杂,一般通过各种疗法,虚则补之,扶助正气;实则泄之,及时通过畅气、通腑、除痰、利水、化淤、通络等方法祛除病邪,防止形成燎原之势。

    4.多法辅助治疗。特色治疗有:中药足浴方减轻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造成的凉、麻、痛等症;系统疗法联合灌肠方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升清降浊系列方改善糖友胃轻瘫症状等。▲ (
, 百拇医药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中医糖尿病科教授 徐 远

    )

    

    肠胃不好更要防低血糖(名家话血糖)

    专家小传

    徐梓辉,博士后,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医疗评估》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1/5糖友因低血糖而无法正常工作。

, http://www.100md.com     该研究涵盖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的1404份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报告。研究发现,由于夜间发生低血糖现象,每人每月平均“旷工”14.7小时,这相当于整整两个工作日。而与此相关的损失达到每人每年2294美元。

    低血糖事件多数发生在夜间,22.7%的患者因此导致第二天上班迟到或请假,还有18.3%的患者会早退。首席研究员和卫生心理学专家美瑞·伯德博士说,许多糖友经常受到低血糖困扰,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寿命”,患者在发生低血糖事件后7天内,还额外多测5.6次血糖,受到更多的“皮肉之苦”。

    “很多采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糖友,每月会出现1—3次低血糖事件。”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徐梓辉提醒,这主要与用药时间和剂量有关。夜间低血糖一般出现在凌晨1—3点钟左右,患者会感到心慌、颤抖、饥饿、多汗、做噩梦。有些患者仅出现第二天晨起后头痛、感觉没睡好乏力,往往会被忽视。此外,肠胃功能不好的糖友,由于进食后不能及时消化吸收,也会引发低血糖。
, 百拇医药
    徐梓辉提醒,为了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患者可以在睡前适量吃点吸收缓慢的食品,如一杯酸奶或低脂牛奶、3—5块全麦饼干,或者一小块苹果等。一旦出现低血糖,糖友应及时自我处理,避免长时间低血糖对脑组织造成损伤。主要方法如下:有条件的患者立即检测血糖,若低于3.8毫摩尔/升,应迅速补充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半杯甜果汁、半杯糖水、一汤匙蜂蜜、3—5块饼干、3—4块方糖、2—3块糖果等。10—15分钟后症状未减轻,再吃一次。若症状消除,但离下一餐还有1个多小时,加一份主食。▲

    (田 月) (

    )

    

    控糖牢记45678(名家话血糖(31))
, http://www.100md.com
    专家小传

    刘超,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助理,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糖尿病病友在日常自我监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困惑,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生会给出一些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让很多人无所适从,搞得自己的血糖控制也是一笔糊涂账。那么有没有什么简便而实用的方法能让广大糖友便捷地看出血糖是否控制得很好呢?

    “控制好糖尿病要时刻记住‘45678’这组血糖目标值。也就是说,糖友应牢记,任何时候血糖值不应低于4毫摩尔/升,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5.6毫摩尔/升以下,餐后血糖不高于7.8毫摩尔/升。”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超教授说。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血糖本身,而在于长期血糖异常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如血管损害、肾脏疾病、失明、截肢等,病情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 百拇医药
    评判患者病情控制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日常血糖的水平。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绝对不能“跟着感觉走”,大多数糖友在血糖波动时,出现各类急、慢性并发症前,通常不会有明显不适症状,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被称为“无声杀手”的原因。

    因此,必须随时监控日常血糖水平。刘超教授告诉大家,“控糖”需做到“瞄准点、拉直线、摆平面”。“瞄准点”指的是患者在家要经常进行“小测验”,勤查血糖,看是否把血糖控制在“45678”的范围内,高龄糖友可适当放宽这个标准,但空腹血糖也不能超过7毫摩尔/升,餐后血糖在10毫摩尔/升以下适宜。“拉直线”指的是,患者每三个月需至医院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力争将其控制在6.5%以下。“摆平面”要求患者每年做一次全面检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及有无并发症与合并症的发生。

    广大糖友应牢记“45678”原则,使得“点、线、面”全面达标。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还要做到抓住“一个中心,多个基本点”——在控制好血糖的基础上,控制好血压、血脂、体重、血液黏稠、尿酸增高等指标,并注意戒烟限酒,以实现高质量的长寿生活。▲
, 百拇医药
    (袁 月) (

    )

    

    女糖友更要护好心(名家话血糖)

    专家小传

    孙子林,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欧洲糖尿病学会会员。

    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是“难兄难弟”,一般二者同时存在。有数据表明,约七成糖尿病人最终死于心血管意外。对于糖友而言,应该及早发现并处理高血糖,全面控制危险因素,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http://www.100md.com
    研究证明,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特别是女性,更要当心。很多糖友表现的都是无痛性心肌梗死,比较难察觉。一般而言,糖友但凡合并心肌梗死,预后是很差的。

    据德国乌尔姆大学内科学教授、内分泌科负责人伯恩介绍,数据表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人中,女性占大多数,而且女性的发病率比男性要高出50%。约有2/3的女性死亡都是因为血管病变导致的死亡。更可怕的是,女性冠心病症状不典型,往往没有胸部压迫性疼痛,而仅表现为乏力、气短、背痛、恶心等。女性患者就诊时,往往已经大面积心肌梗死。

    改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出路。对于糖友而言,首先要合理膳食。提倡每日进食1—2个西红柿;喝少量红葡萄酒;吃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红薯、南瓜可提高免疫力;黑木耳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其次戒烟对糖尿病患者有益。最后每周运动150分钟,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血脂。▲ (

    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糖尿病研究所所长 孙子林教授
, 百拇医药
    )

    

    测颈围,早知糖尿病(名家话血糖(33))

    专家小传

    袁申元,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

    很多人穿带领的衬衣时,都会发现腰身合适但领子太紧。美国弗雷明汉心脏研究学会专家指出,一个人即使腰围符合标准,但如果脖子过粗,也容易使血糖偏高。测颈围其实是帮你了解上半身脂肪的分布情况,而上半身脂肪与糖尿病风险密切相关。

, http://www.100md.com     近日,北京同仁医院袁申元教授也公布了“北京社区糖尿病研究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围与体重指数、腰围、代谢综合征均呈正比。研究建议,男性颈围大于等于38厘米,女性大于等于35厘米,是确定超重的临界值;男性颈围大于等于39厘米,女性颈围大于等于35厘米,是确定代谢综合征的临界值。

    在家测量时,被测者应身体直立,眼睛平视,两臂自然下垂,保持正常呼吸、颈部放松、嘴巴可以稍微张开,以减少颈部肌肉紧张。测量者将皮尺水平置于颈后第七颈椎(埋头时可摸到的颈后最突起处)上缘,前面于喉结下方(即颈部最细的部位)进行测量。当你的测量值达到临界值时,就请你一定要关注自己是否是糖尿病前期,遵医嘱用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尽快脱离糖尿病的大军。▲

    (袁月) (

    )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