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室并非胸腔之地
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中血室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言血室为胞宫、冲脉、大小肠等者,近日笔者拜读了8月10日《中国中医药报》祝子贝“血室为胸膈以上胸腔之地”(以下简称祝文)一文,受益颇深。然笔者认为祝文之说有不妥之处。
祝文依《伤寒论》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气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便言:“观柴胡汤主治各条,如96条‘胸胁苦满’,97条‘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103条‘心下急,郁郁微烦’等,可知柴胡汤中多有胸胁痛之类症状,从而可见血室与胸胁关系密切。”进而据《医林改错》中“血府……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加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以及“胸膈之上皆为血故为血府”的记载,便得出血室为胸膈以上胸腔之地。这一论点乍看去似乎颇有道理,但仔细研究一下,说理并不可靠。
祝文仅因144条热入血室小柴胡汤主之,便言柴胡汤证所出现的胸胁痛之类症状为热入血室的表现,实为不妥。祝文所引用的97条病在胁下,103条“心下急”实为胃脘部拘急疼痛不适的表现;96条除了有“胸胁苦满”之症外,尚有“腹中痛”、“胁下痞硬”等表现。可知其引用的97条、103条病位均在胸膈之下的腹腔,96条病位胸膈上下皆有,而祝文独言血室为胸膈以上胸腔之地,实在令笔者困惑不解。即使按照祝文的思考方式,即观柴胡汤主治各条也得不出血室在胸膈以上之胸腔之地。如97条“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226条“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99条“胁下满”;100条“腹中急痛”;230条“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103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这些柴胡汤证的症状表现大多为胁下而不是胸膈以上部位,那么何不言血室在胁下,而言血室为胸膈以上胸腔之地,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 百拇医药
祝文所引《医林改错》中有关血府的记载是“胸膈之上皆为血故为血府”,而笔者查阅了《医林改错》(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5年8月第一版)中血府的记载应为“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不知祝文引用的《医林改错》为何版本?抛之引文的精确与否,笔者认为《医林改错》中关于血府的命名问题有待商榷,限于当时历史的局限性,其所观之人多为“破腹露脏之儿”或是行“剐”刑之后的犯人,这些人在胸腹受损之时必定会有血液溢出脉外,淤积于局部,这样王清任极有可能将溢出脉外之血误认为本生于胸腹。此外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记载“因谈及膈膜一事,留心四十年,未能审验明确。内有江宁布政司恒敬公……于膈膜一事知之最悉。余闻言喜出望外,即拜叩而闻之,恒公鉴于苦衷,细细说明形状”。这就说明王清任未曾亲自查看到膈膜,所以其所言“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的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故祝文将血室等同于血府,认为血室为胸膈以上胸腔之地的说法就更加不妥。
《素问·评热病论》言:“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祝文故言“女子月事由心气挟营血经胞脉下至胞宫而成。今外邪中人,入里化热,蔽于胸中,故心气不得下通,月事不来也。”笔者认为对此段原文的理解应结合前文,否则有断章取义之嫌。《素问·评热病论》言:“诸水病者,故不得卧……故月事不来也。”文中“诸水病者”统领“卧则惊,惊则咳甚”,“腹中鸣”,“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故“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故月事不来也”。一段应解释为“月事不来,是因为水气阻滞,胞脉闭塞不通。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胞脉闭塞不通,则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其症结在于水气阻滞胞脉,而非祝文“外邪中人,入里化热,蔽于胸中”。那么何言血室在胸膈以上胸腔之地。又《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云:“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出现心神不安症状是因为“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之时,下元亏虚,热邪乘虚而入,致使邪阻下焦,气血逆乱而出现心神不安的征象。故不能因为“暮则谵语,如见鬼状”系心神不安征象而言血室在胸膈以上胸腔之地。, 百拇医药(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祝文依《伤寒论》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气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便言:“观柴胡汤主治各条,如96条‘胸胁苦满’,97条‘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103条‘心下急,郁郁微烦’等,可知柴胡汤中多有胸胁痛之类症状,从而可见血室与胸胁关系密切。”进而据《医林改错》中“血府……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加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以及“胸膈之上皆为血故为血府”的记载,便得出血室为胸膈以上胸腔之地。这一论点乍看去似乎颇有道理,但仔细研究一下,说理并不可靠。
祝文仅因144条热入血室小柴胡汤主之,便言柴胡汤证所出现的胸胁痛之类症状为热入血室的表现,实为不妥。祝文所引用的97条病在胁下,103条“心下急”实为胃脘部拘急疼痛不适的表现;96条除了有“胸胁苦满”之症外,尚有“腹中痛”、“胁下痞硬”等表现。可知其引用的97条、103条病位均在胸膈之下的腹腔,96条病位胸膈上下皆有,而祝文独言血室为胸膈以上胸腔之地,实在令笔者困惑不解。即使按照祝文的思考方式,即观柴胡汤主治各条也得不出血室在胸膈以上之胸腔之地。如97条“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226条“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99条“胁下满”;100条“腹中急痛”;230条“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103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这些柴胡汤证的症状表现大多为胁下而不是胸膈以上部位,那么何不言血室在胁下,而言血室为胸膈以上胸腔之地,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 百拇医药
祝文所引《医林改错》中有关血府的记载是“胸膈之上皆为血故为血府”,而笔者查阅了《医林改错》(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5年8月第一版)中血府的记载应为“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不知祝文引用的《医林改错》为何版本?抛之引文的精确与否,笔者认为《医林改错》中关于血府的命名问题有待商榷,限于当时历史的局限性,其所观之人多为“破腹露脏之儿”或是行“剐”刑之后的犯人,这些人在胸腹受损之时必定会有血液溢出脉外,淤积于局部,这样王清任极有可能将溢出脉外之血误认为本生于胸腹。此外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记载“因谈及膈膜一事,留心四十年,未能审验明确。内有江宁布政司恒敬公……于膈膜一事知之最悉。余闻言喜出望外,即拜叩而闻之,恒公鉴于苦衷,细细说明形状”。这就说明王清任未曾亲自查看到膈膜,所以其所言“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的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故祝文将血室等同于血府,认为血室为胸膈以上胸腔之地的说法就更加不妥。
《素问·评热病论》言:“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祝文故言“女子月事由心气挟营血经胞脉下至胞宫而成。今外邪中人,入里化热,蔽于胸中,故心气不得下通,月事不来也。”笔者认为对此段原文的理解应结合前文,否则有断章取义之嫌。《素问·评热病论》言:“诸水病者,故不得卧……故月事不来也。”文中“诸水病者”统领“卧则惊,惊则咳甚”,“腹中鸣”,“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故“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故月事不来也”。一段应解释为“月事不来,是因为水气阻滞,胞脉闭塞不通。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胞脉闭塞不通,则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其症结在于水气阻滞胞脉,而非祝文“外邪中人,入里化热,蔽于胸中”。那么何言血室在胸膈以上胸腔之地。又《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云:“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出现心神不安症状是因为“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之时,下元亏虚,热邪乘虚而入,致使邪阻下焦,气血逆乱而出现心神不安的征象。故不能因为“暮则谵语,如见鬼状”系心神不安征象而言血室在胸膈以上胸腔之地。, 百拇医药(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