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处暑养生
处暑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在每年阳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开始。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
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长江以南地区,俗语有「秋老虎」的说法,就是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
著有《清嘉录》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
处暑象征着东南季风最后退出我国大陆,西北季风开始统治我国大陆。处暑以后的天气真正转入秋季了。
, http://www.100md.com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每年的处暑之时,人们的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穿着提示: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2. 睡觉夜寝提示: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3. 室内提示: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 百拇医药
4.防病提示:在9月23日秋分之前,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人的风寒或风热感冒。发病及时用食物疗法恢复平衡。
5.饮食提示: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建议根据个人不同体质,选用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等食品,以起到调养身心的作用。
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此时,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早睡早起是人们须周知的。良好的睡眠,不但可以消除疲劳,保护大脑,增强免疫力,还能促进发育,有利于美容。
同时,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处于熟睡状态,午时静卧或小憩)。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24时至4时,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而中午12时至13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另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 百拇医药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上生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因此,除了根据天气变化增添衣物、晚上睡觉注意覆盖腹部外,还可以按摩肚脐,方法是先将双手掌心搓热,然后上下重叠放在肚脐上,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揉按100次。如果寒气积聚日久,病症顽固,还可以取粗盐(腌咸菜用的)0.5~1公斤,将盐炒热后装入毛巾缝制的口袋中,放在肚脐上热熨。
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一般来讲,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空气相对湿度是40%~60%,过高过低都会感觉不舒适。由于秋天空气中的水气含量小,其相对湿度下降,特别是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以下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发展为疾病(即「秋燥症」)。
饮食养生保健的方法对「秋燥」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特别提出要多吃一些寒凉多汁的蔬菜水果和流食,但是也需根据各人体质具体情况而定。选用如黄瓜、西红柿、冬瓜、百合、白萝卜、胡萝卜及梨、苹果、葡萄、荸荠、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萝、罗汉果、大枣和汤、粥等,这不但有利于维生素的补充,还能够增加水分的摄入。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品,以加重秋燥的症状。
但愿以上处暑节气之相关小知识,能对大家的生活有所益处。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告别美丽繁茂的盛夏,迎接果实累累的金秋!, 百拇医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
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长江以南地区,俗语有「秋老虎」的说法,就是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
著有《清嘉录》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
处暑象征着东南季风最后退出我国大陆,西北季风开始统治我国大陆。处暑以后的天气真正转入秋季了。
, http://www.100md.com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每年的处暑之时,人们的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穿着提示: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2. 睡觉夜寝提示: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3. 室内提示: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 百拇医药
4.防病提示:在9月23日秋分之前,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人的风寒或风热感冒。发病及时用食物疗法恢复平衡。
5.饮食提示: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建议根据个人不同体质,选用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等食品,以起到调养身心的作用。
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此时,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早睡早起是人们须周知的。良好的睡眠,不但可以消除疲劳,保护大脑,增强免疫力,还能促进发育,有利于美容。
同时,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处于熟睡状态,午时静卧或小憩)。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24时至4时,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而中午12时至13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另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 百拇医药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上生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因此,除了根据天气变化增添衣物、晚上睡觉注意覆盖腹部外,还可以按摩肚脐,方法是先将双手掌心搓热,然后上下重叠放在肚脐上,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揉按100次。如果寒气积聚日久,病症顽固,还可以取粗盐(腌咸菜用的)0.5~1公斤,将盐炒热后装入毛巾缝制的口袋中,放在肚脐上热熨。
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一般来讲,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空气相对湿度是40%~60%,过高过低都会感觉不舒适。由于秋天空气中的水气含量小,其相对湿度下降,特别是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以下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发展为疾病(即「秋燥症」)。
饮食养生保健的方法对「秋燥」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特别提出要多吃一些寒凉多汁的蔬菜水果和流食,但是也需根据各人体质具体情况而定。选用如黄瓜、西红柿、冬瓜、百合、白萝卜、胡萝卜及梨、苹果、葡萄、荸荠、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萝、罗汉果、大枣和汤、粥等,这不但有利于维生素的补充,还能够增加水分的摄入。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品,以加重秋燥的症状。
但愿以上处暑节气之相关小知识,能对大家的生活有所益处。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告别美丽繁茂的盛夏,迎接果实累累的金秋!,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