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在未雨绸缪中 ——《中医治未病》简议
□ 温长路
治未病,是中医学先进健康理念的标志之一,也是中国人格物致知的科学方法论写真。这一理念,与“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等诸多古训一脉相承,皆是中国文化肥土沃壤中孕育出的超前思维和智慧。作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积累了成系统的、经历了五千年磨砺检验的、至今仍然沉淀在中国人生活中的经验与理论,只不过近一百多年来,在有意强化的西方文化的聚光灯下,中国人质朴的智慧的光芒显得暗淡了”(许嘉璐《“王道”的世界意义》)。治未病思想被重提、热议,是当今应运应时的产物。这个运,是以国运鼎祚、国富民强为基石的;这个时,是以国学蜚声、国医振兴为前提的。孙涛、何清湖先生主编的《中医治未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一书,正是这个时运的宠儿。
善梳理,是《中医治未病》一书的特点之一。
梳理,不只是对历史文献的罗列汇集,还要体现理念转变。“为学须有本源,须从本源用力,渐渐‘盈科而进’”(王守仁《传习录》)。该书首先做的就是本源上的文章:从中国文化的基点切入,曝出《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曙光,然后层层开掘,分段推出治未病学说萌芽阶段的火花、形成阶段的脉络、发展阶段的年轮、成熟阶段的光环,其运用历史资料之丰富、考据学术源流之广博,是同类著述中不多见的,隐含编著者所具之深邃底蕴、所下之偌大功夫了。书中体现出的当今卫生政策战略前移、健康认识理念转变的内容,是对治未病思想在新形势下的新阐释,对中医学相关学术的发展和延伸可能产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价值。
, 百拇医药
重整理,是《中医治未病》一书的特点之二。
整理,不只是对中医概念的简单重复,还要表现与时俱进。该书不仅用大量的笔墨详细剖析了中医学固有的与治未病学说相关的病因学、症状学、诊断学、治疗学的精华,按照统一的体例进行了分类整理,最终纳入到作者编织的治未病体系之中,彰显出其光灿亮点;同时不惜笔墨把历史条件限制下中医典籍表述不明确的、社会发展中后来出现的概念也搜罗其中,如动脉硬化倾向、焦虑倾向、营养不良倾向、电脑空调手机耳机综合征、都市孤独综合征、离退休综合征等当今时髦的疾患,都纳入到作者的视野、推广至读者的眼帘。在这些表述中,作者坚持突出中医元素的主导作用,努力反映中医学能在不变中应万变的文化根基。
论调理,是《中医治未病》一书的特点之三。
调理,不只是对传统方法的泥文逐句,还要坚持科学导向。谈到养生保健,该书突出了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认知、辨证论治三大特点,从精神、饮食、起居、运动、药物等调理的综合方法,明确了以建立良好生活习惯为宗旨的中医全生观,既维护了中医学科学、庄严的本质,也是对近年来一些把养生问题讲乱了、讲杂了、讲繁了的现象的批判和回应。谈到疾病防治,该书突出了事关健康主题的慢病方略。在疾病谱迅速变化的今天,慢性病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敌手,心脑血管疾患、恶性肿瘤、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四大疾患占世界死亡人数85%左右的事实,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对付这些疾病,恰是中医的强项。
, 百拇医药
《中医治未病》一书对中医预防体系的表述,是基于对亚健康的干预作为重点的。面对这个在生物学模式下认识论的产物,如何有机融入具有以人本、人性、人文思想为核心的中医学主流意识,虽然经过人们几十年的探讨有了某些积极的进展,但仍与以心理、机体、社会适应状态、道德观等多元素构建的综合健康说有明显差距。作为一个范围很大、种类很多、表现很复杂、边界相对模糊的集合,对亚健康的研究,既要立足于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合理揭示它的动态性、可变性和人的能动参与性原理,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又要紧密结合当今社会环境、生活、经济状态下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高标准需求,赋予它更加积极实用和更为广泛深刻的大健康学意义。该书的表达,尽管还有诸多可斟酌处,但在这一点上还是有较多突破的。书中对中医治未病学说中病象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的前期阶段,疾病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的中期阶段和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好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后期阶段关系的阐释,基本上还是准确的。
《中医治未病》一书“初步构建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体系,厘清了中医治未病的源流,丰富了中医治未病的内涵,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作为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的成果之一,专家们给予的评价是中肯的和准确的。笔者随意发出的这些议论,充其量是对专家们意见的白话。
(作者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