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91086
黄安村与“三所医院”(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地处太行山中脊西麓、晋冀两省边界岭下的孔氏乡黄安村,是山西省昔阳县离县城最偏僻边远的一个自然村,这里依山傍岭,较为封闭。全村70户,260口人,祖祖辈辈靠山吃饭,过着自给自足、勤劳俭朴的自然经济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抗战时期,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后方总医院第三医疗分所,曾在这里驻扎过四年时间。这段历史由于群山阻隔、战乱淹没等诸多原因,至今鲜为人知。

    为了追忆那一段辉煌而艰辛的历史,重温烽火岁月的情景与精神,诠释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鱼水深情,并留下教育后代的宝贵资料,当年仅18岁就开始担任黄安村村长、193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已89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耿明义,与时任第三医疗分所看护一班班长、后成为黄安村女婿、现转业安置在石家庄市的离休老干部李秀山,借回乡探亲之机,他们二人强支弱体、争分夺秒,回忆、提供、录写了很多珍贵的原始素材,并向党支部和村委会建议,把这段未曾收集进地方党史、战史的红色经历整理出来,报呈上级,见诸报刊,以留住这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 http://www.100md.com
    (一)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残酷、最艰苦的阶段,日军第六十九师团、第三十六师团及独立第四混成旅团向我太行各分区大举“扫荡”。为广泛开展游击战,有力消灭日伪军,以粉碎日军的大“扫荡”,一二九师与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以及分区独立营紧密配合,联合作战。战斗极为频繁残酷,伤员不断增加,为了及时救治伤病员,让他们及早康复归队,不减弱部队的战斗力,军分区在河北省赞皇县黄背坪村设立了临近战地的后方总医院。但是,医院容量小,接纳不下更多的伤员;第一军分区横跨河北和山西的八个县,即元氏、内邱、井陉、赞皇、临城、和东(和顺县东部)、平东(平定县东部)及昔东(昔阳县东部),伤员运送路程远,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总院比较开阔暴露,经常遭到敌人袭击。鉴于这些原因,军分区根据战场布局和战况需要,决定选择合适的地方设立医院医疗分所。

    在农历三月的一天,黄安村突然来了三位八路军装束的军人,要找村长商谈要事。后来才知道,来人一个是指导员田敬之,一个是副指导员凌庆福,还有一个姓杨的所长。他们带来了上级的决定,说是要在黄安村设立后方总医院的第三医疗分所。后来,全村人都顺口叫它“三所医院”。
, 百拇医药
    为什么要选择黄安村建第三医疗分所呢?指导员田敬之说出三条理由:一是黄安村地处赞皇之西,井陉之南,昔阳、平定、和顺之东,内邱之北,位置优越,运转方便;二是黄安村四面环山,山大沟深,不易暴露;三是黄安村是革命老区,1938年建立党组织,同年成立牺牲救国同盟会,群众基础特别好,是一个可保护、可保密、可依靠的敌后根据地。于是,从1941年5月至1945年9月三所医院在黄安村共开设了四年多时间,留下了许多珍闻和史迹。

    (二)

    三所医院的到来,打破了村里的沉静,给习惯于悠然生活的村民带来一阵“躁动”。然而黄安村群众并不麻木,共产主义的种子早已在这里生根发芽,在民族存亡的攸关时刻,村民识大体,顾大局,对三所医院的到来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由衷的欢迎。

    三所医院是营级建制,有80多名医护人员,平时伤病员一般在几十人至100人之间,当战场吃紧的时候,有时伤病员一拨一拨地送来,又一拨一拨地转走,无以计数。黄安村是个小村子,当时只有48户,200余口人,要安置医院这么多医护人员,同时还要为医院腾出所部办公室、司药房、制药房、医疗手术房、伤病房、看护室、伙房、骡马圈、太平房隔离室等房屋,困难之大,不言而喻。村干部挨门挨户挑选房子,让家家户户老少几代人合并起来挤到一个房间里居住,还让很多户简单地改修一下畜圈和草棚用来住人。
, http://www.100md.com
    黄安村地形不平,高低落差较大,为了让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出进方便,村里把比较平坦和较为集中的下头街整体让给医院占用,剩下的上头街和零散户由军民混合居住。各家各户把所有的门板、木板、家具等都拿出来在院内院外支起简易房子,遇到实在住不下的时候,就上房顶临时搭个简易棚,熬过一夜算一夜。当时,黄安村没有煤、没有电,烧水煮饭取暖全靠上山打柴;没有机器、没有粮店,医护人员和伤病员所需的米面全靠石碾石磨加工;没有缝纫机,没有洗洁品,衣服被褥破了脏了全靠人力手工缝洗;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接送伤病员只能身背肩抬。这些问题,单靠部队医院无法解决。所以,这些重担就落在了村民肩上。

    在此期间,黄安村除了同别村一样完成上级分配的做军鞋、送军粮、出民兵、站岗放哨等各项支前任务外,还无偿地分担着三所医院的其他种种任务。为了全力帮助医院解决困难,许多村民甚至把多年积累下的产业都奉献了出来。据老年人回忆,医院的伙房设在村民赵域的院子里,用石头垒起四个大灶台,上安四口大铁锅,灶门又高又大,常年火苗不灭,村民从山上扛回的湿柴木,不用断截就一根一根地穿进灶堂里烧掉。开始几年人们先砍村前村后的灌木林,后来附近砍不到了,就砍掉村民最珍爱的核桃等果木树。村东面的一道山坡是本村刘氏家族的坟地,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蔡树,所以,这道土坡一直被村民叫做蔡树岭。后来为了保证医院的薪柴供应,只好忍痛把那片树林砍光,就连树桩也一同挖去。黄安村两旁的河沟,适宜生长杨柳树,树长得又大又粗,是村民盖房子、制作家具的用材林。为了给医院死去的烈士做棺材,村里专门指定两个木匠,整天在河沟里挑选树木,从大到小依次砍伐,几年工夫,两道沟的杨柳树便不见了踪影。
, 百拇医药
    那时村里男人们的主要任务是打柴供应医院,接送伤病员,女人们的主要任务是碾米磨面、洗涮缝补衣服。当时村妇救会的工作搞得轰轰烈烈,她们每天从伙房领出原粮,按斤按两分发到妇女手中,然后再把妇女们加工好的米面按斤按两收回。村里共有四盘石碾,九盘石磨,妇救会把一盘碾和两盘磨编为一个小组,组织妇女开展劳动竞赛。那时,有碾有磨的地方常常爆出妇女们的欢声笑语,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黄安村水源比较充足,吃水用水不成问题,但是到了冬季,天寒地冻,河水结冰,妇救会为伤病员洗涮衣服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民自发地到500米远的村北头刨出一口温泉,筑成池塘,专供妇女到冬季时为伤病员洗衣服使用。这个池塘的边沿至今还摆放着当年搓洗衣服用过的一排排石板石块。

    医院进村的第二年春季,部队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让士兵到山上开荒种地。因为黄安村山高坡陡,可利用的坡度在25度以下的坡地已经被村民耕种,战士们只好向高山远坡进军。现在站在村里仍能看见当年士兵们垦荒时,在高山远坡上留下的一块块植被标记,它曾为艰苦卓绝的八路军医院的生存发展带来收获。
, http://www.100md.com
    (三)

    在三所医院驻扎期间,黄安村曾遭遇过两次敌情。一次是1942年正月十九,一股日军约20余人,从东冶头据点出发,走山路,横穿丁峪沟,准备“扫荡”黄安村八路军伤病员驻地,当他们深夜走到距黄安村三华里的方台村正会沟时,与山头上站岗的我方哨兵接火,日军追赶进村,杀死杀伤村民十几人,造成“方台惨案”。当黄安村得到情报后,干部和群众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即转移伤病员,他们化整为零,分头行动,组成好几个小分队,很快把上百个伤病员护送进深山,隐蔽在安全地方。日军知道计划已经暴露,又看看黄安村方向的崇山峻岭,不敢贸然进犯,在天亮时仓惶撤走。关于这段史实,曾在20世纪80年代一本《党史文汇》上登载过一篇《一个难忘的小山村》,是时任昔阳县武装部独立营教导员王进录给记者讲述后刊登的。他那时正在黄安村住院治病,期间边治病边到各村开展工作,那天他正在外村开会,知道了敌人的动向后非常着急,生怕伤病员遭到袭击,设法抄小路赶回黄安村准备营救,到村后一看全村空无一人,感到有些诧异,连忙进山寻找,当他后来了解到全部情况后非常感动,称赞黄安村人民是三所医院的保护神。, http://www.100md.com(刘文山)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