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中医药科研
编号:12116510
从圣贤十二字教示看为医之道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博涉知病

    医生要增长学术经验,从历代名医著述中获得启示与借鉴是重要手段之一,历代名医有关这方面的教示数不胜数。笔者认为:最精要的莫过于医圣张仲景要求业医人员应“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还有南北朝时南齐名医褚澄在《褚氏遗书》中所提的“博涉知病”。仲圣与褚澄这12个字的教示,给后世医者殊多启迪。

    增长学验必当勤求博取

    不断增长中医药学术经验是广大中医毕生的追求。回忆在20世纪50年代,业师秦伯未先生让笔者多读并加深理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要对其中所提到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八个字,多多探索、理解。我认为这是张仲景对后世医者所提示的学验要求,明确地反映了仲圣的思路与方法。

    “勤求古训”是历代医家传承的重点,“博采众方”能丰富医者治病的手段,提高疗效和诊疗水平,这也是医者所广泛追求的。在仲圣之前,专事研究百家学说的汉代大儒王充就强调过治学应“多闻博识”,他指出:“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引文见王充《论衡·别通》)之所以强调“博学”,清代名医赵晴初《存存斋医话》说:“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返约。”而这又是很多医家深刻探析其学验的精粹内涵。诚如清初医学大师张璐在《千金方衍义·自序》中所说:“务博而不知所宗,浅涉而未探窔奥”,就难以达到“博学”的要求。我们应力求博极研精,深造自得。
, http://www.100md.com
    医者之所以应“博采众方”,因为重要的名医、名著和学术流派,是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的学术经验。任何一个学术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它的局限性或片面性。因此,治学当重视历代名家、父师辈、师兄弟辈和其他道友们的学术经验。笔者个人体会,在同道(包括我的学生辈、甚至再传弟子们)所写的论文、著述中,因为他们探讨的专题,未必是我都熟悉或曾下过功夫的,他们著述中所引证的某些文献,也可能是我没有阅读过的。因此,多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至于在诊疗中的“博采众方”,同样也是包括多个层次的。所以笔者对“博学”的看法是,力求有重点地学,又主张不分撰述人的身份、长幼,选择性地予以参阅。

    业医者的知病与治病

    知病与治病,需要通过细致的察脉、辨析因证,张仲景阐论诸病,重点强调的就是“脉证并治”。《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到脉学在“知病”辨析方面的重要性,不仅要知病之在内、在外,还应该“知病之所在”和“知病之所变”,其中的规范、法度必当遵循。但医者所经治的病证,往往是复杂多变的。正如清代伤寒名家钱潢在《伤寒溯源集》中所说“圣贤立训之规格有限,病情变幻之伎俩无穷。”
, 百拇医药
    关于“治病”,过去主要分经方派、时方派,或是经方、时方择善而从,这反映了在方治上不同的学术流派。笔者对于各科病证,不赞同分型过于繁复,因为这未必反映临床实况;我还是比较同意徐灵胎(清)在《兰台轨范》中提出的“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的见解。

    至于治病的“博采众方”,宜对古今名方择要而有重点地学习。早在宋代,方书名家严用和在《济生方》中告诫医门学子应该古今并重。他说:“若概执古方以疗今病,往往枘凿之不相入者……”,我们在诊疗时也有类似的体会。联系到褚澄所说的“博涉知病”,可以得出:我们诊治患者的基本条件是“知病”,如不通过广泛参阅文献资料,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知病”目的。所以笔者的看法是,学好中医一定要打好学术临床基础,又应该博涉相关的医学科学知识,否则就谈不上是真正的“博涉知病”,也不符合新时代的科学发展观。

    中医药继承创新是时代需要

    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创新,是当前中医界共同奋斗的目标。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不断推出新举措,这将有利于整体工作的开展、落实;而其中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古今名家学术流派的深度广度研究。应该以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名医、名著为重点。如明、清医家多以“四大家”(张仲景、刘元素、李东垣、朱丹溪)作为临床学术流派的代表。
, http://www.100md.com
    对此,当然也存在不同的见解,如明代医学名家虞天民,据《四库全书提要》载述:“其学以朱震亨为宗,而参以张机、孙思邈、李杲诸家之说,各选其方之精粹者,次于‘丹溪要语’之后……”也就是说虞氏的诊疗是以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家为主,对这个问题,医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也很正常。

    以孙思邈在历史上的医名盛大,而为什么多数医家未将其列为具有代表性的临床医家呢?据清初徐灵胎先生《医学源流论》说,他认为张仲景治病“所用之方,皆古圣相传之经方……其分量轻重,皆有法度;其药悉本于《神农本草(经)》,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精微深妙,不可思议。药味不过五六品,而功用无不周……《千金方》则不然,其所论病,未尝不依《内经》,而不无杂有后世臆度之说,其所用方,亦采择古方,不无兼取后世偏杂之法……”由此孙思邈最终未能被公认纳入“四大家”。

    数十年来,笔者从事中医学术临床,受圣贤医训有相当大的影响。虽然学得不太理想,但亦从中有所受益。我相信中医药学作为世界传统医学的领头羊,必将为整体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百拇医药(余瀛鳌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