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91019
理性看待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把握好。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公立医院的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快解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的不统一、碎片化问题

    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统一、碎片化的状况明显,最为突出的就是现行体系的“分头管理”模式。现行医保管理体系中,“四保”分为“三块”管理,即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归口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新农合由卫生部门归口管理,城乡医疗救助由民政局管理。这种三个部门分别管理的现状应该改变,合三为一,实行卫生部管理下的医疗保障资金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资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多头管理体制目前已渐露弊端:资源浪费与配置失衡。多套管理班子虽服务对象不同,但在职能与操作规程方面基本相同。分开运作无疑会在人力、物力与财力上造成浪费,不利于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多部门管理影响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效率与质量。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通常都是“四保”全带,但是他们要应付多套管理班子,实行多种报销标准,使得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难度加大,不可避免地影响服务效率与质量。多头管理造成城乡差别,不利于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有的“四保”在报销比例、药品目录上都存在明显差别,这与新医改方案中的“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相违背,造成事实上的“城乡差别”。各块之间存在制约和限制。城镇参保居民在乡镇卫生院看病不能纳入报销范围;新农合参保对象异地看病时,必须办理转诊手续。这些因体制原因形成的限制造成了部分参保对象看病不便,尤其是异地就诊的不便。按照“统一经办机构、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政策体系、统一网络平台”的思路,实施“四保合一”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 百拇医药
    为确保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合理与公平,首先要在规范参保的范围和人群的基础上,实现医疗保障的实名制,一人只允许享受一种基本医疗保障的权利,杜绝多头参保。各种医疗保障的报销比率、缴费额度之间的差距应尽量缩小。

    四、尽快建立相关制度确保基本医疗保障的科学化运行

    制定医疗保险就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引导居民到基层医院就医,科学合理地使用医疗资源。“看病难”难在哪里?不是难在我们缺少足够的医疗资源,而是难在科学的行医模式和合理的就医程序未能建立,人们的就医观念难以转变。基层和农村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不及大医院,因此,患者大多选择到大医院就医,从而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工作量却无法饱和。新医改方案提出“重点面向基层”,但这种调整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为此,必须发挥医保的就医引导功能,积极引导居民到基层就医。一般按照地域就近原则及医疗机构的能力来确定病人的首诊医院,确定首诊医院的资格。居民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和对医院的了解程度自由选择首诊医院。同时,结合医疗保障报销比例引导社区居民和农村群众合理就医,加快实现病人的分级管理。要大幅提高在基层医院就医的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额度的上限,吸引患者到基层医院就医。
, 百拇医药
    建立合理的层级就诊和分级治疗制度。一方面,医院接诊患者应当有所分工。疑难病症去大医院,一般的疾病在社区服务点、村卫生室就可以解决,充分盘活医疗资源。三级甲等医院和二级医院、基层社区服务点、农村村卫生室共同形成一个医疗的分级就医网络。社区医疗是医疗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分散各种疾病治疗的一个中转站。采取“大带小、老带少”的方法,每一个社区都有高层次的医院来帮扶,专家直接下基层门诊。新医改方案中允许医师多点执业为充实基层力量提供了可能。这样,既可以解决群众对基层医院的信任问题,还可以建立起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基层医院医生的水平。

    另一方面,要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过程。尽快全面落实与推广《中国国家处方集》,建立一种统一的、规范的、分级的疾病诊疗标准与服务方式。建立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的考核机制,将合理用药列入日常考核的内容中,规范医师的行为。遵循循症医学的理论,逐步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临床诊疗路径,严格规范临床治疗行为,杜绝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治疗范围和用药范围,保证治疗安全和用药安全。

    , 百拇医药(郑小燕)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