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品研究 > 信息
编号:12217510
新型抗炎化合物有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9日 中国医药报 2011.10.19
     本报北京讯 记者白毅报道 记者从日前在京召开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获悉,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了新型的非噻唑烷二酮类(TZD)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s)双激动剂,为研发新型缺血性卒中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理论依据。

    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其中缺血性卒中占80%。目前,惟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药物是溶栓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由于溶栓药使用时有出血的危险且治疗窗较短,因此,除溶栓药以外的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化合物在缺血性卒中模型上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临床前与临床研究均已证实,缺血后激活的脑内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因此,干预脑缺血时炎症反应的关键环节,有可能成为治疗脑梗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一些具有研发潜力的新抗炎化合物不断被发现,其中之一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s)。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章海燕课题组与杨玉社课题组的科研人员合作,发现新型非TZD类PPAR/γ双激动剂T33。研究发现,T33可以显著减少急、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大脑中动脉栓塞)导致的炎症因子过度表达,并且对急性脑缺血诱发皮层和纹状体脑组织梗死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其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干预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以及p38信号通路发挥的,并且提示其PPAR激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上述抗炎及神经保护作用。

    相关链接

    PPARs是配体活化的核转录因子,有3种亚型,即PPARα、PPARβ和PPARγ。它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脂肪代谢、细胞增殖与分化、炎症及免疫反应、氧化应激、肿瘤发生。PPARs激动剂相关研究近几年来以PPARγ激动剂的报道最为深入。研究证实,激活PPARγ可以降低缺血性脑损伤,而给予PPARγ拮抗剂则可以增加脑梗死面积。而原用于治疗糖尿病的PPARγ激动剂,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在缺血性卒中模型上的抗炎活性及其神经保护作用也为大量体内研究所证实。然而,上述化合物多数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因而影响了其药效的发挥和临床应用研究。目前没有研究报道此类激动剂的毒副作用与PPARs这个靶点特异性相关,且鉴于上述化合物均为噻唑烷二酮类(TZD)化合物,近年来一些研究机构将研究重心集中到新型非TZD类PPARγ激动剂、PPAR双激动剂或泛激动剂的研发,尤其是PPAR/γ双激动剂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