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中药资源研发新药大有可为
40余年来,一直从事药用和天然香科的植物资源、植物化学以及新药开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汉董格外重视对已有的中医药资源和我国特有的丰富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他在介绍其最新研究成果时强调,利用我国已有的丰富药用植物和中药资源研发新药仍大有可为。
我国有中药资源种类约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1146种,同时还有经过数千年临床实践积累起来的数十万条验方。“这是我国各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的科学宝库,对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孙汉董表示,通过几大途径,可以提高我国的药物化学科研工作者寻找发现新药的有效性。
从药用植物中发掘新药
过去由于研发投入的不足,在研发药物平台的不完备和较少的情况下,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者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奋斗,仍然取得一些令人注目的成就。近30多年来,以天然产物为先导的创新药物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五味子丙素、联苯双酯及双环醇、人参皂苷Rg3与Rh2、斑蝥素和去甲斑蝥素、丁苯酞、石杉碱甲和天麻素等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青蒿素发明人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因从黄花蒿中最先发现了抗疟新药青蒿素,而获得2011年度美国NIH的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奖就是很好的例证。
, 百拇医药
我国的中医药和天然药物虽然十分丰富,但却没有占领更大的市场以及被国际所接受,其原因就是:药物作用物质基础不清楚;分子和细胞水平的作用机制不清楚;质控标准不规范和缺乏药效的优势。“这些因素影响和限制了中医药和天然药物的发展和在世界的普及应用,也是基础药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孙汉董说。
事实上,近年来,基础药化研究人员已经把重点转向了上述不足方面。目前,孙汉董的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陈国强教授合作研究的“川藏香茶菜甲素新的抗癌作用机制及在免疫性疾病的防治”课题表明,川藏香茶菜甲素具有不同于其他已知微管聚合药物的作用机制,并首次发现了具有干扰有丝分裂进程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同时,川藏香茶菜甲素对紫杉醇具耐受的细胞株发生有丝分裂阻滞,显示了其不同的作用机制,为解决对紫杉醇具有耐药亚性的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随着国家在药物研发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目前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已有16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24只品种提交新药注册申请,10多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在发达国家进行临床试验,17只品种完成全部研究工作,41只品种处于临床Ⅰ、Ⅱ期阶段。
, 百拇医药
孙汉董特别指出,目前我国有200只品种处于临床前的研究,500只品种可以作为候选药物,这就意味着今后5~10年,我国将在新药研发上取得重大进展。
活性先导化合物另辟蹊径
据悉,在《中国药典》(2011年版)中即收载了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和单味剂共2165个。孙汉董认为,这对于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天然药物工作者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孙汉董带领研究组,从五味子科植物中发现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三萜化合物,从18个种类里共发现了800多个新化合物,其中260余个为新化合物,首次发现了10种新骨架类型的110余个结构新奇、高氧化度的多种骨架类型的三萜和降三萜化合物。突破了业界原来对五味子科植物化学成分的认识,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我国是世界上五味子科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全世界该科植物总计约有50种,我国就有近30种。五味子科植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用植物,临床上五味子用于滋补强身和安神镇静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药学界至今对其性味之间的关系和镇静、安神宁心功能的化学物质基础未进行深入研究与阐明。该科的多数植物在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方面没有或没有深入地作过相关研究。
, 百拇医药
孙汉董对五味子的药理实验表明,其具有降低患者谷丙转氨酶作用,且起效快,无明显副作用。其中木脂素类化合物五味子丙素活性最强。之后,在其全合成中发现并开发出我国首创的高效、速效和低毒的降酶保肝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五味子素和一类抗癌药物毛萼乙素,在云南省药物研发重点项目支持下,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
中药二次开发大有可为
孙汉董还介绍了目前国内一些对现在中药进行二次开发的优秀项目。如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陈纪军研究员团队开展云南特有抗肝炎中药青叶胆中新颖环烯醚萜与抗HBV活性研究。暨南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叶文才教授的研究团队,对已有20多年使用历史的医院制剂大黄粗提物(总蒽醌)进行了二次开发,研究制定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大黄酸纯化制备工艺,可低成本地从大黄中提取高纯度(>95%)和高收率(1%)的大黄酸原料,解决了大黄酸产业化的瓶颈问题。目前该新药已获得了临床研究批件,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
近年来,关于国家保护品种六味地黄丸的二次开发一直在探索阶段,六味地黄丸补肾的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对进一步明确其临床药效学定位和进一步研讨其制剂的革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教授和他的团队,对六味地黄丸的药效学物质基础及其在体内的药理状况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性。利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分离、鉴定了六味地黄丸的11种成分;确定了这些成分在体内的药理状况,为补肾方药的现代化研发提供了借鉴。
孙汉董认为,六味地黄丸的研究是采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阐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一成功范例,为药化界认识方剂配伍规律提供了方法,有助于中医药走出国门,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王海洋), 百拇医药
我国有中药资源种类约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1146种,同时还有经过数千年临床实践积累起来的数十万条验方。“这是我国各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的科学宝库,对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孙汉董表示,通过几大途径,可以提高我国的药物化学科研工作者寻找发现新药的有效性。
从药用植物中发掘新药
过去由于研发投入的不足,在研发药物平台的不完备和较少的情况下,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者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奋斗,仍然取得一些令人注目的成就。近30多年来,以天然产物为先导的创新药物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五味子丙素、联苯双酯及双环醇、人参皂苷Rg3与Rh2、斑蝥素和去甲斑蝥素、丁苯酞、石杉碱甲和天麻素等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青蒿素发明人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因从黄花蒿中最先发现了抗疟新药青蒿素,而获得2011年度美国NIH的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奖就是很好的例证。
, 百拇医药
我国的中医药和天然药物虽然十分丰富,但却没有占领更大的市场以及被国际所接受,其原因就是:药物作用物质基础不清楚;分子和细胞水平的作用机制不清楚;质控标准不规范和缺乏药效的优势。“这些因素影响和限制了中医药和天然药物的发展和在世界的普及应用,也是基础药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孙汉董说。
事实上,近年来,基础药化研究人员已经把重点转向了上述不足方面。目前,孙汉董的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陈国强教授合作研究的“川藏香茶菜甲素新的抗癌作用机制及在免疫性疾病的防治”课题表明,川藏香茶菜甲素具有不同于其他已知微管聚合药物的作用机制,并首次发现了具有干扰有丝分裂进程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同时,川藏香茶菜甲素对紫杉醇具耐受的细胞株发生有丝分裂阻滞,显示了其不同的作用机制,为解决对紫杉醇具有耐药亚性的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随着国家在药物研发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目前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已有16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24只品种提交新药注册申请,10多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在发达国家进行临床试验,17只品种完成全部研究工作,41只品种处于临床Ⅰ、Ⅱ期阶段。
, 百拇医药
孙汉董特别指出,目前我国有200只品种处于临床前的研究,500只品种可以作为候选药物,这就意味着今后5~10年,我国将在新药研发上取得重大进展。
活性先导化合物另辟蹊径
据悉,在《中国药典》(2011年版)中即收载了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和单味剂共2165个。孙汉董认为,这对于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天然药物工作者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孙汉董带领研究组,从五味子科植物中发现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三萜化合物,从18个种类里共发现了800多个新化合物,其中260余个为新化合物,首次发现了10种新骨架类型的110余个结构新奇、高氧化度的多种骨架类型的三萜和降三萜化合物。突破了业界原来对五味子科植物化学成分的认识,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我国是世界上五味子科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全世界该科植物总计约有50种,我国就有近30种。五味子科植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用植物,临床上五味子用于滋补强身和安神镇静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药学界至今对其性味之间的关系和镇静、安神宁心功能的化学物质基础未进行深入研究与阐明。该科的多数植物在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方面没有或没有深入地作过相关研究。
, 百拇医药
孙汉董对五味子的药理实验表明,其具有降低患者谷丙转氨酶作用,且起效快,无明显副作用。其中木脂素类化合物五味子丙素活性最强。之后,在其全合成中发现并开发出我国首创的高效、速效和低毒的降酶保肝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五味子素和一类抗癌药物毛萼乙素,在云南省药物研发重点项目支持下,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
中药二次开发大有可为
孙汉董还介绍了目前国内一些对现在中药进行二次开发的优秀项目。如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陈纪军研究员团队开展云南特有抗肝炎中药青叶胆中新颖环烯醚萜与抗HBV活性研究。暨南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叶文才教授的研究团队,对已有20多年使用历史的医院制剂大黄粗提物(总蒽醌)进行了二次开发,研究制定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大黄酸纯化制备工艺,可低成本地从大黄中提取高纯度(>95%)和高收率(1%)的大黄酸原料,解决了大黄酸产业化的瓶颈问题。目前该新药已获得了临床研究批件,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
近年来,关于国家保护品种六味地黄丸的二次开发一直在探索阶段,六味地黄丸补肾的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对进一步明确其临床药效学定位和进一步研讨其制剂的革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教授和他的团队,对六味地黄丸的药效学物质基础及其在体内的药理状况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性。利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分离、鉴定了六味地黄丸的11种成分;确定了这些成分在体内的药理状况,为补肾方药的现代化研发提供了借鉴。
孙汉董认为,六味地黄丸的研究是采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阐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一成功范例,为药化界认识方剂配伍规律提供了方法,有助于中医药走出国门,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王海洋),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