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人与医学
编号:12211919
慢性病 娘胎里埋下的伏笔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21日 中国民航报
慢性病 娘胎里埋下的伏笔

     1986年,南安普敦大学的戴维·巴克尔(David Barker)教授在整理英格兰与威尔士地区的出生与死亡记录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上世纪20年代婴儿死亡率高的地区,到了六七十年代后,也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率高的地区。于是,他大胆推论:高婴儿死亡率往往代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出生于这类地区的人们很可能在生命早期就经历了营养不良,而这就成为了他们成年后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巴克尔与同事追踪研究了5000多名出生于1911年~1931年的英国婴儿,他们发现那些出生时体重轻的孩子,在成年后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概率有所升高。这篇文章发表在《柳叶刀》上,被广为引用。由于出生体重常被看作是胎儿在母体内营养状况的指标,因此巴克尔认为,这证明了慢性病和生命发展最早期的营养状况息息相关。他在这一领域内不断前行,并将研究扩展到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症等一系列疾病中。

    正是由于这些研究,“都哈理论”(Developmental Origin of Health and Diseases,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缩写DOHaD)开始引人注目。数十年间,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家受此启发,进入此行,完成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发现。
, http://www.100md.com
    早期营养不良,成年后更易肥胖

    对于阿姆斯特丹人来说,1944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也格外严酷。由于战争,荷兰的农业和运输业都一片凋敝。在阿姆斯特丹城中,饥荒开始了。

    同年5月,阿姆斯特丹终于获得解放,食物供给迅速恢复了正常。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有上万人死于营养不良。正如巴克尔的研究所暗示的,那些在这个悲惨的冬天出生的婴儿,体内留下了特殊的印记。

    有关荷兰饥荒的第一篇研究文章发表在1976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研究者发现,在30万名参军入伍的荷兰男青年中,其在生命早期经历了饥荒的人更易患肥胖症。而在其母亲怀孕后期或出生后才经历饥荒的人,却没有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这首次提醒人们:也许在怀孕期间,某些时期的胎儿对营养状况特别敏感。2000年,又一批研究者发现,在生命发育早期就经历过饥荒的荷兰人中,患冠心病的程度是从未经历过饥荒人群的3倍多。在过去几十年中,科学家研究发现,胎儿期的饥荒经历与许多后天慢性疾病相关,其中包括:血糖不耐受(与糖尿病有关的指标)、高血压、高血脂、乳腺癌,甚至精神分裂和认知衰退。
, 百拇医药
    在荷兰饥荒结束15年后,一场空前的灾难降临在中国土地上。在1959年后的3年饥荒里,中国“非正常死亡的人数”以千万计。近10年中,随着出生于那个时期的婴儿步入中老年,关于中国3年饥荒的研究,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印证了荷兰饥荒的研究结果。

    调查发现,出生或在生命早期经历3年饥荒的人,比生于饥荒之后的人更易肥胖,这一现象在女性中尤其明显,并且几乎仅限于受灾严重的地区。而另一项研究发现,在重灾区,出生于饥荒时期的人群,高血糖普遍程度可达生于饥荒前后人群的2倍~4倍。

    环境变好,健康反而恶化?

    让我们再次回到巴克尔的研究上,他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在英国,随着上个世纪人均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持续上升。如果心血管疾病真是一种“富贵病”,为什么这种疾病却在英国贫困人群中更为普遍呢?疾病与富裕、贫困,有着怎样的微妙联系?
, http://www.100md.com
    北欧国家极好的公共卫生系统,以及覆盖全民长达一生的健康疾病记录,为流行病学家的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巴克尔从医院中找到3000多名生于上世纪初的男性出生档案,又在小学文件中获得了他们每年的身高、体重数据,同时根据身份证号码从死亡记录中找到其中死于冠心病的人。在对这些海量数据的分析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浮出水面。

    巴克尔首先证实了自己的研究:出生时体重轻的婴儿日后死于冠心病的风险更大。在进一步将这些人小学时期的身高、体重数据加以研究后,他又发现,出生时体重轻、个子小的婴儿,如果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迅速成长,体重指数(BMI)很可能赶上甚至超过同龄孩子,其成年后死于冠心病的风险尤其高。相反,如果一个人出生时体重较轻,且长期保持轻体重,那么他的冠心病风险并不比出生时体重正常的孩子高太多。

    相似的现象,在对饥荒研究中一再被证实。在饥荒与慢性病的关系中,胎儿期的经历只是拼图中的一片,要加上后天的环境与成长状况才可窥见全图。出生于荷兰饥荒时期且成年后患肥胖症的人,与成年后保持苗条,或未经饥荒却患肥胖症的人相比,患糖尿病的风险有所提高。同样,在中国,出生于3年饥荒时期且成年后生活富足的中国农民,血糖普遍高于仅生于饥荒,或者仅享受成年后富足生活人群的2倍~4倍。

    针对这一令人困惑的研究发现,巴克尔在1995年提出了“节约表型学说”(The thrifty phenotype)。他认为,如果生命体在胚胎早期发育不良,它就会认定自己一生都将面临这种恶劣条件。为了适应环境,这个生命体往往会发育出一些节省或高效利用能量的性状,以期获得生存优势。然而,如果恶劣的后天环境并未出现, 机体的“高效节能”性状,反而会让身体变得肥胖臃肿、无法有效调节血糖,最终患上心血管疾病。

    巴克尔预言,当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后,高油脂、高热量的食谱,以及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使生而具有“节约表型”的人群,面临巨大的健康风险。 (原载《南都周刊》), 百拇医药(萧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