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研究动态
编号:12126256
肩负起“国家队”的责任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632期
     站在国家高度 以世界眼光

    9月23日,屠呦呦研究员荣获美国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为中医药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为国家争得了巨大荣誉。在这里,我向屠呦呦研究员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殊荣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屠呦呦研究员以及她的研究团队、向全国为青蒿素研究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获得今年唐氏中药发展奖的周维善院士、姜廷良教授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许多像屠呦呦研究员一样长期辛勤工作在中医药科技第一线为中医药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科技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成绩与问题

    “十一五”时期,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兴院和人才强院战略,实施了“岐黄、仲景、时珍”三大工程,在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基本完成了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初步建立了院所长负责制的现代科研院所管理体制。继承创新能力增强,科研设施和设备得到改善,初步形成了布局相对合理的学科体系,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五年间共获得各类科技奖励154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一支由院士、国医大师、首席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组成的研究团队。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数逐年递增,2010年分别达到467万人次和4.29万人,较“十五”最后一年2005年分别增长了105%和64%。在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和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积极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发展讲坛”等系列跨学科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行业内外的学术交流。国际交流与合作呈现高层次、多途径、宽领域的格局。
, 百拇医药
    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高度重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定位,在干部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科技资源整合、重大项目实施、科技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有力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中医药知识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随着健康观念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整体思维、个体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保健方法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国家及各级政府对中医药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国际社会与当代生命科学越来越重视和关注中医药,将为中医药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正如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所说,“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药物,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中医药学蕴涵着丰富的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方法,它们永远是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中医药原创思维一旦和先进技术方法结合,则会把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将中医药的资源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中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且产业链不断延伸、加速扩展和整合,大中药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必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重要贡献。中医药事业“整体思维、系统运行、三观互动、科学发展”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方法日益深入人心,为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 百拇医药
    历史的责任和使命要求中国中医科学院必须站在国家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肩负起“国家队”的责任。然而,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国家队”的思路还不够清晰,意识还不够强,能力还不够高,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现有的科研条件和能力还不能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中医科学院尽管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规模有限,体量较小,许多关键研究领域设施设备不全,基础条件仍然较差,研究能力和发展水平远远不能胜任主力军的需要。

    二是现有的人才队伍数量及素质还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人才总量仍不足,人才队伍素质更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吸引人才和用好现有人才的激励机制;缺少高层次领军人才,特别是缺少对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具有把握能力的战略科学家;缺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骨干人才,一些重点、新兴学科还缺乏相应的研究力量,缺少懂经济、善管理、精业务、通转化的复合型人才。
, 百拇医药
    三是体制与机制缺乏创新和活力,科技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二级院所之间,甚至院所内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联合攻关较难进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其他单位的合作也基本上依赖项目带动,缺乏可持续合作的机制,严重制约着研究的深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全国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心,对组织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研究的意识还不够强,缺乏为全行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平台和在国家层面组织重大项目的觉悟和能力。

    四是有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贡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过去几十年,中医科学院取得了各类科技成果900多项,但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真正有重大推动力的成果并不多,可转化为解决临床或产业发展问题的技术方法或共性产品的成果也较少。除了一些科技成果本身科技含量较低、实用性差外,缺乏顶层设计、缺乏集成攻关组织模式和有效的转化平台是其重要的原因。

    从5个方面完善自我

, 百拇医药     如何克服自身的不足,在“十二五”时期取得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大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常常说,当今时代是中医药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可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机遇赋予的历史责任。我们一定要有责任意识、危机意识,不负历史使命,瞄准国家需求,引领中医药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中医与中药、理论与应用的协调发展,按照“创新、引领、攻坚、转化”的工作方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进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建立起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承担任务相适应的研究规模、条件和实力,形成科学合理、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造就一支结构合理,胜任继承创新任务的人才队伍,具有攻坚克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科研临床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队”。

    十二五期间着力完成5项重点任务:

    1.加强条件建设,改善科研环境
, 百拇医药
    建立传染病研究所、针灸医院、康复保健示范基地、大兴中药科技园区等一批研究基地。加强中医标准研究中心、中药资源中心、中医药数据中心、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建设,明显改善研究条件和环境。建立和完善中医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研究平台、中医药文献数据共享平台、中医药临床评价平台、中医药实验研究平台、中医药门户网站,为国内外提供公共产品与共享服务。

    2.整合研究团队,培养领军人才

    推倒围墙,开门办院,面向国内外整合科技资源,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在实践中考察、培养、使用人才,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及青年英才,建设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基地。与国内外知名研究院所、大学及医疗机构加强学术交流和人员往来,联合承担课题,开展实质合作。建立跨国科学研究网络,成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窗口。

    3.聚焦攻关目标,取得重大突破

    针对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组建多学科专业化研究团队,在多年工作积累的基础上,明确研究方向,聚焦攻关目标,在证候标准及演变规律、穴位敏化特性及效应基础、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中药资源普查及可持续利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中医临床评价方法学、中医信息挖掘发现技术及基于临床疗效的中医创新理论构建等领域,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 http://www.100md.com
    4.提升服务能力,解决关键问题

    努力将附属医院办成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专病优势显著、科研能力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决重大疑难疾病中作用明显,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研究示范基地。牵头建立全国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争取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病、脾胃病、艾滋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等领域,科学表达中医治疗优势。重点针对中医药优势病种或优势阶段,如延长非小细胞肺癌生存期与提高生活质量,动脉粥样硬化临界病变与斑块稳定性干预,糖尿病微血管保护,功能性胃肠疾病、致盲眼病早期防治,以及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策略及方法研究方面,努力解决临床难题,显著提高疾病防治水平,提升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

    5.弘扬优秀文化,培育科学精神

    加强中医药文化中心、院史与名医名家陈列馆等建设,积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医药博物馆建设,营造有利于传承创新的文化环境和创新氛围,树立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丰富潜心研究、不尚虚名的文化理念,培育创新、合作、拼搏、奉献的文化氛围,凝炼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 百拇医药
    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我们能否实现既定的目标,其关键因素是人才队伍的建设,而人才队伍建设除了人才的学历层次、学缘结构和科研能力外,科学精神的培养是更为重要的。在此,我就屠呦呦研究员的成功历程,谈谈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科学品德及修养。

    第一,必须有责任意识,应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己任

    屠呦呦研究员在20世纪60年代,临危受命,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正如她自己所回忆的,60年代时,由于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使得全世界100多个国家2亿多的疟疾患者面临无药可用,死亡率急剧增高的困境,成为世界性棘手的难题。当时,越南战争正酣,因抗氯喹恶性疟疾流行而严重影响双方的战斗力,中美两国都开展了抗疟药研究。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无结果。我国先在军队内部,随后在1967年组织全国7大省市开展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均未果。1969年中医研究院接受任务后,即授命屠呦呦任课题组长。她说,“当时毛主席、周总理对此任务的关怀、指示,支持越南人民的正义斗争,就是无比的动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使命精神。我们现在也处于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学习老一辈科学家这种以国家和人民需求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中医药学面临重大需求,关乎医改成功与否,关乎大中药产业发展,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医学。这个伟大的目标,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动力,才能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
, 百拇医药
    第二,必须坚持中医药特色,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中医药学具有五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保障民族繁衍昌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学是伟大宝库,无论是青蒿素的研究,还是砷制剂、血瘀证、针刺镇痛等研究,都给予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正如屠呦呦研究员所说的,成功还得益于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的宝贵经验,早在公元前12世纪中医古籍就有中药治疗疟疾的记载。因此,当她接受了任务之后,首先从系统收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和名老中医经验入手,前后收集了2000多种方药,又从中整理归纳出200多首方药组织筛选,最终找到了青蒿素。虽然非常艰辛,但与美国筛选了30多万个化合物也未获得理想结果相比,凸显了我们中医药的优势!

    对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坚定发挥中医优势特色的信心,在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科研工作中,我们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狭隘的固步自封,更要反对否定优秀传统医学的民族虚无主义。善于传承中医药学精华,通过努力发掘,勇于创新,就一定会有所成就!正如王永炎院士所提倡的,要弘扬中医学的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重视传承,在传承基础上创新,要适应大环境的变迁,服务大卫生的需求,构建统一的医学,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整合。
, 百拇医药
    第三,必须养成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

    屠呦呦研究员从文献记载的2000余种植物、动物、矿物药中整理、筛选有效化合物,然而面对的是几百次的失败。面对一次次挫折,她表现出百折不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不同角度寻找突破口。她想到中草药成分复杂,杂质多,在未掌握规律前,提取方法很可能是盲目的,以致影响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提取。而给动物的药量又有限,因而在实验中往往反映不出应有的抗疟效果,这就需要反复试验,不断改进方法,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她查阅大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经验,设计多种提取方法,终于使青蒿提取物的抗鼠疟抑制率从无效提高到100%。这是从1971年起做的第191次实验所取得的成功(从1969年起总数为380多次)。屠老还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发现青蒿的抗疟药效还与药用部位密切相关,在青蒿中占比例最大的茎秆是不含抗疟药效物质的,叶子才是药用部位。而且还与采收季节有很大关系,只有夏秋季的叶子才在植株内生物合成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都是通过反复实践才掌握的规律。为了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进入临床前她还带头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进行了自身试服,验证青蒿素的安全性。为了取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她这个搞化学专业的科研人员亲赴海南疟区,奔走在高温酷暑下,亲自喂药,并整天守在病床边观察患者体温及疟原虫血片检查的结果。终于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首次30例临床治疗的成功。我们应该学习屠呦呦研究员这种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
, http://www.100md.com
    第四,必须胸怀宽阔,善于团结协作,联合攻关

    青蒿素的成功研制,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注重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多学科碰撞交融,优势互补。青蒿素“523项目”的实施是在那个时代举国体制联合攻关的典范。从青蒿素结晶的提取到结构的确定和临床验证,无不体现了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在拉斯克奖的颁奖典礼上,屠呦呦研究员说“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也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当代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在市场条件下的举国体制。作为科学家个人,我们应该学习屠呦呦研究员这样的宽广胸怀。作为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要推倒围墙,敞开大门,面向国内外的科技工作者开放,团结各学科同仁参与中医药研究,秉承海纳百川、和合共进的理念,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与中科院、医科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兄弟院所一道共同创建中医药科研的共同体,多学科交流融汇,以整体的力量、集成的优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共创中医药创新发展的美好明天。

    (本文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11月5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科技工作大会上的讲话,文章中大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