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90574
网络成瘾何以医学化(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摘 要:中国社会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近年来引起多学科的共同关注。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最初是作为一种网络越轨行为和家庭社会控制问题得以出现。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医学化的进程,意味着网络成瘾的家庭社会控制演变为医学社会控制,网络成瘾问题逐渐从越轨行为问题转变为临床医学问题。在网络成瘾医学化过程中,网瘾青少年的家长发挥着引擎作用。家长的能动作用分别体现在网络越轨行为初始确认、网络越轨行为非正式医学化、网络越轨行为正式医学化三个递进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家庭权力关系结构清晰再现,并决定着问题的走向。

    关键词:网络越轨行为;社会控制;医学化;网络成瘾;医学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2-0077-09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及其干预成为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议题。社会学家一般将网络成瘾问题纳入越轨社会学的理解范畴①;心理学家倾向于将网络成瘾视为一种心理问题②;教育学家认为青少年网络成瘾属于素质教育问题③;医学视角的主流声音则来自于精神医学专家,分为赞成把网络成瘾纳入广义精神病学范围并对其进行医学干预④和反对对网络成瘾进行医学干预⑤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医学力量对网络成瘾问题的介入,意味着网络成瘾作为一种新型临床疾病的医学认知已经形成,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已经迈向医学化(medicalization)进程。
, 百拇医药
    所谓医学化,指的是非医学问题被界定成医学意义上的疾病问题(illnesses)或障碍问题(disorders)并对其加以治疗的过程⑥。医学化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探讨新型临床疾病诊断的社会生产过程,揭示社会问题被纳入医学范畴的社会建构本质;进而激发研究者和公众对医学化问题的自觉思考,促进对医学化多重而复杂的社会后果的认知。

    从医学化的视角审视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医学化问题研究,虽然网络成瘾在话语层面已纳入医学范畴,在实践层面医学干预也已深度展开,但关于网络成瘾何以医学化等问题仍然有待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给出回答。

    鉴于此,笔者在A市网瘾医院[注:A市网瘾医院是中国一家著名的网络成瘾医学化干预机构,出于保护研究对象的学术伦理考虑,本文对研究地点及当事人均予以匿名处理。]对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医学化问题进行了为期5个多月的田野观察。期间,笔者共接触青少年网络成瘾案例163例、家长约200位;其中,参与观察网瘾青少年入院接诊过程70例,参与网瘾临床咨询37例。
, 百拇医药
    通过田野观察,笔者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最初是作为一种网络越轨行为和家庭社会控制的对象出现的;随着家庭社会控制演变为医学社会控制,网络成瘾问题逐渐从网络越轨行为转变为医学问题。在网络成瘾医学化过程中,青少年的家长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尽管家长对于网络成瘾医学化的理解程度不尽相同,但所有选择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医学干预的家长,在事实上均担当了青少年网络成瘾医学化的发起者和推动者的重要角色。鉴于上述两点,本文将在越轨行为医学化的理解和分析框架下,以家长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医学化进程中的作用为切入点,探讨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医学化的进程及其社会后果。

    一、网络越轨行为的初始确认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最初是作为一种越轨行为问题进入家庭和社会的关注视野。

    从越轨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社会规范和文化模式所限制/制约的一切社会行为及其后果,包括被社会集团成员们判断为违背主流价值观念或社会准则的一切思想、感情或行为[注:[美]杰克•道格拉斯:《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445页。],以及一切为社会所否定或谴责的行为[注:Peter Conrad, Joseph W. Schneider.Deviance and Medicalization: From Badness to Sicknes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3.],均可纳入越轨行为范畴。就中国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而言,只要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存在过度迷恋网络世界、不听老师或家长的劝阻,并且表现出诸如逃学、学习成绩下降、与网友发生性关系、人际关系或家庭亲子关系紧张、不能正常学习或工作等不符合主流社会期待的行为特征,其行为就可被认定为是网络越轨行为。
, http://www.100md.com
    越轨行为的界定,同时也是一个标签化的过程。遵循互动论传统的社会学家往往比较关注和强调社会控制机构(如派出所、精神病院等)对越轨行为的正式确认及对其赋予“官方”标签的意义。而笔者认为,在越轨行为被正式确认及被赋予“官方”标签之前,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潜在社会过程,即越轨行为的初始确认及其非正式标签化过程。研究越轨行为的初始确认及其非正式标签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往往正是基于这一过程,原本属于个人品行特点、行为习惯或家庭关系领域的问题才变成越轨行为问题。在越轨行为的初始确认及其非正式标签化过程的研究中,“重要相关人士”(significant audience)的看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这些重要相关人士的看法决定着哪些行为是/不是越轨行为。康拉德(Peter Conrad)指出,在确认越轨行为的过程中,行为本身的性质可能并未发生变化,真正发生变化的是重要相关人士对有关行为的看法[注:Peter Conrad. Identifying Hyperactive Children:the Medicalization of Deviant Behavior, Burlington, VT: Ashgate, 2006, p.33.]。
, 百拇医药
    具体到中国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初始确认及其非正式标签化过程,首先需要探讨的就是青少年的网络过度使用行为最初是如何被身边的重要相关人士观察到、注意到又怎样被他们认定为是一种越轨行为的。为了将这一抽象问题具体化,本文将结合几个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初始确认的典型个案。

    [GK2]案例一:X,男,18岁。父母在网瘾医院咨询时,主诉X的主要问题是“看网络袖珍小说成瘾,通宵达旦在网吧上网,已有5个月左右不能正常上学。严重时与父母20多天不说话”。

    案例二:S,15岁,男。其父在送诊时称:S自幼随父母在全国各地经商,多年动荡的生活以及频繁遭遇的方言障碍使S严重厌学,进而网络游戏成瘾且常夜不归宿,其父曾多次对S拳脚相加,却始终未能奏效。

    案例三:G[0],男,17岁,华裔美籍。家长在接诊时主诉:G因违反校规被处分后,出现厌学情绪。随后开始接触网络游戏,上网时间不断增加,终因无法自控主动要求休学。至此,家长方始警觉,对G实施强行断网。断网后G脾气暴躁,摔砸物品,扬言要殴打甚至杀死父母。家长意识到孩子可能是网瘾问题,通过上网检索治疗机构并前来A市网瘾医院求医。

    案例四:Z[0],男,17岁。父母职业分别为大学教授和医生。因父母忙于工作,Z三岁起就自己在家玩游戏机,随后逐渐沉溺于网络世界,上网行为越来越不能自控。家长认为仅靠说服教育已经无法挽回孩子上网行为失控进而影响学习成绩的客观事实,因此决定选择一个隔离网络的环境,不惜让Z休学来接受网瘾治疗。

    , 百拇医药(韩俊红)
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