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健康谚语
编号:12214695
《俗言俚语话养生》——见证中医学与国民健康水乳交融的历史符号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24日 中国医药报 2012.02.24
    □ 温长路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以手把手的方法直接传承实践经验之外,大量的理论和经验的总结是通过文字语言的手段间接传承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俗言俚语话养生》中的俗言俚语是见证中医学与国民健康水乳交融的历史符号。

    俗语,也称俗话、俗言,“是汉语的固有语汇,具有自己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底蕴。其‘俗’,不仅具有通俗的、大众的、约定俗成的、俚俗的等语义,尚含有民俗的意思。事实上,俗语之所以是民俗语言的一个重要语类,主要在于它往往表现民俗,是一种语言民俗艺术形式。”(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通常认为,俗语包括“谚语、俚语、惯用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辞海》1989年版)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引用《牛津英语词典》的作者特伦奇的话说,俗语“得具备三个S,就是shortness(短小),sense(意味),salt(风趣)”(吕叔湘《中国俗语大辞典·序》)。《中国俗语大辞典》的主编温端政先生则用“结构上的定型性、风格上的通俗性和使用上的广泛性”(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前言》),给了它功能上的界定。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俗语具有多重性的特殊作用,“在语言学家看来,俗语是民族语言中特殊的语言材料;在民俗学家看来,俗语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口头语言艺术,它集民间语言材料与民俗语文学于一体,是民间文化的一种主要载体和艺术形成。”(王伟深《俗语的文化渊源》)
, 百拇医药
    说俗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的创造,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在传播过程中,俗语又不断得到修改、充实、提高和完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其间,不仅同一俗语出现了许多不尽相同的版本乃至变种,而且还表现出一些俗语在原有意义基础上通过引申、抽象、概括,被植入新含义、赋予新思想的特征,这也正是俗语能与史俱进和生命力旺盛的奥秘。其中,文人们的功劳不可磨灭,他们不仅运用文字记录、整理并使用了这类语汇,而且对一些俗语进行过加工性的再创造,既加速了俗语的传播,又推进了“俗语雅化”的进程。这种“俗”与“雅”的碰撞、质朴与华丽的交融,带给人们的无疑是更深层次的文化渗透和民族的自尊。“汉语俗语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肥沃的土壤中,因此,它散发了浓郁的民族气息,充斥了汉民族古色古香的各种价值取向。”(史桂湘《汉语俗语与汉民族的本土文化特征初探》)

    以人们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俗语,自然要波及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与人类生存胶结难分的医学,就更不能不在其中了。听听老百姓的谈话,张口闭口都是医学俗语:“穿金戴银,不如无病清贫”、“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开窗通风,百病灭踪”、“活活动动身体强,懒懒散散面皮黄”……衣食住行,包罗万象;看看有关俗语的书刊,章头句尾都有医学俗语:“冬灭蚊子春灭蝇,夏天秋天得安宁”、“春捂秋冻,少灾少病”、“针灸拔罐儿,病去一半儿”、“甘草桔梗,专治喉咙”……谈防论治,无所不及。
, http://www.100md.com
    从文字应用的资料分析,医学俗语中有的是直接描写医学内容或医事活动的,它们或出于儒士、医者之手,或后来经过医学家们的玩味而被赋予医学属性的,如“哀乐失时,殃咎必至”(《左传·庄公二十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汉书·艺文志》)、“必欲长生,长服山精”(《神农本草经》)、“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百病可治,相思难医”(明·李清《梼杌闲评》)、“百病从脚起”(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清·李光庭《乡言解颐》)等;有的原本是在其他领域流通的俗语,后来被医家引进了医学领域,并经过改造为我所用的,如“茶是草,箬是宝”(元·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明·顾起元《客座赘语》)、“肚饥思量冷滗粥”(明·周楫《西湖二集》)、“干姜有枣,越老越好”(明·罗懋登《西洋记》)等;也有把医学现象引申为社会现象、把社会现象引申为医学现象,或二者互为因果、同语通用的,如“三折肱知为良医”(《左传·定公十三年》)、“和气致祥,乖气致异”(《汉书·刘向传》)、“头痛灸头,脚痛灸脚”(宋·朱熹《道统》)、“病从口入,祸自口出”(宋·庄季裕《鸡肋编》)、“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明·顾起元《客座赘语》)、“病无良药,自解自乐”(明·徐野君《春波影》)等。医学俗语长期、反复的传播、创新、完善、发展,使之成为广大民众直接掌握的战胜疾病、增进健康的法宝之一。医学与社会、民众与健康的这种血肉难分的关系,通过医学俗语这条纽带的焊接,成为再也无法割裂的有机之躯了。因此,研究俗语与医学的关系,对于全面认识中医学产生、传播、普及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http://www.100md.com
    有关医药卫生的俗语内容很广、范围很大、数量很多,几乎囊括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药物、治则、治法、宜忌等方方面面,涉及中医学预防、治疗、康复的整条链带体系。不要说世代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医学俗语难以集齐,就是在历代书刊中被引用的那些也难以集齐。本书所收录的160条俗语,只是在后世著作中能够找到流行踪迹的、对中医学的传承仍在发挥作用的、在实际生活中还发生着普遍影响的极小一部分,试图从一个侧面展示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在表述中,本书强调的主要是俗语的医学意义,至于俗语的溯源、考证等属于语言、民俗学范围的内容,除了不交代不足以说清其医学意义外,一般不作专门阐释。部分俗语甚至只是作为引子使用的,表现的主体始终围绕与人的健康相关这一核心。当然,这里所说的健康,是广义的包括健康机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态和健康道德观的新理念,也是中医学学科特征中最具价值的思想。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或认识论及方法学上的局限造成的一些俗语内容的片面性,在引用中也加了些必要的说明和处理,以避免造成对医学领域之外的普通读者的误导。《俗言俚语话养生》将《民谣谚语话养生》、《民俗风情话养生》、《民歌诗词话养生》、《成语典故话养生》等共同纳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国学养生丛书”出版,故对本属于俗语范围内的一些医学谚语、成语收入的数量就相对较少,以尽量减少或避免他们在交叉中可能造成的重复。俚语,也是俗语的构成,所具有的口头话、方言性的特点更明显,把它单独提出并与俗语并列写入题目,既有重视它的成分,也有照顾到使整套丛书书名体例一致的因素。,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