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研究动态
编号:12212064
中药可治疗儿童高铅血症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3日 中国医药报 2012.05.03
     本报讯 日前,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马融、张喜莲、刘璇等完成的“肝肾双排法”治疗儿童高铅血症及拮抗神经损害的机制研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二等奖。该研究表明,疏肝利胆中药可治疗儿童高铅血症。

    据介绍,铅是造成人体多系统损伤的嗜神经毒物。儿童对铅接触途径多,易感性强,吸收率比成人高6倍,而排泄率低,危害更明显,尤以神经毒性最为突出。国内不同地区调查研究显示,大约有50%儿童血铅超标(血铅≥100μg/l),个别地区高达77.6%。对此,目前的主要措施为营养干预及螯合剂驱铅治疗。但前者排铅作用欠佳,后者排铅的同时会造成必需微量元素丢失,干扰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甚至造成肾脏损害。中医采用滋补肝肾、化瘀解毒、健脾渗湿等法,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作用机制不明确。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担的研究项目,根据铅的排泄途径,率先提出促使肝细胞分泌胆汁、增加肠道排铅量的“肠道驱铅”新途径,以及促使铅从肾-尿及肝-肠两条途径排泄的“肝肾双排”驱铅新方法。他们根据小儿“肝常有余”、“肾常虚”的生理特点及患儿病理表现,提出“肝失疏泄、肝胆郁滞,肾气不足、气化失常”的新病机理论,确立了以疏肝利胆为主的新治法,研制了疏肝利胆颗粒,并进一步优化组方,研制了利胆补肾颗粒。

    研究人员以血铅及证候表现为主要指标,验证了疏肝利胆方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表明,该方药可有效降低血铅含量,改善认知功能,总有效率87.1%,并不同程度地提高血锌及钙水平,弥补了西药驱铅的同时造成微量元素流失的缺陷。

    实验方面,研究人员以铅的代谢为切入点,通过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血尿粪中铅及锌、钙、铁的浓度,探讨中药驱铅效应;通过电镜观察海马结构,Morris水迷宫实验观测学习记忆能力,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海马中NO、TAOC、乙酰胆碱、氨基酸类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探讨中药驱铅同时拮抗神经损害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药疏肝利胆颗粒可降低染铅大鼠血铅含量,拮抗海马损伤,提高NO含量及TAOC,其优化组方利胆补肾颗粒具有肝肾双排作用,显著降低血铅的同时,可避免锌、钙、铁流失,修复海马损伤,调节神经递质的失衡,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多靶点及整体调节的作用。

    (徐亚静),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