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肺降逆法的历史演进
《黄帝内经》对肃肺降逆之法作了原则性的提示。《金匮要略》之葶苈大枣泻肺汤,堪称开泄肃肺降逆法的先河。历汉、唐、宋、元而至明、清,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大大地拓展了本法的临床应用。目前肃肺降逆法也广泛应用治疗各种肺系疾病
肃肺降逆法乃着重运用平金下气、宽胸利膈的方药,治疗肺失清肃、气机愆滞的病理变化。
关于本法所主治的疾患,早在《内经》中就有明确记述。如《灵枢·经脉》篇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病者,喘咳逆气”。《灵枢·本神》篇进而指出:“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而“实则喘喝,胸盈仰息。”《素问·调经论》亦曰: “(肺)气有余则喘咳上气。”该书虽未载录具体方药,但对肃肺降逆之法主治的肺气壅遏、金令不行病证,显然作了原则性的提示。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主治咳逆上气“不得息”的葶苈大枣泻肺汤,堪称开泄肃肺降逆法的先河。是方法度谨严,示人规范。
, 百拇医药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对肺气上逆形成的喘、哮病证有精辟阐述:“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机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等著作,以广搜搏采为特点,保留了古代医家不少的宝贵经验。如《备急千金要方》记述“积风冷嗽,兼气逆鸣”之候,选用杏仁、紫菀等组伍的方剂施治,足见以一代宗师孙思邈为代表的隋唐医家对本法的重视。
宋代《圣济总录》所载方药既多,论证亦颇精详。如该书“肺气喘急门”谓:“盖肺为五脏之华盖……气道奔迫,肺叶高举,上焦不通,故喘急不得安卧。”杨士瀛所著《仁斋直指方论·喘嗽》明确揭示上焦喘咳一类疾患,主要属于肺系的病变,应明确定位。他说:“肺主气也,一呼一吸,上升下降,荣卫息数,往来流通,安有所谓喘?惟夫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填塞肺脘,激乱争鸣,如鼎之沸,而喘之形状具矣。”从他描述的见症来看,显属痰浊迫肺,清肃失司,降下乏权使然。至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的苏子降气汤诸方,实发前人之未发,堪属本法的楷模。
, 百拇医药
元代医家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指出喘有“虚实”,虚喘有肾抑或肺虚之分,实喘乃“肺实气盛”使然。故虚喘宜以补肾益肺为主,实喘则务必泻肺气之逆。
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为了临床上正确运用肃肺降逆法,对本法主治的证候特点、临床征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景岳全书·喘促》全面地论述了肺失肃降,金令不展,气机上迫,必然表现为“气长而有余……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而快”等象,这对使用本法颇具指导意义。还有《医学入门》研制的定喘化痰丸、《奇效良方》制定的定肺汤、《韩氏医通》精研的三子养亲汤等,均属肃肺降气的代表方剂,迄今仍为广大医家所习用。
清代医家在前人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大大地拓展了本法的临床应用,使肃肺降逆法的证治内容更趋完善。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把哮喘的证治总结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颇为扼要。而张聿青、蒋宝素对此又有补充,并对治痰加以强调。谓“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指气而言,非关于痰也”,治应肃降下气为先。果属“喘因痰作”,则“欲降肺气,莫如治痰”了。这些认识很有见地,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百拇医药
王孟英在学术上汇集众家之长,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之一即体现在“气化枢机”方面。他在《归砚录》中强调“万物之所,为生者,必由气。气者,金也,乃知金者受气居先,所以金为气母。五行以气为主,是以五行之序以金为首也。”显然,王孟英从肺主治节立论,尊肺为诸气之枢,若肺气通调则全身气机畅达;肺失肃降则脏腑经络气化逆常,于是一身气机痹阻,咳、喘、哮、胀诸症由之而生,必须“但与舒展气机”,“伸其治节,俾浊气下趋”,“诸恙自瘳”。所论精湛,殊堪效法。
李用粹尤注重肃降肺气,以浚源利尿。《证治汇补·癃闭》论及癃闭时明确指出:“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宜清金降气为主。”盖上源不清,气道失展,通调乏利,水道受阻,累及膀胱,故发为癃闭,而下病取上,专于治肺,肺气顺则膀胱之气化顺,自可排尿恒常。
综上所述,从《内经》以降,历汉、唐、宋、元而至明、清,历代医家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了肃肺降逆大法的内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肃肺降逆法用于呼吸、消化、泌尿、神经、血液等系统的病变,尤其对诸如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常见的阻塞性肺部疾病用之尤广。
大量实验研究证实,本法有良好的祛痰功效,可使呼吸道分泌量增加,痰液稀释,而易于排出;抑制咳嗽中枢,或作用于外周,产生末梢性镇咳效应;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呈现显著的支气管松弛作用;减少气道阻力,而令呼吸道通畅,肺灌流量增加;具有抗炎、抗过敏效应,对其炎症反应及变态反应均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同时,肃肺降逆法尚有明显的强心利尿作用,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减慢,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肺静脉压,从而有利于控制心衰。此外,还有温和地刺激胃肠蠕动,排除消化道积气,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等多方面的功效。D4, 百拇医药(范仁忠 安徽中医学院)
肃肺降逆法乃着重运用平金下气、宽胸利膈的方药,治疗肺失清肃、气机愆滞的病理变化。
关于本法所主治的疾患,早在《内经》中就有明确记述。如《灵枢·经脉》篇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病者,喘咳逆气”。《灵枢·本神》篇进而指出:“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而“实则喘喝,胸盈仰息。”《素问·调经论》亦曰: “(肺)气有余则喘咳上气。”该书虽未载录具体方药,但对肃肺降逆之法主治的肺气壅遏、金令不行病证,显然作了原则性的提示。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主治咳逆上气“不得息”的葶苈大枣泻肺汤,堪称开泄肃肺降逆法的先河。是方法度谨严,示人规范。
, 百拇医药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对肺气上逆形成的喘、哮病证有精辟阐述:“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机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等著作,以广搜搏采为特点,保留了古代医家不少的宝贵经验。如《备急千金要方》记述“积风冷嗽,兼气逆鸣”之候,选用杏仁、紫菀等组伍的方剂施治,足见以一代宗师孙思邈为代表的隋唐医家对本法的重视。
宋代《圣济总录》所载方药既多,论证亦颇精详。如该书“肺气喘急门”谓:“盖肺为五脏之华盖……气道奔迫,肺叶高举,上焦不通,故喘急不得安卧。”杨士瀛所著《仁斋直指方论·喘嗽》明确揭示上焦喘咳一类疾患,主要属于肺系的病变,应明确定位。他说:“肺主气也,一呼一吸,上升下降,荣卫息数,往来流通,安有所谓喘?惟夫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填塞肺脘,激乱争鸣,如鼎之沸,而喘之形状具矣。”从他描述的见症来看,显属痰浊迫肺,清肃失司,降下乏权使然。至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的苏子降气汤诸方,实发前人之未发,堪属本法的楷模。
, 百拇医药
元代医家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指出喘有“虚实”,虚喘有肾抑或肺虚之分,实喘乃“肺实气盛”使然。故虚喘宜以补肾益肺为主,实喘则务必泻肺气之逆。
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为了临床上正确运用肃肺降逆法,对本法主治的证候特点、临床征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景岳全书·喘促》全面地论述了肺失肃降,金令不展,气机上迫,必然表现为“气长而有余……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而快”等象,这对使用本法颇具指导意义。还有《医学入门》研制的定喘化痰丸、《奇效良方》制定的定肺汤、《韩氏医通》精研的三子养亲汤等,均属肃肺降气的代表方剂,迄今仍为广大医家所习用。
清代医家在前人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大大地拓展了本法的临床应用,使肃肺降逆法的证治内容更趋完善。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把哮喘的证治总结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颇为扼要。而张聿青、蒋宝素对此又有补充,并对治痰加以强调。谓“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指气而言,非关于痰也”,治应肃降下气为先。果属“喘因痰作”,则“欲降肺气,莫如治痰”了。这些认识很有见地,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百拇医药
王孟英在学术上汇集众家之长,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之一即体现在“气化枢机”方面。他在《归砚录》中强调“万物之所,为生者,必由气。气者,金也,乃知金者受气居先,所以金为气母。五行以气为主,是以五行之序以金为首也。”显然,王孟英从肺主治节立论,尊肺为诸气之枢,若肺气通调则全身气机畅达;肺失肃降则脏腑经络气化逆常,于是一身气机痹阻,咳、喘、哮、胀诸症由之而生,必须“但与舒展气机”,“伸其治节,俾浊气下趋”,“诸恙自瘳”。所论精湛,殊堪效法。
李用粹尤注重肃降肺气,以浚源利尿。《证治汇补·癃闭》论及癃闭时明确指出:“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宜清金降气为主。”盖上源不清,气道失展,通调乏利,水道受阻,累及膀胱,故发为癃闭,而下病取上,专于治肺,肺气顺则膀胱之气化顺,自可排尿恒常。
综上所述,从《内经》以降,历汉、唐、宋、元而至明、清,历代医家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了肃肺降逆大法的内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肃肺降逆法用于呼吸、消化、泌尿、神经、血液等系统的病变,尤其对诸如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常见的阻塞性肺部疾病用之尤广。
大量实验研究证实,本法有良好的祛痰功效,可使呼吸道分泌量增加,痰液稀释,而易于排出;抑制咳嗽中枢,或作用于外周,产生末梢性镇咳效应;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呈现显著的支气管松弛作用;减少气道阻力,而令呼吸道通畅,肺灌流量增加;具有抗炎、抗过敏效应,对其炎症反应及变态反应均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同时,肃肺降逆法尚有明显的强心利尿作用,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减慢,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肺静脉压,从而有利于控制心衰。此外,还有温和地刺激胃肠蠕动,排除消化道积气,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等多方面的功效。D4, 百拇医药(范仁忠 安徽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