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心得交流
编号:12228904
亲身经历验证师带徒模式的实用性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735期
     传统中医师承是中医传承的重要形式,师承名医不仅是中医成才和流派形成的重要方式,也是院校教育的必要补充。近年来,以朱良春、邓铁涛、颜德馨等全国著名老中医倡导的“师带徒”中医传承模式得以顺利实施,规模逐渐扩大,且已初见成效;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遴选工作”至今已是第五批遴选,收益显著。

    20世纪60年代初期,笔者二人曾经探索了传统的师带徒方式,培养出了优秀的中医人才。时光荏苒,虽然过去了近50年时间,但那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真可谓:“忆往昔,峥嵘岁月艰,看今朝硕果累累谱新篇。”通过这段岁月,深刻地体会到中医师承教育的独特优势和成效,在此就当时采取的培养方法和经历简述如下。

    堪当重任,制订带教计划

    1963年夏季,我们二人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分配至山东省夏津县人民医院工作。当时该院的李庚尧院长对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扬高度重视,第一天上班就对我们提出,除了正常中医临床工作外,还担任本县刚招收的“中医带徒班”班主任,并负责3年的中医课程及临床带教工作。
, 百拇医药
    当时,全县共招收了16名高中和初中毕业的学员,他们大多为当地中医师的后代。如何将16位学员培养成才不仅是一种压力,而且更是推动我们深入思考的动力。笔者认为,作为中医传人承前启后,继承弘扬中医学术义不容辞,而培养中医后继人才,更是责无旁贷。我们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尽最大努力,圆满完成了院领导布置的任务。

    然而,中医“师带徒”模式虽为历代名医传承的一种独特的培养模式,但当时既没有经验可循更没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怎样结合16位学员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适宜的培养模式,确实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经过认真和周密的思考,我们初步制订了教学计划。首先,初步制订一套完整的3年带教大纲。其次,针对大纲,从当地及省级名医两个层面广泛征求意见,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对3年带教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形成终稿。这个“3年带教计划”的总体设计体现了“既要熟读王叔和,又要临证多”的12字学习方针,将“传统师承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熟读经典和早期临床相结合”的理念贯穿整个学习和带教过程中。
, 百拇医药
    兢兢业业,落实带教任务

    我们选用的教科书是“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第二版试用教材”,共13本,分3部分进行学习,即基础课程:《中国医学史》、《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桥梁课程:《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临床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第一年上半年,全天集中上课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要求和目标是:《内经》、《中医基础理论》要理解其内容和意义,能解释内经原文,强调重点原文的背诵。《中医诊断学》要熟知四诊独特诊法以及八纲、脏腑辨证的意义。《中药学》要掌握中药的药性理论,熟读背诵每种中药的功效、主治。《方剂学》要理解组方的意义和方剂的功效、主治,背诵方剂歌诀。《中国医学史》要自学、提问、讨论。

    第一年下半年,上午随师见习,每位中医师分带两名学员,因每位老师皆有各自的诊治特点,每两个月转换一次跟师对象。要求每位学员每两个月写一篇随师见习体会总结,并完成60份随师见习的病案。
, http://www.100md.com
    下午集中上课学理论,学习要求和目标是:《伤寒论》要熟记六经辨证,主要特征和常用方剂。伤寒论主要方剂的组方、功效和应用。《温病学》要熟记卫、气、营、血的主要辨证要点、主要方剂的组方、功效和应用。《金匮要略》要熟记常见病证的诊断、主要方剂的的组方、功效和应用。

    第二年上半年,上午随师见习,方法及要求同上年见习。下午集体上课进行理论学习。《中医内科学》要熟记每个疾病的分型、主症、辨证、治则及方剂(方剂学中的没有的方剂要记熟药物组成)。《中医儿科学》及《针灸学》以自学为主,提出问题、答疑并讨论。

    第二年下半年,完全进入实习阶段,每位老师带教两名学员,两个月一轮换。

    第三年,全天跟师学习。因当时没有现代印刷技术,实习病例单页是自己用蜡纸刻版后,再放入油印机中印出的16开纸单页。病例单页为学员自己诊断后的一份完整门诊病历,其中主要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望闻问切”四诊情况、病名、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等,学员完成实习病例的书写后交老师批阅。最后学员按照门诊病例誊写处方并由老师审阅、签字后交患者。要求每位学员每天完成5份实习病例,每月完成1份《实习体会和小结》。
, http://www.100md.com
    奋战一线,提高临床技能

    1966年5月,中医带徒班已完全按照3年带教计划顺利完成,11人经考试合格圆满结业,被分配到没有中医师的11个公社卫生院、卫生所。随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为落实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无论是酷夏还是严冬,这11名年轻中医都能深入基层,并培训当地的赤脚医生,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方法为群众诊治。同时,他们也学习了很多西医诊疗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临床技能,成为真正的全科医师。

    1979年,山东省招收500名基层民间中医转为国家正式职工,这11名学员均顺利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考试,并全部转为国家正式职工。之后,他们又通过自学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大部分成为科室的骨干力量,其中2人晋升为主任医师,3人为副主任医师,3人为主治医师。例如,王玉生获得了山东省自学成才奖、德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德州市首批名中医师,现任中国民族医学会教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德州市中医学会秘书长等职;发表学术论文65篇,出版医学著作7部。

    目前,这11名中医学员虽已退休,但他们仍然奋斗在中医战线上,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了中医“师带徒”模式的实用性,走传统中医师承之路的正确性,中医传承要“读经典、早临床,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 http://www.100md.com(张谨墉 董秀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