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中医预防 > 治未病
编号:12228925
治未病,五年融入百姓生活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735期
     200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提出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经过5年发展,中医“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技术和产品日益丰富,中医健康管理参与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撑着中医健康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还不到头伏,老李已经预约好了今年的“三伏”贴敷。前些年,罹患哮喘病的他每到冬天都得住院,“憋闷、咳嗽、咯痰,想死的心都有”。去年,他破天荒地在家度过了整个冬天。原来,去年夏天他听了邻居建议,做了冬病夏治的贴敷,产生的效果大大出乎老李的意料。

    每年头伏第一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待贴敷的群众都会排起长龙,这一天及以后的二伏、三伏,不仅是北京,全国各地都会掀起一股贴敷热潮。

    热的不仅是贴敷。膏方、推拿也被人们广泛接受,河南省本来没有服用膏方的习俗,如今,开封市中医院每年膏方都能销售几百万元,百姓看到了疗效,医院尝到了甜头,院长庞国明每年都会多次参加全国膏方的学术交流活动。
, http://www.100md.com
    这些治疗方法有个共同的名字——“治未病”。200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从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随即启动了“治未病”试点工作,经过5年的摸索与实践,“治未病”从理念传播、服务提供、保障措施等方面深入百姓的心中。

    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电视、图书等的宣传,治未病与百姓的养生保健需求共振,覆盖面逐步扩展,服务的可及性不断提高,爆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傍晚五点刚过,许多老年人开始守在电视旁,等着观看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栏目,“一听就懂、一用就灵”成为栏目吸引老百姓的法宝,“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栏目的制片人伍立深知老百姓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需求,进而把栏目做成了广受群众欢迎的科普节目。

    栏目的广受欢迎折射出人们对“治未病”的需求。“治未病”理念的提出与百姓的养生保健需求共振,爆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 百拇医药
    “治未病”作为一个既古老又前沿的命题,和“治病”仅一字之差,却意味着人们将目光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

    近年来,为了营造有利于“治未病”发展的社会环境,推动试点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围绕“治未病”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宣传推广工作,从“治未病”高峰论坛、专题讲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到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合作加强对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的管理,开展优秀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推荐活动,“治未病”理念深入百姓生活各个角落。

    为了加大“治未病”知识的传播力度,北京、辽宁、安徽、广西等省区市中医药管理部门还专门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医养生保健手册》等书籍。各“治未病”试点单位也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面向老百姓,宣传中医药养生防病知识,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治未病”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全社会对“治未病”的认知度、认同度及欢迎度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明显扩大。与此同时,民众对“治未病”的服务需求进一步扩大,各类机构“治未病”服务量明显增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数量明显增多,中医预防保健产品不断涌现,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这一新兴产业也得到发展。
, http://www.100md.com
    如今,通过规范开展“治未病”服务,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也顺利推进,“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范围不断扩大,覆盖面逐步扩展,服务的可及性不断提高。

    服务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依托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了173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高起点、规范化的运作确保了效果。

    建立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开展“治未病”服务,是一项创新型的健康保障服务,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必须创新模式,力求“高起点、规范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反复强调。

    作为第一批全国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之一,广东省中医院一直是工作开展的楷模。近些年来,该院将“治未病”从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提高了疾病预防、养生保健能力,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民众提供了多种“治未病”服务。
, 百拇医药
    广东省中医院把“治未病”中心服务对象明晰地区分为六类:一是关注健康的未病人群,二是体质偏颇,有疾病易患倾向者;三是自觉症状明显,但理化指标无异常者;四是理化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者;五是大病或手术之后的康复者;六是慢性非感染性疾病需减缓发展,预防并发症者。

    该院认为前四类人群体现了“未病先防”,后两类人群分别体现“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与专科治疗有一定的交叉性但侧重点不同,目前该院以前四类“未病先防”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体系。通过人群分类,“治未病”中心明确地与专科医疗服务区分开来,同时体现了“治未病”与专科的融合与延续。“未病”人群作为体质调养的重点人群,由治未病中心体质调养团队提供服务与管理;“欲病”与“已病”人群由专科主导,治未病中心协助管理,通过在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开设病前状态即“欲病”门诊,让各专科充分参与“治未病”的工作。目前已开设的“欲病”专科包括:肾内科、内分泌、心血管、妇科、骨科、乳腺、肝病科、心理睡眠、神经科、消化科等。
, http://www.100md.com
    如今,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以个体人健康状态为中心,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模式)为“治未病”理念落实开辟了道路。

    截至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遴选确定了4批、173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积极开展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的规范化“治未病”服务,初步搭建了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服务提供平台。

    服务模式手段日益丰富

    各试点单位主动提供服务,社会保险机构积极介入,治未病的健康保障服务与社会资本对接让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化。

    “沃土、松土、育种、护苗”,如果不解释,你肯定不会想到这跟“治未病”有关。其实这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妇幼保健院提出的女性孕前、男性育前、儿童等中医体质辨识调养综合干预服务方案。
, 百拇医药
    经过几年的实践,传统服务技术和方法正在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推广,服务内容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推拿、膏方、贴敷、艾灸等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得到进一步规范,体质辨识、经络调理、音乐治疗等新型服务手段广泛开展。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强身健体的养生功法在群众中得到进一步推广……“治未病”服务形式由初期简单地应用一种或几种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方法逐步转变为以个体的健康状态为中心,充分体现个性化、系统化、全程化的服务。

    “治未病”的发展得到了社会资本的关注,企业的参与使得各种仪器设备如雨后春笋涌现。“海上中医”国际(远程)会诊平台、五音辨识仪、中医四诊仪、体质辨识仪、五脏相音辨识仪、证素辨识仪、经络诊断仪、舌象仪、脉象仪等中医“治未病”服务产品和设备,极大地增加了“治未病”服务的技术含量,丰富了“治未病”服务的手段和内容,为“治未病”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月26日,商务部、外交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4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中医药服务贸易已正式纳入国家服务贸易总体战略框架。中医药养生保健对于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创收、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治未病”政策保障不断完善

    中医“治未病”使人们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可以减轻全民医疗卫生负担,降低国家医疗卫生费用支出,与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初衷相符,各种支持政策不断出台。

    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健康服务效益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的之一。中医“治未病”将有限的卫生资源和卫生费用投入到养生保健、重大疾病的预防、慢病的早期干预和健康管理中,促进医药卫生工作关口前移,使人们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很好地贴合了医改需求。

    实践证明,治未病服务以其“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可以减轻全民医疗卫生负担,降低国家医疗卫生费用支出,符合医改的目标要求,它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各级卫生及有关管理部门的认可。配套的政策保障措施陆续出台。

    在过去的五年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明确了工程的阶段目标、实施载体、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印发了《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对各地,特别是试点单位开展“治未病”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 http://www.100md.com
    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一些试点地区积极探索,推进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努力将“治未病”工作与现有政策有效衔接,逐步将“治未病”服务纳入到现有的政策框架体系,制定了膏方、艾灸、穴位贴敷等12个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着手开展膏方、贴敷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服务工作的规范管理,起草制订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11个常见疾病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根据不同类型人群的体质及辨证分型,形成系统的、多样化的辨识干预方案,初步建立了个体化和区域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正是看到了“治未病”的优势,各地都出台了扶持政策,甘肃省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中医药内容在居民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中分别不少于20%和30%。山东青岛按照人均10元标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5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河北石家庄要求不低于10%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用于中医药,浙江杭州拱墅区将每人25元公共卫生费用中的10元用于中医药服务项目。

    目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新增了儿童保健的中医药服务要求,细化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服务要求,制订了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同时启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并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医药在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医药养生保健在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创收、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等方面作用不断凸显,前景光明。, 百拇医药(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