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凌心证与心阳虚证鉴别
定义水气凌心证:凡因脾肺气虚,饮停不化,阻遏心阳,或脾肾阳虚,水停下焦,而致水气上逆凌心所引起的心悸,咳喘,神疲乏力,全身或局部水肿等症状,称为水气凌心证。
心阳虚证:心脏阳气不足,鼓动血脉、温养心神的功能减退所引起的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心痛等症状,称为心阳虚证。
病因
水气凌心证,常见有饮阻于心和水湿上泛两类证候。
饮阻于心型:若咳喘日久,损伤肺金,宣发肃降失职,致饮停上焦;或劳倦伤脾,水湿不化,或体胖痰多,或饮食肥甘,滋生痰涎,使痰饮停留中焦,上干于心,则痰饮内阻于心。正如《不居集》云:“盖痰之生也,多由于脾,而虚损之人,未有脾气不虚者也。脾气虚则不能致精微于肺,以化其津液也……痰之来也,多由于肺,而虚损之人,肺气未有不虚者也。肺气虚则不能水精四布,而浊痰凝聚也。”
水湿上泛型:若先天禀赋不足,元阳素虚;或过用寒凉攻伐,斫伤脾肾之阳;或感受寒湿之邪,日久不愈,湿胜则阳微,使脾肾阳气受损,其温运水谷、气化水液功能失职,水湿停聚,上凌于心。《医宗必读》认为,虚证水肿,主要责之于肾火虚衰:“……虚人水肿者,土虚不能制水也。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
心阳虚证:若久病体虚,高年脏气虚衰,或汗、吐、下损伤阳气,可致阳气不足,心阳亦虚;或心气虚证,进一步发展,亦可导致心阳不足,即所谓“气虚及阳”。
病机
水气凌心证的饮阻于心型:肺和脾在水液的代谢和输布方面,协调配合,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不断的下输膀胱,有助于脾运化和输布水液的功能,从而防止水液泛滥或潴留局部;而脾的输布水津,散精于肺,也是有助肺通调水道的功能,若脾肺气虚,则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聚湿成痰成饮,因此,《医宗摘要》认为:“痰症有因脾气不足者,有因脾气郁滞者,有因脾肺之气亏损者……”若水饮痰浊停聚胸中,阻遏心阳,使心阳不振,心神不宁,神气失守,正如成无己所云:“其停饮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8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