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会务信息
编号:12341725
对糖尿病不能只着眼于降血糖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13日 中国医药报 2012.09.13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日前在广州召开。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等专家指出:目前糖尿病治疗面临挑战,随着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在临床的应用,2型糖尿病的治疗策略和治疗理念都将发生巨大变化。未来糖尿病管理不能只着眼于降血糖,而应该是血糖控制、保护胰岛细胞、减少低血糖三管齐下,从而有效改善糖尿病的长期预后和临床结局。

    糖尿病治疗面临三大挑战

    “过去我们讲2型糖尿病的病因时,往往会强调胰岛素抵抗这一因素,但现在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更多的作用是一个启动因素,而胰岛α细胞和β细胞功能的逐步丧失才是决定2型糖尿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母义明教授介绍说,如果仅仅存在胰岛素抵抗,在胰岛细胞功能正常的情况下,β细胞可以通过加强胰岛素分泌来代偿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降低,以维持正常的葡萄糖代谢。但如果胰岛细胞功能出现问题,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丧失,就会出现胰岛素分泌的减少,从而无法完成这种代偿机制,进而发生糖耐量减低(IGT)和2型糖尿病。同时,α细胞功能受损会引起空腹和餐后胰高血糖素的过度释放,也会促进高血糖的进展。因此,2型糖尿病往往特征表现为由于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而引起的血糖控制的持续恶化。传统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只是针对这些问题中的一些方面,立足于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但是没有注意到隐性的胰岛细胞功能衰退,因此随着时间推移,有效性逐渐降低,从而导致血糖控制逐渐恶化。
, 百拇医药
    母义明表示,目前2型糖尿病治疗面临病情持续进展、低血糖风险、体重增加三大挑战。他解释说,目前,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从单种口服降糖药治疗起始,不断强化,直到联合强化胰岛素治疗,但仍然无法延缓其疾病进展;低血糖是降糖药物治疗中常常合并的不良反应,对治疗方案和血糖控制都可产生负面影响,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大多数降糖治疗随时间推移都会使体重增加。如UKPDS研究所示,胰岛素治疗12年,患者体重平均增加达8千克;还有研究显示,接受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治疗,患者5年内体重平均增加4.8千克。

    DPP-4抑制剂打开一扇新窗

    宁
光指出,未来糖尿病管理不能只着眼于降血糖,而应该是血糖控制、保护胰岛细胞、减少低血糖,从而有效改善糖尿病的长期预后和临床结局。

    DPP-4抑制剂是近年来上市的新一类口服降糖药物,包括维格列汀等多个药品。母义明介绍,DPP-4抑制剂通过增加内源性肠促胰素活性而发挥作用,一方面针对β细胞功能,增加血糖依赖性胰岛素分泌;另一方面针对α细胞功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总体来看,DPP-4抑制剂作为口服制剂,具有降糖同时低血糖风险小、不影响体重的特点。基于这些特征,这类新机制降糖药显示出了应对上述糖尿病治疗挑战的潜力,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新模式。
, 百拇医药
    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以及DPP-4抑制剂在全球的广泛应用,为糖尿病治疗策略和治疗理念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据宁光介绍,2009年美国内分泌学会/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CE/AACE)根据初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制定的治疗路线图中明确指出,初始HbA1c介于6.5%~7.5%之间者,可在双胍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DPP-4抑制剂以及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这四类药物中选择一种单药治疗,目标HbA1c≤6.5%,如不能达标则可采用不同作用机制药物二联或三联治疗。如HbA1c介于7.6%~9.0%之间,则可初始二甲双胍与DPP-4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TZD、磺脲类等联用治疗。2010年更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首次将DPP-4抑制剂作为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未达标后的二线治疗药物纳入了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

    “DPP-4抑制剂是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一类血糖调节药物,其降糖效果与现有的磺脲类药物相当,但是没有磺脲类常见的低血糖不良反应,在血糖达标的同时不会增加低血糖风险,从临床应用上来看,大大地解决了医生和患者的后顾之忧,同时也给2型糖尿病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更好的选择。而其全新的胰岛细胞保护作用,更是给糖尿病治疗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阻止糖尿病总体进程的新希望。”母义明如此评价。

    在此次会议上,诺华中国制药携手《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共同启动了DPP-4学院。该学院将为更多的临床医生了解最新的糖尿病管理策略和管理理念提供平台。, 百拇医药( 朱国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