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定向正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
参见附件(118kb)。
·临床论著·
应用定向正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机关医院(北京 100843) 胡进江
提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 ,是手法治疗上的难题。为了探索有效的疗法 ,应用定向正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86 例 ,其中 79 例伴
腰椎侧凸及旋转。经 21~45 天治疗 ,痊愈 58 例 ,显效 16 例 ,好转 12 例。分析认为 ,腰椎韧带内松外紧 ,力点失衡是椎间盘突出
的原因 ,其“弓弦效应”牵拉椎体旋转移位是椎间盘突出、脊柱畸形形成的结果。定向手法治疗可激发经络感传 ,牵拉增大椎间
隙 ,增加髓核内负压回吸力 ,矫正腰椎侧凸、旋转等畸形 ,从而使突出物与神经根空间获得改善。
主题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 定向正骨 手法 经络感传 临床研究
作者简介 胡进江 ,男 , 1950 年
生。大学学历。现任空军机关医
院颈椎病诊治中心主任、华佗中
医学院副教授、全国骨伤学术研
究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延缓
衰老委员会常委、中国软组织疼
痛学会理事、《现代外科领域临床
与研究》副主编、中西医结合骨病
诊治系列丛书《慢性腰腿痛》主
编 ,1997年被聘为日内瓦医疗救
护康复中心教授 ,并应邀赴瑞士、法国讲学和交流。已发表学术论文 32 篇 ,获国家发明专利 1
项、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 1 项、国际医疗保健品研制一等奖 1
项 ,荣立二等功 1 项、三等功 3 项。
自 1975~1996 年 ,应用定向正骨手法 ,治疗腰椎间盘突
出伴有脊柱侧凸或旋转畸形的患者 86 例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
效果。现总结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情况 本组男 49 例 ,女 37 例;年龄最小 17 岁 ,最
大 61 岁 ,平均 38 岁 ,多为 25~45 岁青壮年。突出部位 L4~5
后右侧突出 31 例 ,后左侧 16 例;L5S1 后右侧突出 20 例 ,后左
侧 10 例;L4~5后双侧突出 3 例 ,中央型 2 例;多个椎间隙单侧
型突出 4 例。均不同程度的压迫神经根和硬膜囊 ,表现为腰
腿痛 ,其中 2 例影响马尾神经 ,出现大小便异常及鞍区麻木。
病程最短 1 小时 ,最长 5 年 ,平均 3 个月。86 例中有 79 例经
过多次牵引、按摩、封闭等对症治疗 ,无好转。
1. 2 影像学检查 86 例治疗前均摄有腰骶椎正侧位 X线
片 ,并经 CT 或核磁共振(MRI)检查 ,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
症 ,对其中 79 例伴有腰椎侧凸及旋转者 ,按照 Ferguson 分度
法〔 1〕 和 Moe分类法〔 2〕 进行分度、分类。结果 Ferguson角 10~
20°者60 例 ,其中上腰段29 例 ,下腰段31 例; Ⅰ型48 例 , Ⅱ型
12 例。Ferguson角 10~20 ℃者 19 例 ,其中上腰段 6 例 ,下腰
段 13 例; Ⅰ型 8 例 , Ⅱ型 9 例 , Ⅲ型 2 例。
1. 3 探测经络感传线 按照祝总骧教授发明的小锤机械叩
击探测经络的方法〔 3〕,嘱患者取俯卧位 ,在 T12 S1 两侧 ,用尖
头小橡皮锤沿古典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 ,呈垂直方向叩击 ,叩
击的力量要均匀 ,当小锤尖一碰到这条经络线 ,即出现高亢震
声(用听诊器在对侧的 3cm水平位可听到)并产生酸、麻、胀感
觉上下“窜动”时 ,即用彩色笔点上一个标记 ,然后再顺序地用
同样方法敲另一侧。当又敲出一个敏感点时 ,继续标记。最
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就是行走在腰椎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
感传线。这条经络线被当代经络研究专家们命名为隐性循经
感传(L PSC)线〔 4〕。该线位终生不变 ,测标后即是长期定位治
疗的依据。临床上应用手法产生的不同定向力 ,分别从多个
角度去激发、活化经络线感传 ,促其发挥调控功能 ,是有效治
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
2 治疗方法
2. 1 激发经络感传 在测定标准经络线后 ,患者取坐位 ,全
身放松 ,挺胸收腹使腰椎顺势前弯 ,两肩持平 ,双上肢伸直沿
躯体两侧向头顶上方举起 ,手掌相对。助手位于患者胸前 ,双
手紧握患者双腕关节内缘下(围绕内、外关穴位处) ,准备向上
牵拉。治疗者坐于患者背后 ,右手拇指和食指尖分别按压在
患者腰骶关节两侧足太阳膀胱经感传线上 ,左上肢搂抱患者
下腹部(两侧髂嵴最高点约平第 4 腰椎上缘) ,将其向下后固
定。上述程序准备完毕后 ,助手即可逐渐加力(约10~15kg) ,将患者腰骶椎以上的肢体缓缓向上拉起 ,同时治疗者左上肢
用力(约 10~13kg)向下按压骨盆固定(使骶椎以下肢体不被
拉起并阻抗腰后推力过度向前 ,维护腰椎在上提下压垂直力
的作用下使椎间隙增宽) ,右手拇指和食指沿经络感传线 ,自
腰骶关节两侧用力(约 10~13kg)向上均匀缓慢推移 ,当推移
滑动到椎间盘突出的椎间隙或感酸、麻、痛、胀点时 ,可适当加
力(约 13~15kg) 。在推过这些异常点后 ,逐渐减力到 10kg以
下。至第 1 腰椎与第 12 胸椎交界处时停止。上述整个手法过
程是一气呵成的,时间约10秒左右,每3日治疗1次。
2. 2 松解挛缩组织 完成上述治疗后 ,在患者脊柱棘突中线
的督脉至横突足太阳膀胱经感传线的范围内 ,应用深拨、浅揉
等传统按摩手法 ,自下而上地沿各层不同组织的走向与排列 ,松解腰骶至胸段的挛缩组织。该手法每 3 日进行 1 次 ,每次
约 1~2 分钟。
2. 3 消除腰椎旋转 在完成上述治疗后 ,嘱患者取侧卧位 ,腰椎旋转方向朝上 ,伸直双下肢。治疗者位于患者背后 ,依据
X线片所示和手感体表定位 ,将左手拇指尖按压在腰椎旋转
的对侧 ,右手食指和拇指分别按压在旋转腰椎棘突的右侧和
下一个腰椎棘突的左侧。在助手向足底方向用力(拉力约为
患者自身体重 50 %)牵引双下肢的同时 ,术者左拇指尖用力
(约 10kg)向内上推压滑动 ,右食指和拇指相互交夹用力(约
10~12kg)促使旋转歪斜的棘突重新上下排列整齐 ,恢复正常
· 3 · 应用定向正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胡进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角度 ,达到腰椎旋转消除、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软组织水
肿消退和神经刺激症减轻的目的。
2. 4 矫正脊柱侧凸 在完成上述治疗后 ,椎间盘突出和腰椎
旋转相对获得整复 ,各腰椎间隙及周围软组织也相对得到松
解 ,为有效矫正脊柱侧凸创造了条件。此时嘱患者取侧卧位 ,脊柱凸侧朝下 ,同侧下肢屈膝向上挤压腹部 ,第 1 助手或患者
用双手将其屈曲的下肢固定 ,以免从腰后矫正脊柱时过度向
前推动;第 2 助手双手握紧患者脊柱凹侧伸直的下肢踝关节 ,向足底方向用力牵引 ,牵引力大小以患者躯体不被拉动为宜。
治疗者位于患者背后 ,在两助手用力的同时 ,左手扶按患者脊
柱凹侧肩胸前部 ,将其固定;右手拇指沿脊柱凸侧的椎体横突
外缘 ,自腰骶关节距中线旁开 4cm处用力(约 10~12kg)均匀
地向上按压推动。当推移滑行到侧凸最高点或椎间盘突出处
时 ,要逐渐向凹侧或突出方向适当加力 ,离开时缓慢减力 ,连
续推压到第 12 胸椎横突外缘时停止手法 ......
应用定向正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机关医院(北京 100843) 胡进江
提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 ,是手法治疗上的难题。为了探索有效的疗法 ,应用定向正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86 例 ,其中 79 例伴
腰椎侧凸及旋转。经 21~45 天治疗 ,痊愈 58 例 ,显效 16 例 ,好转 12 例。分析认为 ,腰椎韧带内松外紧 ,力点失衡是椎间盘突出
的原因 ,其“弓弦效应”牵拉椎体旋转移位是椎间盘突出、脊柱畸形形成的结果。定向手法治疗可激发经络感传 ,牵拉增大椎间
隙 ,增加髓核内负压回吸力 ,矫正腰椎侧凸、旋转等畸形 ,从而使突出物与神经根空间获得改善。
主题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 定向正骨 手法 经络感传 临床研究
作者简介 胡进江 ,男 , 1950 年
生。大学学历。现任空军机关医
院颈椎病诊治中心主任、华佗中
医学院副教授、全国骨伤学术研
究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延缓
衰老委员会常委、中国软组织疼
痛学会理事、《现代外科领域临床
与研究》副主编、中西医结合骨病
诊治系列丛书《慢性腰腿痛》主
编 ,1997年被聘为日内瓦医疗救
护康复中心教授 ,并应邀赴瑞士、法国讲学和交流。已发表学术论文 32 篇 ,获国家发明专利 1
项、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 1 项、国际医疗保健品研制一等奖 1
项 ,荣立二等功 1 项、三等功 3 项。
自 1975~1996 年 ,应用定向正骨手法 ,治疗腰椎间盘突
出伴有脊柱侧凸或旋转畸形的患者 86 例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
效果。现总结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情况 本组男 49 例 ,女 37 例;年龄最小 17 岁 ,最
大 61 岁 ,平均 38 岁 ,多为 25~45 岁青壮年。突出部位 L4~5
后右侧突出 31 例 ,后左侧 16 例;L5S1 后右侧突出 20 例 ,后左
侧 10 例;L4~5后双侧突出 3 例 ,中央型 2 例;多个椎间隙单侧
型突出 4 例。均不同程度的压迫神经根和硬膜囊 ,表现为腰
腿痛 ,其中 2 例影响马尾神经 ,出现大小便异常及鞍区麻木。
病程最短 1 小时 ,最长 5 年 ,平均 3 个月。86 例中有 79 例经
过多次牵引、按摩、封闭等对症治疗 ,无好转。
1. 2 影像学检查 86 例治疗前均摄有腰骶椎正侧位 X线
片 ,并经 CT 或核磁共振(MRI)检查 ,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
症 ,对其中 79 例伴有腰椎侧凸及旋转者 ,按照 Ferguson 分度
法〔 1〕 和 Moe分类法〔 2〕 进行分度、分类。结果 Ferguson角 10~
20°者60 例 ,其中上腰段29 例 ,下腰段31 例; Ⅰ型48 例 , Ⅱ型
12 例。Ferguson角 10~20 ℃者 19 例 ,其中上腰段 6 例 ,下腰
段 13 例; Ⅰ型 8 例 , Ⅱ型 9 例 , Ⅲ型 2 例。
1. 3 探测经络感传线 按照祝总骧教授发明的小锤机械叩
击探测经络的方法〔 3〕,嘱患者取俯卧位 ,在 T12 S1 两侧 ,用尖
头小橡皮锤沿古典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 ,呈垂直方向叩击 ,叩
击的力量要均匀 ,当小锤尖一碰到这条经络线 ,即出现高亢震
声(用听诊器在对侧的 3cm水平位可听到)并产生酸、麻、胀感
觉上下“窜动”时 ,即用彩色笔点上一个标记 ,然后再顺序地用
同样方法敲另一侧。当又敲出一个敏感点时 ,继续标记。最
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就是行走在腰椎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
感传线。这条经络线被当代经络研究专家们命名为隐性循经
感传(L PSC)线〔 4〕。该线位终生不变 ,测标后即是长期定位治
疗的依据。临床上应用手法产生的不同定向力 ,分别从多个
角度去激发、活化经络线感传 ,促其发挥调控功能 ,是有效治
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
2 治疗方法
2. 1 激发经络感传 在测定标准经络线后 ,患者取坐位 ,全
身放松 ,挺胸收腹使腰椎顺势前弯 ,两肩持平 ,双上肢伸直沿
躯体两侧向头顶上方举起 ,手掌相对。助手位于患者胸前 ,双
手紧握患者双腕关节内缘下(围绕内、外关穴位处) ,准备向上
牵拉。治疗者坐于患者背后 ,右手拇指和食指尖分别按压在
患者腰骶关节两侧足太阳膀胱经感传线上 ,左上肢搂抱患者
下腹部(两侧髂嵴最高点约平第 4 腰椎上缘) ,将其向下后固
定。上述程序准备完毕后 ,助手即可逐渐加力(约10~15kg) ,将患者腰骶椎以上的肢体缓缓向上拉起 ,同时治疗者左上肢
用力(约 10~13kg)向下按压骨盆固定(使骶椎以下肢体不被
拉起并阻抗腰后推力过度向前 ,维护腰椎在上提下压垂直力
的作用下使椎间隙增宽) ,右手拇指和食指沿经络感传线 ,自
腰骶关节两侧用力(约 10~13kg)向上均匀缓慢推移 ,当推移
滑动到椎间盘突出的椎间隙或感酸、麻、痛、胀点时 ,可适当加
力(约 13~15kg) 。在推过这些异常点后 ,逐渐减力到 10kg以
下。至第 1 腰椎与第 12 胸椎交界处时停止。上述整个手法过
程是一气呵成的,时间约10秒左右,每3日治疗1次。
2. 2 松解挛缩组织 完成上述治疗后 ,在患者脊柱棘突中线
的督脉至横突足太阳膀胱经感传线的范围内 ,应用深拨、浅揉
等传统按摩手法 ,自下而上地沿各层不同组织的走向与排列 ,松解腰骶至胸段的挛缩组织。该手法每 3 日进行 1 次 ,每次
约 1~2 分钟。
2. 3 消除腰椎旋转 在完成上述治疗后 ,嘱患者取侧卧位 ,腰椎旋转方向朝上 ,伸直双下肢。治疗者位于患者背后 ,依据
X线片所示和手感体表定位 ,将左手拇指尖按压在腰椎旋转
的对侧 ,右手食指和拇指分别按压在旋转腰椎棘突的右侧和
下一个腰椎棘突的左侧。在助手向足底方向用力(拉力约为
患者自身体重 50 %)牵引双下肢的同时 ,术者左拇指尖用力
(约 10kg)向内上推压滑动 ,右食指和拇指相互交夹用力(约
10~12kg)促使旋转歪斜的棘突重新上下排列整齐 ,恢复正常
· 3 · 应用定向正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胡进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角度 ,达到腰椎旋转消除、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软组织水
肿消退和神经刺激症减轻的目的。
2. 4 矫正脊柱侧凸 在完成上述治疗后 ,椎间盘突出和腰椎
旋转相对获得整复 ,各腰椎间隙及周围软组织也相对得到松
解 ,为有效矫正脊柱侧凸创造了条件。此时嘱患者取侧卧位 ,脊柱凸侧朝下 ,同侧下肢屈膝向上挤压腹部 ,第 1 助手或患者
用双手将其屈曲的下肢固定 ,以免从腰后矫正脊柱时过度向
前推动;第 2 助手双手握紧患者脊柱凹侧伸直的下肢踝关节 ,向足底方向用力牵引 ,牵引力大小以患者躯体不被拉动为宜。
治疗者位于患者背后 ,在两助手用力的同时 ,左手扶按患者脊
柱凹侧肩胸前部 ,将其固定;右手拇指沿脊柱凸侧的椎体横突
外缘 ,自腰骶关节距中线旁开 4cm处用力(约 10~12kg)均匀
地向上按压推动。当推移滑行到侧凸最高点或椎间盘突出处
时 ,要逐渐向凹侧或突出方向适当加力 ,离开时缓慢减力 ,连
续推压到第 12 胸椎横突外缘时停止手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8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