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谢庆良美式正脊 > 正文
编号:12306743
Activator Method Chiropractic Technique.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9kb)。

    Activator Method Chiropractic Technique(AMCT)

    Activator Method Chiropractic Technique(AMCT)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分析求診者兩腳長度的變化。在仔細而正確的判定兩腳長度變化之後,就可以決定是否給予求診者進行AMCT的治療。分析求診者兩腳長度的變化已成為AMCT通用的臨床規則,當患者因各種不同的症狀來求診時,臨床醫師均可確實依循此一通則找出半脫位(subluxations)部位。

    在AMCT的領域中,分析兩腳長度變化的方法包括:

    1. 分離(Isolation)測試

    2. 壓力(Pressure)測試(順壓測試)

    3. 應力(Stress)測試(逆壓測試)

    透過這些測試,我們可以找到人體軀幹骨架以及四肢關節的半脫位部位。當病患俯臥時,我們分析其兩腳長度變化,找出較短的一腳,對AMCT而言,此一步驟極為重要,因為上述三種測試的目的,幾乎部是在觀察較短一腳的反應和變化。習慣上。我們將較短的一腳(譯註:以下略為「短腳」)定義為骨盆病變腳(pelvis deficient 簡稱為PD腳),本書中所有的討論及指導都將沿用此一定義。有時,我們也將「短腳」稱為反應腳(reactive leg),因為在做不同的測試時.這隻腳會有變長或變短的反應。對同一病患而言,PD腳決定後,將來複診就沿用這隻腳為反應腳。(如果在最初診斷時,就能正確地判定PD腳,那麼通常在後續的療程中就在沿用這隻腳為PD腳。不過,當病患因受嚴重外傷、重大疾病、身體結構或神經系統受損時可能會改變兩腳長度)。

    就因為PD腳在AMCT的療法上具有相當關鍵的地位,因此我們必須有一套精確而肯定的方法來判定PD腳。PD腳是在病患一開始俯臥於治療床(adjusting table)時,由醫師以目視方式測得。由此可知,正確地將病患置於治療床,然後仔細進行最初兩腳長度分析是極為重要,因為判定結果將決定後續AMCT療效的成敗。

    原始兩腳(initial leg)長度的判定

    原始腳長的分析應依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1. 病患姿勢的擺置 --- 避免病人姿勢不良而變形。

    2. 目視檢查 ------------ 觀察病人兩腳長度的差異。

    3. 第一位置(position#1)步驟 --- 判定PD腳。

    4. 第二位置(position#2)步驟 --- 判定半脫位部位。

    目視撿查 ---- 觀察病人兩腳長度的差異

    病人就俯臥位置後,醫師站在治療床下側(病人兩腳下側),醫師身體正面與病人腳掌平行,以利取得良好視線。為確保精準的判定結果,應遵循下列步驟,逐一進行:

    1. 在未碰觸病人之前,撿視病人兩腳的特定點(譯註:如兩腳踝或兩腳跟),以找出兩腳長度差異。

    2. 找出兩腳是否有不對稱翻轉。

    3. 檢查病人兩腳趾是否過度內八(toe-0ut)或外八(toe-in)。

    4. 兩手掌形成杯狀。置於病人兩側腳踝,將兩腳跟併攏,並且形成一個水平的正確角度。

    第一位置(position#l)步驟 --- 判定PD腳

    所有AMCT的測試都從這個第一位置開始。患者俯臥將腳置於治療床上,兩膝自然伸展,腳踝、腳掌均處在自然及不受外力的狀態。

    以下步驟可以協助我們找到真正的PD腳,建立AMCT的分析與治療基礎:

    1. 兩手拇指分別置於鞋跟正下方,食指置於兩側腳踝後方,中指置於兩側腳踝前方。

    2. 輕輕地以拇指排除病人兩腳內翻或外翻的現象,使兩腳根及腳底保持平行,並讓病人腳趾自然外展(向外旋轉)約10到20度。

    3. 以拇指輕輕地將兩腳往上推,力道須經過病人雙腳縱軸,直到感到有阻力為止。

    4. 此時即可將短腳者判定為PD腳。

    第二位置(position#2 procedure) --- 判定半脫位部位

    第一位置的目的在於決定病人是否有半脫位現象;而第二位置則更精確地提供我們有關病人半脫位的部位與方向等資料,進而找出真正的半脫位所在。

    簡言之,第二位置是將病人雙腳向後彎曲以測試腳長,其角度則不宜超過90度。

    第二位置長短腳的測試法:

    1. 站在治療床下側,以能輕鬆接觸病人雙腳為主。

    2. 雙手中指分別置於病人腳背,位於蹠骨與趾骨之關節處(metatarsar-phalangeal junctions),(鞋子皺摺處)。

    3. 虛擬一條以病人身體中心縱線為主的參考線,以中指為支撐點將腳上抬,並將腳彎曲直到感覺腳部的緊繃為止。

    4. 將腳上抬,在過程中迅速將食指置於鞋沿外側、拇指則置於鞋底靠近腳趾處,上述手指擺置方式的目的在於使病人雙腳外開的程度和第一位置相同。同時將手肘向身體靠攏,並依步驟三之參考線保持雙腳居中、平行。記住,要維持與第一位置時雙腳外開的程度。

    5. 靠拇指導引,使病人兩腳掌自然外張(toe-out),以紓解腿及腳踝的緊張,儘量保持與立姿相同的外張程度,要維持與第一位置時雙腳外開的程度。

    6. 將雙腳上抬,直到兩膝彎曲,但不超過90度或直到我們能明顯分辨PD腳的長度變化為止。

    7. 以兩鞋跟接觸的邊沿為參考點,目測兩鞋跟間的差異,找出PD腳的長度變化。

    狀況一 (Possibility 0ne):

    當病人雙腳被抬到第二位置,PD腳變長,列為狀況一。所謂PD腳變長是指相對於比第一位置時更長而言。當狀況一出現時,即可進行膝蓋及腳掌測試與矯正。

    狀況二(Possibility Two):

    當病人雙腳被抬到第二位置,PD腳變短,列為狀況二。所謂PD腳變短是指相對於比第一位置時更短而言。當狀況二出現時,即可進行第四腰椎的測試與矯正。

    狀況三 ( Possibility Three):

    狀況三在最初腳長分析時很少發生,即使是沒有症狀的病人通常也會有明顯的PD腳,而且每次求診時這隻腳會一直被定義為PD腳。如果在最初的腳的長短分析中,病人在第一位置時沒有短腳出現,而且在第二位置時腳也沒有變長或變短的現象,但病人卻感覺有骨盆或脊椎異常的問題時,我們可以進行恥骨(pubicbone)異位的分離測試與矯正。

    測試的種類

    在進行AMCT療法時,會運用三種測試及一項定律,且大部份和腳的長度分析有關:前者分別為分離測試(isolation test)應力測試(stress test)與壓力測試(pressure test),以及長短定律(short-long rule)。

    透過以上各種測試,我們觀察PD腳的反應來判別關節半脫位,並進行半脫位程度的評估,同時決定治療時機及治療部位以改善骨關節的活動能力(biomechanics)。

    分離測試(IsolationTest)

    由病人依醬師指示做特定動作,每一動作均有助於讓醫師找出脊椎及四肢關節的半脫位部位而進行評估。

    壓力測試(PressureTest) (順壓測試)

    相對於逆壓測試,在脊椎。關節或身體組織半脫位的反方向,亦即矯治方向輕輕施以推擠或牽引的力量而使脫位狀況有所改善。

    應力測試 (StressTest) (逆壓測試)

    在脊椎、關節或身體組織半脫位的方向輕輕施以推擠或牽引的力量而使脫位狀況更加明顯。

    長短定律(Short-Long Rule)

    長短定律是用以決定患側的通則。當病人處於第一位置時,我們根據各種測試來檢查相對應脊椎或關節的狀況,當PD腳相對應的改變長短時,就表示該對應的脊推或關節有半脫位現象。接著將病人雙腳抬到第二位置。以第二位置來決定脫位患側所在。在第二位置時:

    如果PD腳變長,表示患側與PD腳同側。反之;

    如果PD腳變短,則表示患側在PD腳的對側。

    當然,如果能再以壓力測試來確定患側所在更好。

    基礎撿視通則 (Basic Scan Protocol)

    狀況一 (Possibility One)

    下肢部位 : 膝部與足部

    當我們撿查病人的膝、足部時,一定要從PD腳的膝部內側開始。

    膝部內側

    壓力測試 --- 檢查病人膝部內側是否脫位時,應自膝部內側的韌帶處輕輕加壓,其施力方向為向外、向下,而且力道必須能穿透腳膝關節。如果病人在第一位置時的短腳變長或雙腳長度變得比較等長時,即可矯治該腳的距骨(talus)及膝部內側。

    矯治方法 --- 上述壓力測試結果為陽性時,此時距骨應是向前、向下、向內脫位,依據AMCT矯治通則,應對病人患側進行矯治。

    矯治時接觸點:在距骨下方內沿,亦即內腳踝的前下方。

    施力方向(line of drive,LOD):為向後、向上、向外。

    如果在PD腳進行膝部內側的順壓測試後,病人雙腳未變成等長或長短差異未見改善或者在PD腳進行距骨與膝部內側矯治後,病人雙腳仍未變成等長或長短差異未見改善時,即於PD腳對側膝部內側進行壓力測試。測試後如果病人在第一位置時雙腳變成等長或長短差有所改善。即可對此腳的距骨及膝部內側進行矯治,步驟同前。

    膝部外側

    膝部內側經順壓測試及矯治後,病人雙腳長度如果仍然未變等長或長短差未見改善,應即進行膝部外側的診治。

    壓力測試 --- 自膝部外側韌帶處輕輕施壓,不要接觸到腓骨(fibula)。施力方向為向內、向下,力道要能穿透膝關節。經此壓力測試後,如果病人於第一位置時雙腳變等長或長短差異有所改善。即可對骰骨(cuboid)及膝部外側進行矯治。

    矯治方法 --- 壓力測試判定膝部外側有問題後,依據AMCT矯治通則,應對該腳骰骨及膝部外側進行矯治。在所有腳骨中,骰骨最常脫位,而且通常會向前、向下、向外半脫位。

    矯治接觸點:骰骨下方外側,亦即骰骨與第五腳掌骨的接合處的後方。

    施力方向:向後、向上、向內。

    膝關節也可能會向外、向上半脫位。先按壓膝關節外側韌帶,為了能將儀器尖瑞置於正確地方,我們在觸診時可以將病人的膝關節做前伸及後彎的動作,以便找出在膝關節外側上方突出部位的脛骨高丘。

    矯治接觸點:膝關節外側上方的脛骨高丘。

    施力方向:向內、向下直接打向膝關節。

    如果在PD腳進行膝部外側的壓力測試後,病人雙腳未變成等長或長短差異未見改善或者在PD腳進行膝部內、外側矯治後,病人雙腳仍未變成等長或長短差異未覓改善。即於PD腳對側膝部外側進行壓力測試。測試後如果病人在第一位置時雙腳變成等長或長短差異有所改善,即可對此腳的骰骨及膝部外側進行矯治,步驟同前。

    ? 足、膝部測試並矯正完之後,接著做骨盆(包括腸薦關節及恥骨在內)的壓力及分離測試。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