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王乐亭.rtf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0kb)。
王乐亭,名金辉,河北省香河县人,生于1895年,卒于1984年。曾考入中国大学学习,两年后,弃学从医,拜北京针灸名医陈肃卿为师。1929年考取"医师执照"后,王乐亭开始使用针灸行医治病,人称"金针王乐亭"。1953年,被聘至北京中医学会,曾任北京市第二中医门诊部顾问,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医师,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委员、针灸委员会理事。《金针王乐亭》一书是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很好总结。
"治痿独取阳明",故一般临床治疗瘫痿病证时,多以阳明经穴为主。王乐亭老医生在开始治疗瘫痿时也遵古训,选用上述经穴,但是实际效果不够理想,于是开始探求新的治疗思路。他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督一身之阳,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皆为阳气所主。如果阳气不能上升下达,则阴血郁闭,筋脉失荣,故痿弱不用。况且督脉与任脉相通,一阴一阳,相互协调。所以治督可使阳气畅达,阴阳气血调和,以期阳生阴长,恢复肢体功能活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督脉十三针处方: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用补法可补益阳气、强筋壮骨、补髓益脑;用泻法可抑阳清热、疏通经气、调理气机。
对于中风的治疗,他首先重视经气的通顺,认为经气舒畅则血脉得以流通,血脉流通则筋肉得养,关节滑利。进而提出中风十三治法,即牵正刺法、牵正透法、手足十二针法、纠偏法、十二透刺法、开闭醒神法、回阳固脱法、督脉十三针法、治背俞法、老十针法、治任脉法、治六腑俞法、刺募法。中风十三治法中,起着通经活络作用的常用配穴是"手足十二针"(双侧合谷、内关、曲池、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和十二透刺法(肩髃透臂臑、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阳池透大陵、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丘墟透申脉、太冲透涌泉)。"手足十二针"是从五输穴中精选出来的,以阳经为主,阴阳相配,是中风的首选方,适用面广,可用于身体虚弱的患者。而透刺法,针感强,刺激大,对病程日久,病情顽固或兼有关节拘挛者可用,但有伤正气之弊,所以虚实补泻一定要掌握好。对于体质比较虚弱或为虚证时,应当在进针之后首先使之得气,然后再透刺到达对侧穴位;如果体壮证实则可进针直达对侧穴位,再候气、得气施行补泻手法。
针灸治疗时,若辨证已明,治法已定,配穴处方至为关键。王乐亭将配方原则概括为以下三点,即注重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注重调整脏腑气血功能,注重循经为主、证因标本相结合。他取穴要求非常严格,力求精确。当部位确定后,即以左手拇指指甲于腧穴的正中掐一"十"字,交叉的中心正对腧穴的中心,然后轻轻按压。他始终坚持双手配合进针,反对单手进针,尤其重视左手的配合作用。他认为双手配合,用力适宜,持针稳妥,刺穴准确,不会左右摇摆或上下移位,患者一般都感觉不到疼痛。他对病人体贴入微,施术时态度端庄,操作谨慎,确有"握虎擒龙之感"。
中风十三治是王乐亭老医生从事针灸临床50年中,经大量的实践,探索,验证,对各类型中风的患者,找出有效的穴位,逐渐积累、归纳,考证疗效,形成精确、合理的十三套配穴处方。
1、 针灸预防中风以及它病
手足十二针:曲池、合谷、内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双侧十二穴
灸法预防精确选定气海、关元。
春夏相交灸气海(一名丹田,丹田就是炉灶,它能补阳虚,阳虚指的是气火不足),每日灸7壮,灸7次。
夏秋相交灸关元(一名血海,因其穴在下腹内,男藏精,女储血,故名血海)。它能补阴虚,阴虚指的是精血亏损。每日灸7壮,灸7次。
功效:平阴阳,和脏腑,调气血,通经络
人在未得中风时,一两个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手大指食指麻木,或足腿发酸麻,良久方解,发麻侧为将中风之候。如无以上情况,有高血压得人不时头晕,也可用此法预防。或用滋阴益肝肾得药,再保守元阳,也能预防。
2、 中风闭证
【形状】忽然昏倒,喊叫不知,口噤,面赤,气粗,痰鸣,手握,二便闭阻,脉象弦劲滑实。
【治法】开关通窍,泄热降痰。先用锋针刺百会、四神聪、手十二井穴出血,后用毫针刺泻人中、风府、颊车、合谷、劳宫、太冲、涌泉补。
3、 中风脱证
【形状】忽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白,目闭,口张,气憋,自汗,肢体凉,脉微细如无,或无脉。
【治法】回阳固脱,温肾复脉。先灸神阙,(一名生门),用炒盐将肚脐填平,上敷姜片用大艾柱数十壮至百壮,并灸气海、关元二穴,亦用大艾炷灸数十壮至百壮,以体温脉复为度。如不效即转院抢救。
上述脱证:如现面色苍白,汗大泄,四肢厥逆,眼闭肝绝,口张脾绝,气憋或有痰声肺绝,手撒心绝,遗尿肾绝,如现一二脏脱绝或可救,若现五绝无脉必死不治。
4、 真中风中经络-风中络脉-轻型
【形状】症现发热恶寒,口眼歪斜,半面肌肉麻痹,口漏水,眼流泪,咀嚼不利。
【治法】针未歪之面侧
【用穴】人中、承浆、地仓、颊车、颧篌、阳白、四白、大迎、合谷。
5、 真中风中经络-风中络脉-重型
【形状】症现口歪甚,流涎漏水,不能吸烟喷水,眼不能闭流泪,半脸麻木,颊塞饭,舌尖歪,额纹不起。
【治法】逐瘀血络,解表散风。
【用穴】阳白透鱼腰,四白透承泣,太阳透颧篌,攒竹透丝竹空,地仓透颊车,口禾篌透巨篌,曲池、合谷、列缺。
6、 真中风中经络-风中经脉-轻型
【形状】症状见头重脚轻,半身沉麻无力,走路歪斜,或半身不遂,无其他症状。
【治法】调气血,通经络,驱风散邪,健强运动功能
【用穴】曲池、内关、合谷 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先针健侧,后针患侧,手法先补后泻。
7、 真中风中经络-风中经脉-重型
【形状】症见头晕口歪,面红目赤,语言謇涩,半身不遂。
【治法】清头面风热,调气血,通经络,驱风散邪,健强运动功能
【用穴】百会、风府、风池、肩井、肩箅、曲池、合谷、列缺、环跳、委中、阳陵泉、绝骨、丘墟、太冲,针患侧,手法先泻后补
风中经脉轻重型两套穴,轮换使用,留针30分钟。
类中风中脏腑
病因病机为劳倦过度 ......
王乐亭,名金辉,河北省香河县人,生于1895年,卒于1984年。曾考入中国大学学习,两年后,弃学从医,拜北京针灸名医陈肃卿为师。1929年考取"医师执照"后,王乐亭开始使用针灸行医治病,人称"金针王乐亭"。1953年,被聘至北京中医学会,曾任北京市第二中医门诊部顾问,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医师,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委员、针灸委员会理事。《金针王乐亭》一书是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很好总结。
"治痿独取阳明",故一般临床治疗瘫痿病证时,多以阳明经穴为主。王乐亭老医生在开始治疗瘫痿时也遵古训,选用上述经穴,但是实际效果不够理想,于是开始探求新的治疗思路。他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督一身之阳,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皆为阳气所主。如果阳气不能上升下达,则阴血郁闭,筋脉失荣,故痿弱不用。况且督脉与任脉相通,一阴一阳,相互协调。所以治督可使阳气畅达,阴阳气血调和,以期阳生阴长,恢复肢体功能活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督脉十三针处方: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用补法可补益阳气、强筋壮骨、补髓益脑;用泻法可抑阳清热、疏通经气、调理气机。
对于中风的治疗,他首先重视经气的通顺,认为经气舒畅则血脉得以流通,血脉流通则筋肉得养,关节滑利。进而提出中风十三治法,即牵正刺法、牵正透法、手足十二针法、纠偏法、十二透刺法、开闭醒神法、回阳固脱法、督脉十三针法、治背俞法、老十针法、治任脉法、治六腑俞法、刺募法。中风十三治法中,起着通经活络作用的常用配穴是"手足十二针"(双侧合谷、内关、曲池、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和十二透刺法(肩髃透臂臑、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阳池透大陵、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丘墟透申脉、太冲透涌泉)。"手足十二针"是从五输穴中精选出来的,以阳经为主,阴阳相配,是中风的首选方,适用面广,可用于身体虚弱的患者。而透刺法,针感强,刺激大,对病程日久,病情顽固或兼有关节拘挛者可用,但有伤正气之弊,所以虚实补泻一定要掌握好。对于体质比较虚弱或为虚证时,应当在进针之后首先使之得气,然后再透刺到达对侧穴位;如果体壮证实则可进针直达对侧穴位,再候气、得气施行补泻手法。
针灸治疗时,若辨证已明,治法已定,配穴处方至为关键。王乐亭将配方原则概括为以下三点,即注重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注重调整脏腑气血功能,注重循经为主、证因标本相结合。他取穴要求非常严格,力求精确。当部位确定后,即以左手拇指指甲于腧穴的正中掐一"十"字,交叉的中心正对腧穴的中心,然后轻轻按压。他始终坚持双手配合进针,反对单手进针,尤其重视左手的配合作用。他认为双手配合,用力适宜,持针稳妥,刺穴准确,不会左右摇摆或上下移位,患者一般都感觉不到疼痛。他对病人体贴入微,施术时态度端庄,操作谨慎,确有"握虎擒龙之感"。
中风十三治是王乐亭老医生从事针灸临床50年中,经大量的实践,探索,验证,对各类型中风的患者,找出有效的穴位,逐渐积累、归纳,考证疗效,形成精确、合理的十三套配穴处方。
1、 针灸预防中风以及它病
手足十二针:曲池、合谷、内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双侧十二穴
灸法预防精确选定气海、关元。
春夏相交灸气海(一名丹田,丹田就是炉灶,它能补阳虚,阳虚指的是气火不足),每日灸7壮,灸7次。
夏秋相交灸关元(一名血海,因其穴在下腹内,男藏精,女储血,故名血海)。它能补阴虚,阴虚指的是精血亏损。每日灸7壮,灸7次。
功效:平阴阳,和脏腑,调气血,通经络
人在未得中风时,一两个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手大指食指麻木,或足腿发酸麻,良久方解,发麻侧为将中风之候。如无以上情况,有高血压得人不时头晕,也可用此法预防。或用滋阴益肝肾得药,再保守元阳,也能预防。
2、 中风闭证
【形状】忽然昏倒,喊叫不知,口噤,面赤,气粗,痰鸣,手握,二便闭阻,脉象弦劲滑实。
【治法】开关通窍,泄热降痰。先用锋针刺百会、四神聪、手十二井穴出血,后用毫针刺泻人中、风府、颊车、合谷、劳宫、太冲、涌泉补。
3、 中风脱证
【形状】忽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白,目闭,口张,气憋,自汗,肢体凉,脉微细如无,或无脉。
【治法】回阳固脱,温肾复脉。先灸神阙,(一名生门),用炒盐将肚脐填平,上敷姜片用大艾柱数十壮至百壮,并灸气海、关元二穴,亦用大艾炷灸数十壮至百壮,以体温脉复为度。如不效即转院抢救。
上述脱证:如现面色苍白,汗大泄,四肢厥逆,眼闭肝绝,口张脾绝,气憋或有痰声肺绝,手撒心绝,遗尿肾绝,如现一二脏脱绝或可救,若现五绝无脉必死不治。
4、 真中风中经络-风中络脉-轻型
【形状】症现发热恶寒,口眼歪斜,半面肌肉麻痹,口漏水,眼流泪,咀嚼不利。
【治法】针未歪之面侧
【用穴】人中、承浆、地仓、颊车、颧篌、阳白、四白、大迎、合谷。
5、 真中风中经络-风中络脉-重型
【形状】症现口歪甚,流涎漏水,不能吸烟喷水,眼不能闭流泪,半脸麻木,颊塞饭,舌尖歪,额纹不起。
【治法】逐瘀血络,解表散风。
【用穴】阳白透鱼腰,四白透承泣,太阳透颧篌,攒竹透丝竹空,地仓透颊车,口禾篌透巨篌,曲池、合谷、列缺。
6、 真中风中经络-风中经脉-轻型
【形状】症状见头重脚轻,半身沉麻无力,走路歪斜,或半身不遂,无其他症状。
【治法】调气血,通经络,驱风散邪,健强运动功能
【用穴】曲池、内关、合谷 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先针健侧,后针患侧,手法先补后泻。
7、 真中风中经络-风中经脉-重型
【形状】症见头晕口歪,面红目赤,语言謇涩,半身不遂。
【治法】清头面风热,调气血,通经络,驱风散邪,健强运动功能
【用穴】百会、风府、风池、肩井、肩箅、曲池、合谷、列缺、环跳、委中、阳陵泉、绝骨、丘墟、太冲,针患侧,手法先泻后补
风中经脉轻重型两套穴,轮换使用,留针30分钟。
类中风中脏腑
病因病机为劳倦过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RTF附件(3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