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名医名著 > 正文
编号:12306827
临证实验录[定稿].rtf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310kb)。

    临证实验录

    闫云科

    编辑说明:

    前一段时间,在民间中医网上下载了WORD格式的<<临证实验录>>,觉得不错.于是花了几天时间编辑整理出了目录,并对原稿略加整理,除对原稿明显字误、标点修改、标题加粗和药方加框以及修补原明显遗漏的标题编号外,未改动一个字,确保不改变原作者意思.另外,把在网上找到的对此书的评价也放在本书前面,便于集中学习.

    我自己是将WORD格式按上述原则整理后打印,装订成书的.后来安装了PDF软件。

    现在把WORD格式转成PDF格式上传到民间中医网,供有需要的人使用.本人为初学者,为回报本网,特做一点小小贡献.

    YCS6186 2007年2月9日深圳

    凌波按:本书系出差于山西书店购得,草草阅之,颇有古风,细阅之则辩证精详,颇足为后学借鉴,予先提倡于伤寒论坛,先期已予扫描,只于版主范围传阅。因近来颇闲,遂将其全文整理,以供同好参考。并望如书肆有售,仍可人手一册,毕竟近年似此佳品已是不多。

    公元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读闫云科著《临证实验录》

    孟庆云

    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成方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于经方难度就更大。仲景以《伤寒杂病论》为后学垂立津梁,堪为规矩,但规矩在握,是一个非识证无以知其用的事情。而且,既便方证合契,也还有一个把握火候、斟酌药量和审视机变的问题。对于学用经方,犹如宋代王安石所言:"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 。在实践中才能对仲景医理有所全会,像曹颖甫这样的伤寒大家,也许谦虚地把他的医案命名为《经方实验录》,既尊崇仲景,也笃重实践。经方派传继至今,其学术内涵有很大的发展。当代研习经方的人是怎样运用经方?有哪些创新?读闫云科大夫所著《临证实验录》之后,大有因文见道之获。这部由240则汤方命名的医案,展示了作者在近40年工作中运用经方治疗急难重证的写真,合方通变的技巧和当代经方学派不薄时方的发展路向。

    仲景著作在面世不久就被华佗赞为"活人的书"。"经方治大病",古今一辞。但能否神用,洽如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所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例如案主在《结胸?案二:大陷胸汤证》治一32岁男性,腹痛五天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诊后注射青霉素四天,发热呈退,疼痛未已,右侧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痛甚时手足厥冷,而惨色变,腹中辘辘水声,清亮可闻,恶心欲吐,苔黄腻,脉象沉弦有力。此病《伤寒论》称大结胸证,而在当代普通外科,则以腹部板状硬、反跳痛、呕吐、气过水声等病象诊为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不完全肠梗阻之急腹症。投用大陷胸汤原方,服后腹痛大作,暴泻后痛减,又投大黄牡丹皮汤五剂,疼痛尽失。案主云"得免金刃(手术)之苦",岂止如此,从这一病案也能清晰地展现中西两种医学治疗理路的不同。又如案主在《呕吐?案五:小柴胡加芒硝汤证》和《脘痛?案四:十枣汤证》两案,分别治疗急性胆囊炎和胃溃疡大出血,都是使用峻烈之品,几剂见愈,收药少力专之功。

    合方之用,是当代经方家制方的趋势之一。所谓合方,是把二个或三个经方加合而用。以其两三方叠加组成一个药味较多的方剂,但即便合方,仍依精减见优,以"药过十三,任嘛不沾"为戒,经方家的特长不变。合方的使用,一方面是根据病情,另一方面,是针对那些相对稳定的"病"而用。这种作法,在清代以前就开始了。在本书《胃癌?气滞血瘀兼虚证》王某的医案中,闫云科大夫以四逆散合吴茱萸汤加味,经三诊八剂后,改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味,投三十六剂后从诸症渐轻到消失,半年后经胃镜检查癌瘤消失,是为奇迹。

    师仲景亦不薄时方,是作者的治学旨意,也是当代经方派学人的共同行径。现在,所谓纯粹的经方派已鲜见多时。仲景以博采众方而成为仲景,其后世医家,代有发明,创制很多效捷之名方,前有所启,后有所承,不株守一家,不滞于一曲,乘众智、统新故而用之,是临床家的风范。作者在运用经方得心应手外,践履时方也妙境同臻,例如使用礞石滚痰丸、知柏地黄汤、镇肝熄风汤、玉女煎、补中益气汤等方都得医之意。

    作者在书的扉页上引用守代科学家沈括的话说道:"医之为术,苟非得之于心,而恃书以为用者,未能见臻至妙。"从所述的240病案看,作者妙用经方,扩大经方之用,已经超越了"为用"的层次。清代王孟英说:"拘守其迹,岂是心传"。从"心传"而论,作者既得心传又突破心传。临床家有如此作为,一般来说,不是刻意的,而是多年积累的升华,正是古人所说的: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也。

    临证实验录

    闫云科

    一、发热

    案一:麻黄汤证

    沈某,男,30岁,忻口石料厂工人。作业中不慎被巨石砸碎腰脊,致高位截瘫,脱肉破胭。因护理不周,形成褥疮,腐肉紫暗,脓血稀薄,沾染床褥,臭气熏人,其状甚悯。

    过午发热,已逾七日。体温达39℃,无汗,恶寒,背心寒凛,双被严盖犹冷不止。服扑热息痛片仅有暂时之效。

    定时发热之症,余多用柴胡剂取效;日晡潮热,则需承气汤以治。今患者目不眩,口不苦,咽不干,舌红润,脉不弦而浮,亦无汗出蒸蒸等胃家实之状。知邪未入少阳、阳明,而仍在太阳,故柴胡剂、承气汤不中与也。风寒袭表,腠理密闭,治当麻黄汤汗之,然体质虚弱,汗之恐生变证,而不汗则邪无出路,举棋不定之际,猛悟七日未传经者,正气可支故也。遂拟原方以治,务于未前服之,以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也。

    麻黄10g 桂枝6g 杏仁10g 炙草6g。一剂

    二诊:药后大汗出,热遂解,次日过午,热再未潮。

    按:此发热为伤寒太阳病,非褥疮感染引起。恶寒,无汗。脉浮为之明证,故投以麻黄汤,汗出淋漓,热即退。

    李映淮老师评语:大论"疮家不可发汗",即指本方而言,恐有伤津、亡阳之弊。此例有严重褥疮,应属本方之禁忌,不能因治愈本案而有疑于"疮家不可发汗"之训。

    案二:桂枝汤证

    陈某,女,45岁,明望村人。素有慢性肝炎、胆囊炎,常在门诊治疗。今感冒四日,发热(38.5℃),头项强痛,牵及背膂,转侧不灵,自汗出,微恶寒,胃纳一般,二便清调。口不渴,舌淡红润少苔,脉象浮滑。

    观其脉症,此为太阳病中风,营卫不和也。虽历时四日,邪仍在表。未入少阳、阳明者,其正气可支也。治当调和营卫,发汗解肌。行兵布阵,本当遣桂枝加葛根汤上阵,时药房缺葛根,只好命桂枝汤听令:

    桂枝10g 白芍10g 炙草6g 生姜5片 红枣5枚

    桂枝汤临阵受命,仅一剂,便汗出而愈。

    案三:大青龙汤证

    宋某,男,23岁。发热两月余,每日午后恶寒发热,头痛骨楚,体温达39℃~40℃,服止痛片暂可汗出热退。上午门诊时,体温37.8℃,自谓胃纳不馨,惟思冷食。大便秘结,二三日一次,小便正常。舌淡红润少苔。诊腹脐左右拒压,切得脉浮略数。脉症相参,属表寒里热证,治宜表里双解,祛邪外出。拟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5g 党参10g

    枳实10g 白芍15g 川军10g 甘草6g一剂

    二诊:药后泄泻一次,脐周压痛消失。午后仍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心烦思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RTF附件(231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