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头痛的治疗.rtf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24kb)。
颈源性头痛
头痛是临床疼痛诊疗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每个人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头痛的折磨。由于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许多头痛病人长期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有些病人甚至采用自杀行为来结束自己的痛苦。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青少年头痛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和成长带来不良后果。
"颈源性头痛"感念
过去头痛的分类繁多,缺乏科学依据,认为头痛是由颅内的病理生理变化所引起,治疗也主要采用"头痛医头"的模式,许多病人经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头部理疗及痛点注射治疗后病情并不好转,形成"病人头痛、医生也头痛"的尴尬局面。1991年Sjasstad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感念,认为颈部椎管内外的病理性变化可引起头痛症状,对头痛的感念、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谓的"神经性头痛"和"神经血管性头痛"的概念将逐渐被淘汰,而颈源性头痛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解剖学研究发现,第1~4颈神经与头痛关系密切,这些神经互相联结共同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及颈神经丛,司枕部肌肉和皮肤的感觉传导。另外,在颈髓后角,1~3颈神经与来自嗅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三叉神经传入支的终末纤维广泛联系,使感觉范围向前延伸到前额、眶下等处。
在我们门诊头痛就诊病人中,70%~80%为颈源性头痛,其中许多病人经多家知名医院误诊而多年遭受头痛的困扰。
病因:
颈椎间盘突出或退化、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颈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和椎管内外的炎症,尤其是后者是颈源性头痛的主要机制。
临床表现:
为单侧或双侧枕部、耳后闷胀或酸痛,可扩散至前额、颞部、顶部、颈部或上肢,甚至面部,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眼胀以及嗅觉和味觉改变。体检可发现耳下方颈椎旁及乳突下后方有明显压痛,头部可有散在压痛点,压顶和托头试验可呈阳性。颈部CT和MRI对颈源性头痛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病人颈椎间盘显示退化或突出,但退化和突出部位、程度与疼痛部位及程度不一定密切相关。
治疗
1)门诊采用颈椎旁阻滞治:适用于由椎管外炎症刺激引起的颈源性头痛。(2)住院采用经颈部硬膜外前间隙置管微创介入镇痛术和胶原酶溶盘术:适用于由椎间盘退化或突出引起的长期顽固性、严重头痛病人。另外,青少年病人或无明显颈椎间盘突出病人经过单纯微创介入镇痛术治疗后头痛多可完全消失。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
如果医生发现患者的颈部有器质性病变,如上颈部软组织紧张、僵硬、压痛和活动时疼痛,或活动时活动幅度变小或受限,影像学检查有关节突关节炎症,应高度怀疑颈源性头痛。确定颈源性头痛的诊断后,应该重点在上颈部的病变区进行局部治疗,尽力消除局部软组织的炎症病变。随着软组织炎症的减轻和消失,颈源性头痛也随之减轻和缓解。治疗的原则应当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一、一般性治疗
对于病程较短,疼痛较轻的患者,可采取休息、头颈部针灸、牵引(见图)、理疗同时配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一部分病人的病情可好转。但对按摩要慎重,许多病人经按摩后病情加重,有的还发生严重损伤。
急性发作加重期治疗以休息、热疗及镇痛为主。局部按摩、针刺、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均能奏效。卧硬板床休息,起床时用颈围保护(见图)。急性期后,可适当开始体疗及自我推拿操作,使颈肌得以锻炼。适度的运动,不仅可防止相对软骨面牢固地及连续地受挤压,又可使关节软骨从滑液中得到营养,因此宜注意动静结合。对顽固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发作频繁、影响工作和生活时,应考虑注射疗法及手术疗法。
在颈源性头痛的治疗过程中,休息很重要,可减轻患者的工作压力和精神紧张,改善情绪。颈椎间关节的退行性变多由于颈部外伤或长期劳损引起,但许多病例并不适于手术治疗,因此患者的康复治疗显得非常重要。医务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颈椎间关节退行性变的一个重要临床特征是慢性颈痛,而疼痛是一种主观症状,受患者心理影响较大。因此调整患者心理状态对于治疗和康复都极为重要。应消除患者的悲观心理,用科学态度向患者作这方面的宣传和解释,减轻患者的负担,明确只要治疗得当就可以缓解症状;还要注意消除急躁情绪,要让患者认识到疾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争取患者积极配合各种治疗。
其次,应当利用各种现有条件,采用对患者最有益的康复治疗措施。使用可将头颈维持于合适体位的机械。红外线、热敷等对改善症状可能有所帮助。自然因子中海水、矿泉水也可能有益,应加以利用。同时还应教会患者自我康复的手段,让患者掌握自我牵引疗法、工间操和职业体育疗法,治疗性体育锻炼对患者可能更有益处。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和工作体位
人每天6~9小时是在睡眠中度过,因此头颈部放在合适的位置对于预防因劳损引起的颈椎间关节疾病有较重要意义。一般认为头颈部保持自
2.注意自我保护,预防头颈部外伤
在生活、工作中,特别是乘车、乘飞机时使用安全带可减少头颈部创伤程度,延缓头颈部疾病的发展。
3.急性损伤应及时治疗
在急性损伤期,应保持卧床休息,用颈托支具等进行颈部制动保护(见图),必要时还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以消炎止痛。尽量使受伤颈椎间关节的创伤反应减弱至最小程度。
二、注射疗法
在相应的病灶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既有明显的诊断作用,同时又可起到止痛、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等治疗性作用(见图)。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期,注射治疗都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手段。这既是有效的诊断手段,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同时更是一种疗效颇佳的治疗方法,该法对神经阻滞试验阳性者均适用。
由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每个患者的病灶部位不同,注射治疗要坚持个体化原则。经治医生在进行注射治疗前,要仔细分析该患者的病情,即可能地确认每个患者的具体病灶部位,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注射治疗方案,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不断给与评估和验证。当初次或开始的两次注射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再次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医生将注射治疗方案形式化,用固定的方案去治疗每一位患者,会影响疗效。所以,在注射治疗时,坚持个体化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1. 颈椎旁病灶注射
在第2颈横突穿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对多数颈源性头痛患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药液在横突间沟扩散可流到第1、3颈神经及周围软组织内,发挥消炎、镇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由于药液直接注入病灶区域,疗效较好。由于第2颈横突的体表标志在较肥胖者不易触及,也可在X光引导下进行穿刺注射治疗。
操作方法: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第2颈椎横突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距乳突下端1~2 cm,坐位时相当于下颌角水平。先确认穿刺点作好标记,皮肤常规消毒,在穿刺点垂直进针,对于椎旁压痛明显者,每进针0.5~1 cm 注射2 ml 药液,针尖触及横突后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流出,分次注射药液,并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意识改变。注药时患者常有向头部放散感,数分钟内疼痛减轻或消失 ......
颈源性头痛
头痛是临床疼痛诊疗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每个人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头痛的折磨。由于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许多头痛病人长期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有些病人甚至采用自杀行为来结束自己的痛苦。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青少年头痛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和成长带来不良后果。
"颈源性头痛"感念
过去头痛的分类繁多,缺乏科学依据,认为头痛是由颅内的病理生理变化所引起,治疗也主要采用"头痛医头"的模式,许多病人经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头部理疗及痛点注射治疗后病情并不好转,形成"病人头痛、医生也头痛"的尴尬局面。1991年Sjasstad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感念,认为颈部椎管内外的病理性变化可引起头痛症状,对头痛的感念、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谓的"神经性头痛"和"神经血管性头痛"的概念将逐渐被淘汰,而颈源性头痛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解剖学研究发现,第1~4颈神经与头痛关系密切,这些神经互相联结共同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及颈神经丛,司枕部肌肉和皮肤的感觉传导。另外,在颈髓后角,1~3颈神经与来自嗅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三叉神经传入支的终末纤维广泛联系,使感觉范围向前延伸到前额、眶下等处。
在我们门诊头痛就诊病人中,70%~80%为颈源性头痛,其中许多病人经多家知名医院误诊而多年遭受头痛的困扰。
病因:
颈椎间盘突出或退化、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颈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和椎管内外的炎症,尤其是后者是颈源性头痛的主要机制。
临床表现:
为单侧或双侧枕部、耳后闷胀或酸痛,可扩散至前额、颞部、顶部、颈部或上肢,甚至面部,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眼胀以及嗅觉和味觉改变。体检可发现耳下方颈椎旁及乳突下后方有明显压痛,头部可有散在压痛点,压顶和托头试验可呈阳性。颈部CT和MRI对颈源性头痛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病人颈椎间盘显示退化或突出,但退化和突出部位、程度与疼痛部位及程度不一定密切相关。
治疗
1)门诊采用颈椎旁阻滞治:适用于由椎管外炎症刺激引起的颈源性头痛。(2)住院采用经颈部硬膜外前间隙置管微创介入镇痛术和胶原酶溶盘术:适用于由椎间盘退化或突出引起的长期顽固性、严重头痛病人。另外,青少年病人或无明显颈椎间盘突出病人经过单纯微创介入镇痛术治疗后头痛多可完全消失。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
如果医生发现患者的颈部有器质性病变,如上颈部软组织紧张、僵硬、压痛和活动时疼痛,或活动时活动幅度变小或受限,影像学检查有关节突关节炎症,应高度怀疑颈源性头痛。确定颈源性头痛的诊断后,应该重点在上颈部的病变区进行局部治疗,尽力消除局部软组织的炎症病变。随着软组织炎症的减轻和消失,颈源性头痛也随之减轻和缓解。治疗的原则应当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一、一般性治疗
对于病程较短,疼痛较轻的患者,可采取休息、头颈部针灸、牵引(见图)、理疗同时配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一部分病人的病情可好转。但对按摩要慎重,许多病人经按摩后病情加重,有的还发生严重损伤。
急性发作加重期治疗以休息、热疗及镇痛为主。局部按摩、针刺、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均能奏效。卧硬板床休息,起床时用颈围保护(见图)。急性期后,可适当开始体疗及自我推拿操作,使颈肌得以锻炼。适度的运动,不仅可防止相对软骨面牢固地及连续地受挤压,又可使关节软骨从滑液中得到营养,因此宜注意动静结合。对顽固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发作频繁、影响工作和生活时,应考虑注射疗法及手术疗法。
在颈源性头痛的治疗过程中,休息很重要,可减轻患者的工作压力和精神紧张,改善情绪。颈椎间关节的退行性变多由于颈部外伤或长期劳损引起,但许多病例并不适于手术治疗,因此患者的康复治疗显得非常重要。医务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颈椎间关节退行性变的一个重要临床特征是慢性颈痛,而疼痛是一种主观症状,受患者心理影响较大。因此调整患者心理状态对于治疗和康复都极为重要。应消除患者的悲观心理,用科学态度向患者作这方面的宣传和解释,减轻患者的负担,明确只要治疗得当就可以缓解症状;还要注意消除急躁情绪,要让患者认识到疾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争取患者积极配合各种治疗。
其次,应当利用各种现有条件,采用对患者最有益的康复治疗措施。使用可将头颈维持于合适体位的机械。红外线、热敷等对改善症状可能有所帮助。自然因子中海水、矿泉水也可能有益,应加以利用。同时还应教会患者自我康复的手段,让患者掌握自我牵引疗法、工间操和职业体育疗法,治疗性体育锻炼对患者可能更有益处。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和工作体位
人每天6~9小时是在睡眠中度过,因此头颈部放在合适的位置对于预防因劳损引起的颈椎间关节疾病有较重要意义。一般认为头颈部保持自
2.注意自我保护,预防头颈部外伤
在生活、工作中,特别是乘车、乘飞机时使用安全带可减少头颈部创伤程度,延缓头颈部疾病的发展。
3.急性损伤应及时治疗
在急性损伤期,应保持卧床休息,用颈托支具等进行颈部制动保护(见图),必要时还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以消炎止痛。尽量使受伤颈椎间关节的创伤反应减弱至最小程度。
二、注射疗法
在相应的病灶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既有明显的诊断作用,同时又可起到止痛、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等治疗性作用(见图)。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期,注射治疗都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手段。这既是有效的诊断手段,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同时更是一种疗效颇佳的治疗方法,该法对神经阻滞试验阳性者均适用。
由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每个患者的病灶部位不同,注射治疗要坚持个体化原则。经治医生在进行注射治疗前,要仔细分析该患者的病情,即可能地确认每个患者的具体病灶部位,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注射治疗方案,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不断给与评估和验证。当初次或开始的两次注射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再次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医生将注射治疗方案形式化,用固定的方案去治疗每一位患者,会影响疗效。所以,在注射治疗时,坚持个体化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1. 颈椎旁病灶注射
在第2颈横突穿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对多数颈源性头痛患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药液在横突间沟扩散可流到第1、3颈神经及周围软组织内,发挥消炎、镇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由于药液直接注入病灶区域,疗效较好。由于第2颈横突的体表标志在较肥胖者不易触及,也可在X光引导下进行穿刺注射治疗。
操作方法: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第2颈椎横突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距乳突下端1~2 cm,坐位时相当于下颌角水平。先确认穿刺点作好标记,皮肤常规消毒,在穿刺点垂直进针,对于椎旁压痛明显者,每进针0.5~1 cm 注射2 ml 药液,针尖触及横突后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流出,分次注射药液,并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意识改变。注药时患者常有向头部放散感,数分钟内疼痛减轻或消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RTF附件(12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