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朱汉章小针刀疗法 > 正文
编号:12307685
辨位治疗.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45kb)。

    辨位治疗

    xjg @ 2007-10-16 13:44:33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分清证候证型,因证施治;西医注重辨症论治,诊断明确,对症下药;针刀治疗最强调辨位论治,明确病灶,刀至病所。为什么?当今医学对很多损伤性疾病的诊断其实是很模糊的,比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等,从病名上看,我们根本就无法知道损伤的具体组织部位。对于一个针刀大夫来说,仅仅明确病名的诊断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明确损伤的部位,并精确到具体的组织和层次(肌肉、韧带、筋膜、骨面等),然后有的放矢的施以针刀治疗,病痛才能迎刃而解。也就是说病损部位和层次的诊断正确与否,是针刀疗效的关键。那么,如何诊断病损部位,确定针刀治疗层次,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临床心得。

    一、辨清病损部位

    病损部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平面的部位,一个是立体的层次。

    (一)平面的部位

    1、病人主诉:很多情况下病人自我感觉的疼痛区域即是病损部位。

    2、医者通过手指的按压、触摸来确定。即要在病人自觉痛区检查,更要考虑有可能引起该区域病痛的其他部位组织的病变(例如支配该区域神经的根、干的出口、穿行部位,该区域肌肉、筋膜的起点等),尤其在主诉痛区找不到明显阳性反应点以及该部位无明显功能障碍时,更要考虑这种情况。如:患者肩部疼痛,要区分是局部的还是颈性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下腰部的疼痛,要考虑上腰部脊神经后支的卡压;膝关节的疼痛,要排除臀髋以及上腰部的病变等等。

    (二)立体的层次

    针刀治疗与针刺治疗的区别在于,针刀是一种立体的、三维的治疗,强调的是刀口所到的位置,只有刀至病所,切割松解病变组织,才能取得疗效。所以,以正确的检查方法来确定病灶的部位、范围、层次显得尤为重要。

    检查方法:首先以五指指腹泛泛的按摩、拿捏病变区域,此时,病人的疼痛感觉以及条索、硬结便可粗略的从指下感觉出来,然后以指尖仔细按压、弹拨这些部位,寻找精确的痛点,并感受指下硬结、条索的大小、方向、层次(请大家注意这个"拨",不要只压不拨,这一拨,你就能拨出很多东西,包括疼痛的轻重、条索的大小、层次、方向,而且,你能省掉很多力气)。一般来说,筋膜、肌肉的硬结条索很易摸到,触痛明显;而关节骨面的硬结条索需用力按压、弹拨才能触及,且压痛深在,酸胀感明显。

    二 、精确针刀治疗层次

    针刀治疗层次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就是通过上述检查,我们来确定病变的层次,第二就是在治疗过程中去感觉,更进一步的精确治疗层次。这种感觉分为病人的针感和医者的手感。医者刀下出现韧硬的阻力感,而病人有酸、胀、木的感觉,说明针刀已到达病变层次,可以施行针刀手法;如果病人出现疼痛、麻电感,说明针刀碰到了血管、神经,应立即移开刀锋。临床上我们把治疗的层次人为的分为三层,即浅层皮下筋膜层,中层肌肉层,深层骨面。治疗的一般规律是:进针后先找到骨面,再依次至肌肉、皮下筋膜层,无论在哪个层次都应用心的去感受刀刃下的感觉,有阻力感,病人有酸胀感,便是硬结粘连处,硬结多的层次应多松解,硬结少的层次宜少松或不松。

    三、颈肩腰臀膝常见病损部位及针刀入路层次

    (一)颈椎

    1、上下项线之间

    我们把上下项线之间由内向外分为三等份(见图-1),中内1/3交界处有枕大神经穿出(相当于枕外隆突旁开2.5cm左右),中外1/3交界处有枕小神经穿行(相当于枕外隆突旁开5cm左右),乳突部有耳大神经穿行,这三条神经卡压常可引起额、颞、枕部的疼痛,故这三个部位是我们治疗头痛的常用治疗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垂直于颅骨面方向刺入,达骨面后稍提起纵行切摆,注意不横切。

    随着颈椎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对颈椎病的认识逐步深入,我们发现临床上很多慢性、顽固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等等,都与颈椎病有关,颈椎X线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在颈椎的上下项线和关节突、横突都有明显的压痛、条索,针对这些病位治疗,往往能取得立杆见影的效果。

    2、颈后部:由内向外分为六条纵线(见图-1)。

    1)项韧带线:即后正中线,松解项韧带,层次不一定到骨面,但横切效果好。

    2):项韧带旁线:即后正中线旁开1.5~2.0cm,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垂直于皮肤刺入,不一定到骨面,纵横切摆,松解项后部的肌肉、筋膜。

    3)关节突线:后正中线旁开3~4cm,颈部肌肉最薄弱处,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与骨面呈45°角斜刺直达关节突骨面,纵横切摆,松解关节囊、肌肉、筋膜,并可滑向关节突的外侧缘松解。

    4)关节突外侧缘线:后正中线旁开4~6cm,斜向内侧进针,松解关节突的外侧缘。

    5)横突后结节线:在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后缘可扪及C6横突后结节,从乳突至C6横突做一连线,在此连线上,从乳突尖下一一往下扪,可摸到各颈椎的横突后结节。侧位直刺进针。

    6)横突前结节线: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侧位或仰位直刺进针。

    注意:横突前、后结节均应逐一摸清定准,进皮后摸索摆动进针达横突骨面后小幅度的铲切,刀口线始终与人体纵轴平行。

    (二)肩部(见图-2)

    1、肩峰下滑囊:进针后先松解三角肌及冈上肌肌腱,然后刀口线呈水平位沿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直刺达肩峰下滑囊松解。

    2、喙突:针刀达喙突骨面松解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稍向外滑松解喙肩韧带。

    3、结节间沟:直刺松解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4、肱骨大结节:松解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止点。

    5、三角肌下滑囊:直刺达骨面稍提起,先松解三角肌下滑囊,再提至浅层松解三角肌肌腹。

    6、肱骨上段前外侧:松解三角肌的内侧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先在肌层松解,可探至骨面铲剥,分离肌组织与骨面的粘连。

    7、肩胛内上角及肩胛骨脊柱缘上段:松解肩胛提肌。针刀至骨面后铲剥、切摆。

    8、肩胛骨冈上窝:松解冈上肌。

    9、肩胛骨冈下窝:松解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很多情况下,病变仅在筋膜层,所以,针刀下去如果肌层很松,就只松解浅层的筋膜。

    (三)腰椎:由内向外侧分割成五条线:棘突线、棘突旁线、关节突线、横突背线、横突尖线(见图-3)。

    1、棘突线:即后正中线,有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由棘突进针,达骨面,纵横铲切均可,并可探至棘突两侧松解横突棘肌。棘间韧带紧贴棘突上下缘骨面松解,千万注意深度,不可也没必要过深,因为棘间韧带很薄,粘连较少,治疗时很少有阻力感,否则容易进入椎管,刺破硬脊膜、蛛网膜,或出现脑脊液渗漏,产生颅内低压;或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增高。甚至有可能损伤脊髓。

    2、棘突旁线:棘突旁开0.5~1cm,松解横突棘肌(包括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共同特点是起于下位椎体的横突,止于上位或上几位椎体的棘突)。进针后,针尖稍向内碰到棘突骨面,然后紧贴棘突外侧缘骨面向下松解,可至棘突根部。注意深度,不要离开骨面。

    3、关节突线:棘突最高点旁开2~3cm,以指尖按压、弹拨,可触到增厚之关节囊和增生之关节突。针刀达关节突骨面后先松解关节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4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