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肩周炎的治疗 > 正文
编号:12307496
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2kb)。

    "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

    ■ 刘 辉《中国针灸》 2007年第7期

    笔者在临床上按照传统"以痛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虽有一定效果,但痛点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灶,受中华经筋疗法中"以灶为腧"的启发,便尝试直接针对病灶"以灶为腧"取穴,发现能明显提高疗效。2000年以来,笔者"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效果显著,并与"以痛为腧"取穴32例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共72例,都有不同程度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症状,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将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查随机数字表,按随机数的奇偶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40~72岁;病程3周~12个月;左肩16例,右肩24例。对照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41~70岁;病程1月~10个月;左肩13例,右肩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1)治疗组:医生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及肩关节活动受限情况,结合肩关节周围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查出肩周炎准确病灶。正确诊治肩周炎主要在于找出最初独立的病变,如肱二头肌肌腱炎、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冈上肌肌腱炎等。病灶即是指此最初独立病变而言。首先查出病灶,然后找到这些病灶上疼痛最集中、敏感点1~2个,即主要致痛点、粘连点,该处常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以其为主穴。它们有比较固定的位置,多位于肌腱韧带起止处、肌腱或腱鞘经行骨性管道及与滑囊紧贴处。肩前主要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经行之结节间沟,以及喙突外缘和下缘的肱二头肌短头、胸小肌、喙肱韧带起止点;肩外主要在肩峰下滑囊,其浅部为三角肌,深部为冈上肌肌腱止点;肩后则为关节盂后结节肱三头肌长头起止点。配穴:循经选用肩髃、肩髎、肩贞、臂臑、曲池、外关。

    (2)对照组:医生不查找病灶,而只是令病人以健侧手"捏其上",找出患侧肩部疼痛或压痛最明显处并告知医生,以患者主诉最痛处1~2个点为主穴。其位置不固定,既可因病人感觉的不同而有差异,又会随治疗的进行而发生变化。配穴同治疗组。

    2.2 操作

    根据部位深浅选择直径0.35mm、长40~75mm毫针,主穴采用短刺和傍针刺,先直刺1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1针,两针尖会于一处,针尖达骨面后都略提1~2mm,在近骨之处提插捻转至有明显酸胀感,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配穴直刺,行针至得气。留针3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期间,嘱患者根据病情每日在家进行10分钟"爬墙""拉绳"等功能锻炼。两组均在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肩部疼痛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功能活动明显改善;有效:肩部疼痛减轻,功能活动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从表1可知,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X2=6.67,P<0.01,提示两组治愈率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2)两组治愈病例所需疗次比较见表2。

    从表2可知,治疗组治愈病例所需疗次低于对照组,t=2.84,P<0.01,提示两组治愈病例所需疗次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4 体会

    "以痛为腧"一词,首见于《灵枢·经筋》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至唐代《千金方》又有"阿是穴"之称:"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日阿是穴也。"它突出了经筋病(如肩周炎)的选穴特点,取穴大多偏于局部。疼痛作为患者的一种感觉,它能够提供疾病的某些信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