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闕穴之临床应用.rtf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1kb)。
神闕穴之临床应用
神闕穴之临床应用
本文从神闕穴禁针的由来与现代解剖特点,论述神闕在临床方面的应用。由文献与解剖得知,注意严格消毒与针刺深度,神闕穴可以针刺,而且在治疗下焦臟器疼痛已经有很好应用心得;另以艾灸治疗腹泻,拔罐可治频尿与皮肤搔痒。现代更因脐疗法的风潮盛行,在神闕敷贴药物治疗多种杂病,如痛经、阳痿、便秘、手术后腹胀、週边性顏面麻痺等症皆取得良好疗效。
一、前言
神闕穴位于脐中,因具独特的解剖结构,古人多用灸法而禁止针刺,现代医师除广泛地应用于外治疗法,并对此一禁区作了大胆开发,针刺神闕的文章时有报导。笔者临床经验认為针刺神闕并无危险,今拟就该穴的古今争议与临床应用略陈管见。
二、文献资料
神闕穴首见于《内经》。《素问.穴论》云:「齐、脐通。当脐之中,神闕穴也。」《甲已经》称「脐中」。中国医学认為,脐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又是肾间动气之所在,故神闕穴与胃脾肾关系最密切。神闕穴位于脐中又名:「气舍」、「环穀」、「脐中」、「命蒂」、「维会」,乃神气出入之门户也。虽為任脉之穴,但任督衝三脉均在此相会,因而它联系全身经脉,并藉由经脉之气通贯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及筋骨皮肉。《会元针灸学》曰:「神闕者神之所舍其中也----,脐居正中,如门之闕,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牧龤C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放莲花,顺五行以生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注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闕」。《经穴名的考察》则詮释為「神门是心灵,生命力,闕是君主居城之门,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1)综观上述,神闕是以其主要功能而命名。乃十二经之根,元气之系,生气之源,五臟六腑之本。
三、局部解剖
本穴位于脐中,脐在胚胎发育时就已形成,内有一对脐动脉,一条脐静脉,胎儿借此与母体沟通吸取养分,进行新陈代谢。胎儿出世后因切断结扎,原脐动、静脉逐渐封闭,转化成结缔组织,因无皮下组织及腹膜前脂肪组织,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相连,所以脐部的表皮角质层最薄。脐下腹膜有腹璧下动、静脉及丰富的微血管网,又有丰富的静脉网,分别回流全身上下腔静脉直达肝臟,脐部分佈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深层為小肠等特点。然脐中凹陷,皱褶眾多,极易瘀积污垢,所以它的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也较高。由于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而被歷代医家所应用,採取诸如艾灸、敷药、拔罐、针刺等多种方法来治疗疾病。可是也由此引出了关于「神闕禁针」的争议。
四、禁针的思考
神闕自古禁针,当代针灸专著及教科书中亦被列入禁针范围。晋?皇甫謐《针灸甲乙经》首先提出「脐中禁不可刺」,并指出了针刺后產生的严重后果:「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素问》王冰注:「禁不刺,若刺之使人脐中恶疡溃,矢出者死。」自此之后,歷代针灸家无不奉之為圭臬。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神闕一穴,可灸百壮,禁不可针」。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亦云:「神闕,灸百壮,禁针」;《针灸甲乙经》载言「禁不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2)。明代张介宾所著的《类经图翼》、高武的《针灸聚英》,以至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民国的《针灸科学》等典籍均沿袭神闕穴禁针之古训。总之,从晋代皇甫謐提出 1 3个禁针穴到清代吴谦提出 3 4个禁针穴,神闕穴都列其中,直至目前台湾海峡两岸中医院校使用的针灸学教材,也把该穴列為禁针之列。近年来出版的大型针灸工具书,如程宝书主编的《新编针灸大辞典》(3)、刘冠军主编的《中医针灸经穴集成》(4)也都认為神闕穴禁针。禁针是古人惨痛的经验教训,究其原委,古人禁针的原因有三:一是当时消毒水准低,且脐凹进腹壁,多皱折、多污垢,加之古时的针具粗糙,消毒手段不严,确有可能在针刺神闕后,难于收口而化脓感染成「恶疡溃」,继之感染则死亡。亦即从神闕穴週边相关解剖而言,其邻近腧穴,如大横、天枢、阴交、下脘之类,皆未列入禁针之列,神闕禁针必与古人无菌观念差,控制感染能力不够,引起感染恶化而為肿疡,造成严重后果有关;二是不熟悉解剖学,古时候针刺过深,伤及小肠使腹腔内容物溢出,导致腹膜炎,又无相应的急救措施,最终是「屎出而死」。前人指出神闕在严格消毒条件下,可直刺0.5-0.8寸,进针要慢,行捻转手法,幅度不宜大,针后不宜拔罐,针后再涂以碘酊消毒针眼(5)。;三是君主封建时代的迷信思想,认為是神灵出入或居住之处,不能针刺。以上可知古代列為禁针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时值今日,现代的不锈钢针针身细而富有弹性,只要严格消毒,控制安全深度,谨慎进针,完全可以避免感染,当我们瞭解这些原因后,只要消除与避免不利因素,即可很好地利用此穴為患者服务。所以神闕当然是属于可针之穴。
五、神闕穴的临床应用
从传统的神闕穴应用来看,其疗法大而言之可分為药物贴敷疗法、物理刺激和针刺疗法三个大类二十餘种,传统主要用于治疗上吐下泻,腹中虚冷,腹痛腹泻,肠鸣,小儿厌食,老人滑肠失禁,脱肛,水肿,臌胀,妇人宫寒不孕,中风,霍乱,角弓反张,不省人事等症。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关节炎,肩肘炎,坐骨神经痛,前列腺肥大,麻疹,过敏性鼻炎,小儿厌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儿遗尿,附件炎,子宫脱垂,不孕症以及美容和预防癌症(6)。
各效用与治疗方法如次:
(一)针刺
1、治疗急性腹痛(7,8)、慢性溃疡性结肠炎(9)、痉挛性腹痛(10-12)、尿失禁(13):先清洗消毒:用2%优碘擦拭,再用75%酒精脱碘,务必使脐中污垢彻底清除。进针:选用30号针,进针点选在脐窝下边缘中点与腹壁皮肤成角处,进针不宜过深,应视病人的胖瘦而定,一般约1-1.5寸左右,以避免触及小肠。进针时入皮宜快,用拍管进针法以减轻疼痛,过皮后以试探式缓慢进针,预防万一针尖触及小肠壁时能有一个缓衝、反射性迴避的时间。行针期间不宜用力提插,可小幅度捻转或刮针柄,手法切忌粗暴,持续行针2-3分鐘,每隔5-10分鐘行针1次,留针20分鐘。出针时再用优碘、酒精分别消毒,不宜立即拔罐,以免针孔扩大。2、火针治疗腹痛(14):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云:「予久患溏利,一夕灸神闕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连数夕灸,则数日不如厕」。根据这一经验把灸神闕扩展為火针点刺神闕穴,以此可治疗肠激躁综合徵。
(二)艾灸
《本草》说:「艾味苦而微温,无毒,入脾、肝、心、肾各经,功能理气血、逐寒湿、温经、主治百病」。在药物上悬灸更能促进药物吸收,可发挥温阳健脾、扶正,固脱的作用。1、艾灸法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5):每日用艾条在神闕穴上隔药悬灸30分鐘,20天為一疗程。2、隔盐灸治疗虚寒性腹泻(16):病人仰卧在床上,先用粗盐填满神闕穴,然后将艾条点燃装在灸架内,安放在患者的神闕穴,每次灸约40分鐘,每天2次。10次為一疗程。3、隔薑灸治疗慢性腹泻(17):在神闕穴上置以每片约3.0cm × 2.5cm大小,0.2cm厚,并扎上数个小洞的鲜薑片,在薑片上放置底径為2.5cm,高為2cm,重约1.5-2.0g圆锥形艾炷,连续灸3壮。以病人感到有一股热气向脐眼渗透,并慢慢向四周扩散,脐周皮肤出现潮红為度 ......
神闕穴之临床应用
神闕穴之临床应用
本文从神闕穴禁针的由来与现代解剖特点,论述神闕在临床方面的应用。由文献与解剖得知,注意严格消毒与针刺深度,神闕穴可以针刺,而且在治疗下焦臟器疼痛已经有很好应用心得;另以艾灸治疗腹泻,拔罐可治频尿与皮肤搔痒。现代更因脐疗法的风潮盛行,在神闕敷贴药物治疗多种杂病,如痛经、阳痿、便秘、手术后腹胀、週边性顏面麻痺等症皆取得良好疗效。
一、前言
神闕穴位于脐中,因具独特的解剖结构,古人多用灸法而禁止针刺,现代医师除广泛地应用于外治疗法,并对此一禁区作了大胆开发,针刺神闕的文章时有报导。笔者临床经验认為针刺神闕并无危险,今拟就该穴的古今争议与临床应用略陈管见。
二、文献资料
神闕穴首见于《内经》。《素问.穴论》云:「齐、脐通。当脐之中,神闕穴也。」《甲已经》称「脐中」。中国医学认為,脐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又是肾间动气之所在,故神闕穴与胃脾肾关系最密切。神闕穴位于脐中又名:「气舍」、「环穀」、「脐中」、「命蒂」、「维会」,乃神气出入之门户也。虽為任脉之穴,但任督衝三脉均在此相会,因而它联系全身经脉,并藉由经脉之气通贯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及筋骨皮肉。《会元针灸学》曰:「神闕者神之所舍其中也----,脐居正中,如门之闕,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牧龤C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放莲花,顺五行以生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注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闕」。《经穴名的考察》则詮释為「神门是心灵,生命力,闕是君主居城之门,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1)综观上述,神闕是以其主要功能而命名。乃十二经之根,元气之系,生气之源,五臟六腑之本。
三、局部解剖
本穴位于脐中,脐在胚胎发育时就已形成,内有一对脐动脉,一条脐静脉,胎儿借此与母体沟通吸取养分,进行新陈代谢。胎儿出世后因切断结扎,原脐动、静脉逐渐封闭,转化成结缔组织,因无皮下组织及腹膜前脂肪组织,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相连,所以脐部的表皮角质层最薄。脐下腹膜有腹璧下动、静脉及丰富的微血管网,又有丰富的静脉网,分别回流全身上下腔静脉直达肝臟,脐部分佈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深层為小肠等特点。然脐中凹陷,皱褶眾多,极易瘀积污垢,所以它的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也较高。由于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而被歷代医家所应用,採取诸如艾灸、敷药、拔罐、针刺等多种方法来治疗疾病。可是也由此引出了关于「神闕禁针」的争议。
四、禁针的思考
神闕自古禁针,当代针灸专著及教科书中亦被列入禁针范围。晋?皇甫謐《针灸甲乙经》首先提出「脐中禁不可刺」,并指出了针刺后產生的严重后果:「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素问》王冰注:「禁不刺,若刺之使人脐中恶疡溃,矢出者死。」自此之后,歷代针灸家无不奉之為圭臬。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神闕一穴,可灸百壮,禁不可针」。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亦云:「神闕,灸百壮,禁针」;《针灸甲乙经》载言「禁不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2)。明代张介宾所著的《类经图翼》、高武的《针灸聚英》,以至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民国的《针灸科学》等典籍均沿袭神闕穴禁针之古训。总之,从晋代皇甫謐提出 1 3个禁针穴到清代吴谦提出 3 4个禁针穴,神闕穴都列其中,直至目前台湾海峡两岸中医院校使用的针灸学教材,也把该穴列為禁针之列。近年来出版的大型针灸工具书,如程宝书主编的《新编针灸大辞典》(3)、刘冠军主编的《中医针灸经穴集成》(4)也都认為神闕穴禁针。禁针是古人惨痛的经验教训,究其原委,古人禁针的原因有三:一是当时消毒水准低,且脐凹进腹壁,多皱折、多污垢,加之古时的针具粗糙,消毒手段不严,确有可能在针刺神闕后,难于收口而化脓感染成「恶疡溃」,继之感染则死亡。亦即从神闕穴週边相关解剖而言,其邻近腧穴,如大横、天枢、阴交、下脘之类,皆未列入禁针之列,神闕禁针必与古人无菌观念差,控制感染能力不够,引起感染恶化而為肿疡,造成严重后果有关;二是不熟悉解剖学,古时候针刺过深,伤及小肠使腹腔内容物溢出,导致腹膜炎,又无相应的急救措施,最终是「屎出而死」。前人指出神闕在严格消毒条件下,可直刺0.5-0.8寸,进针要慢,行捻转手法,幅度不宜大,针后不宜拔罐,针后再涂以碘酊消毒针眼(5)。;三是君主封建时代的迷信思想,认為是神灵出入或居住之处,不能针刺。以上可知古代列為禁针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时值今日,现代的不锈钢针针身细而富有弹性,只要严格消毒,控制安全深度,谨慎进针,完全可以避免感染,当我们瞭解这些原因后,只要消除与避免不利因素,即可很好地利用此穴為患者服务。所以神闕当然是属于可针之穴。
五、神闕穴的临床应用
从传统的神闕穴应用来看,其疗法大而言之可分為药物贴敷疗法、物理刺激和针刺疗法三个大类二十餘种,传统主要用于治疗上吐下泻,腹中虚冷,腹痛腹泻,肠鸣,小儿厌食,老人滑肠失禁,脱肛,水肿,臌胀,妇人宫寒不孕,中风,霍乱,角弓反张,不省人事等症。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关节炎,肩肘炎,坐骨神经痛,前列腺肥大,麻疹,过敏性鼻炎,小儿厌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儿遗尿,附件炎,子宫脱垂,不孕症以及美容和预防癌症(6)。
各效用与治疗方法如次:
(一)针刺
1、治疗急性腹痛(7,8)、慢性溃疡性结肠炎(9)、痉挛性腹痛(10-12)、尿失禁(13):先清洗消毒:用2%优碘擦拭,再用75%酒精脱碘,务必使脐中污垢彻底清除。进针:选用30号针,进针点选在脐窝下边缘中点与腹壁皮肤成角处,进针不宜过深,应视病人的胖瘦而定,一般约1-1.5寸左右,以避免触及小肠。进针时入皮宜快,用拍管进针法以减轻疼痛,过皮后以试探式缓慢进针,预防万一针尖触及小肠壁时能有一个缓衝、反射性迴避的时间。行针期间不宜用力提插,可小幅度捻转或刮针柄,手法切忌粗暴,持续行针2-3分鐘,每隔5-10分鐘行针1次,留针20分鐘。出针时再用优碘、酒精分别消毒,不宜立即拔罐,以免针孔扩大。2、火针治疗腹痛(14):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云:「予久患溏利,一夕灸神闕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连数夕灸,则数日不如厕」。根据这一经验把灸神闕扩展為火针点刺神闕穴,以此可治疗肠激躁综合徵。
(二)艾灸
《本草》说:「艾味苦而微温,无毒,入脾、肝、心、肾各经,功能理气血、逐寒湿、温经、主治百病」。在药物上悬灸更能促进药物吸收,可发挥温阳健脾、扶正,固脱的作用。1、艾灸法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5):每日用艾条在神闕穴上隔药悬灸30分鐘,20天為一疗程。2、隔盐灸治疗虚寒性腹泻(16):病人仰卧在床上,先用粗盐填满神闕穴,然后将艾条点燃装在灸架内,安放在患者的神闕穴,每次灸约40分鐘,每天2次。10次為一疗程。3、隔薑灸治疗慢性腹泻(17):在神闕穴上置以每片约3.0cm × 2.5cm大小,0.2cm厚,并扎上数个小洞的鲜薑片,在薑片上放置底径為2.5cm,高為2cm,重约1.5-2.0g圆锥形艾炷,连续灸3壮。以病人感到有一股热气向脐眼渗透,并慢慢向四周扩散,脐周皮肤出现潮红為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RTF附件(4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