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钱氏医缘-竖横针剌法-理论及操作说明 > 正文
编号:12307758
“竖横针刺法”中传统针灸理论解析(续二).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69kb)。

    "竖横针刺法"中传统针灸理论解析

    【 续 二 】

    【前 言】本文从传统针灸理论中精选最经典理论解析"竖横针刺法"基理。"竖横针刺法"是运用传统针灸理论与针刺针,结合现代医学中人体解剖学、肌肉力学、运动生物力学、神经学等多学科理论独创针刺法。荣获省部级甲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竖横针刺法"的创立,从理论上对传统针刺理论有所悟,并作全新诠释。

    "竖横针刺法"的创立,解决了临床上许多难以解决的运动障碍疾病,包括如便秘等胃肠消化系统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竖横针刺法"的创立,其许多极其有效的固定针法 ,给针灸临床治疗带来科学化的临床路径。

    "竖横针刺法"的创立,其理论与临床价值是传统针灸理论与临床的延续,是对一些现代医学理论的挑战。

    三 )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灵枢.九针十二原》

    现代人读此段经文,虽语不惊人,细读、细品、深悟,"竖横针刺法"则有全新诠释,极大丰富"竖横针刺法"理论,并作为临床治疗基理。

    在一千多年前古人不知什么地方的肌肉是什么名称,什么筋腱是什么名称,但能告诉后人"皮肉筋脉各有所处";

    古人虽不明现代医学那么多病名,但告诉后人治疗疾病"各有所宜",治疗疾病应辨证,辨病论治,不可千篇一律,形而上学,各种疾病都有一定的发病机制,与病征,治病必各有所宜的治疗方法,治之方有效;

    那时古人虽不详解剖,但明明白白告诉后人,"皮肉筋脉各不同形",并有各自的岗位,各自系统,各自任务,这叫"各以任其所宜"。

    1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

    古人在一千多年前对人体解剖没有那么明白,就知道"皮肉筋脉各有所处",并且用十二经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组成人体网络,运动系统,揭示人体生理与病理;古人又用阴阳学术将人体的正面为"阴",背为"阳","阳主动","阴主静"。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绝对不会乱的,是非常有规律的、协调的、相互制约的。

    我们常常认为背肩胛的毛病是"颈椎病",当我们理解"皮肉筋脉各有所处"古训就知道背肩胛的毛病不一定是"颈椎病",或者完全不是"颈椎病"。这就是"竖横针刺法"对古训的全新诠释,并指导临床,取得当其它疗法没疗效的,"颈肌针法"就能治,并取得疗效。

    背肩胛部酸痛,或胀痛,或紧累等症,均表现在背肩胛部所处的肌肉。这些肌肉大部分表现在以现代解剖学中"背浅肌"为主。我们以"斜方肌"为例,在"背浅肌"中又以"斜方肌"复盖部位最大,功能最多。"斜方肌"所处枕外隆凸,上项线及合部胸椎棘突,抵止锁骨外1/3,肩峰及肩胛冈。当我们低头、转头(颈)、仰头(颈)、提肩、降肩,或做扩胸动作,手臂部一切动作,手拿重物等等均需斜方肌参与工作。还别忘记,睡觉无论仰睡,还是侧卧都需要斜方肌做功。所以,处在如此重要位置,多功能,多负担的斜方肌极易疲劳,疲劳了,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部位酸累;积劳成疾,这个部位则痛,其生理功能就降低,或受限了。仅从斜方肌本身生理功能降低或受限,就认为是颈椎所致,就说是"颈椎病",是无科学道理的,是"拉郎配"。如此治疗此疾,病难以治愈。

    在"竖横针刺法"理论与治疗体系中,对所处任何部位的肌肉、神经、关节、韧带等病变,都是从其特定位置生理到病理去认识,去分析,去判断,然后通过特定针法进行调节,恢复其所处位置的生理功能。这样治疗疾病只有在"竖横针剌法"中表现淋漓尽致。

    2 )病各有所宜

    "病各有所宜",疾病都有一定的发病基理,都有一定的临床特征,治疗时则要选择适宜的对症治疗。 古人虽不明现代医学那么多病名,但告诉后人治疗疾病"各有所宜",治疗疾病应辨证,辨病论治,不可千篇一律,形而上学,各种疾病都有一定的发病机制,与病征,治病必各有所宜的治疗方法,治之方有效;通过对疾病辨证,辨病论治,选择对症,适宜的治疗方法,治有效,有速效。

    临床上许多对病不宜的治疗。不宜者,安慰式治疗,可有可无;不宜者,有副作用的治疗,或有害而无益的治疗。

    "竖横针刺法"循古训,按疾病的病理,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病各有所宜的目的。

    当软组织放松功能失调时,我们采取恢复放松功能的剌式,以松治痛,松则不痛;

    当软组织收缩功能失调时,我们采取恢复收缩功能的刺式,以收治痛,收则不痛;

    当软组织产生不平衡时,我们采取平衡针法,促使软组织平衡,平衡则病安。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这是民间都知道的中医理念,也成为人们对痛症认识的口头禅。说这活根本不费劲,上下嘴唇一碰就出来了,但具体如何通,这是临床长期追求的课题,也是医者梦寐以求的事。

    "竖横针刺法"循病各有所宜所悟,用针刺这古老的方法,结合现代医学就很好地解决一个"通"字。通,以收治痛,收则不痛;通,以收治痛,收则不痛;通,平衡则病安。

    以上是"竖横针刺法"总治则。

    在多变的临床中,对某一具体病例来说,表现出来的形式、症状、特征大多相同。如膝副韧带损伤,膝关节痛,上下台阶痛,尤以下台阶为甚,膝关节屈伸欠利或受限,下蹲痛而受限,有时表现膝关节肿胀,膝后缘痛。再如网球肘症,表现为用手拿物因肘痛而受限,拇指、食指、中指背伸试验(钱氏试验)阳性,肱骨外上髁上压痛,甚者会肿胀,肘关节屈伸欠利或受限。又如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主症有四个分型(钱氏分型):坐骨神经主干压迫型、腓浅神经压迫型、腓深神经压迫型、混合型。当我们对病症,找出它们共同点,治病就更有针对性,更能创造出疗效十分显著,同针又少的固定针法来。这就好象开锁一样,什么钥匙开什么锁。我们配钥匙时就会看见师傅磨了又磨,用锉子锉了又锉,差一点,锁都开不了,或者开得不灵活,不爽。锁都开不了,或者开得不灵活,不爽,钥匙就是不适不宜这把锁。治病的方法,也是如此之理。

    "竖横针刺法"中的固定针法,为针灸临床治疗带来科学化的临床路径,给临床教学带来形象化、简易化,给科研开辟了新路。

    3 )各不同形,各以其所宜

    在现代解剖学中,我们知道肌肉的形状分长肌、阔肌、轮匝肌。另外还有肌肉的辅助装置,什么筋膜、滑膜囊、腱鞘等。除肌肉外,把血管、神经等组织分得一清二楚。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人就通过"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经水》)直视方法,告诉后人皮肉筋脉各不同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6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