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针灸书和针灸文献 > 正文
编号:12307898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临床研究进展.rtf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60kb)。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临床研究进展

    张连记

    山东省定陶县人民医院 274100

    乔爱东

    山东省定陶县城关医院 274100

    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叫做针刺运动疗法,简称"针运疗法",其以人体阴阳整体平衡原理为理论来源,根据远道经络辨证取穴,采用针刺疗法务使"得气",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患部,产生运动针感、针运热感及疼痛逃移现象,从而达到消肿止痛、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用于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和疾病构成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已占县医院就诊病人的首位,且发病率有逐步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1]。针刺运动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相比,避免了直接接触病人的痛区,和局部制动疗法相比,又不需等其自然恢复,并把"疗效"当场兑现给病人,不仅仅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针刺疗法单一、绝对静止体位的治疗状态,而且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缩短了疗程,为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提供一种新的疗法。现将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临床研究进展报告如下。

    1 理论来源

    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关键是同时进行,其理论来源于人体阴阳整体平衡理论,这也是针刺运动疗法所产生的依据。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相关,形神合一,构成人体小天地,具有自身的调节功能,维护着正常的阴阳动态平衡[2]。当内因、外因、不内不外因破坏了阴阳动态平衡,势必出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病理反应,百病由生。人体各个局部的病变,实际上是整体病变的局部表现,人体的体表与体内脏腑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针刺运动疗法就是根据体表的各种变化,然后进行相应的平衡治疗。

    针刺属于相对静态,运动属于相对动态,"动属阳,静属阴",人体是一个阴阳相对平衡的整体。针刺运动疗法正是通过一系列相对"动静"的动作作用于人体,调节人体的阴阳并使之相对平衡的一种保健方法。"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所谓"动"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动极"则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亢进,亢进就表现出一系列妄动的症候,而根据动静平衡论的观点,就应采用"以静制动"的方法来治之。所谓"阴亢者胜之以阳"可以理解为"静极者胜之以动"。"静(阴)"是功能活动的基础,反之"静极(阴亢)"就会反侮人体功能活动,使功能活动低下,而表现出一系列功能低下的证候,根据动静平衡的理论,就应采取"以动制静"的方法来治之[3]。"动"与"静"的方法有很多,具体到针刺运动疗法,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详见下表1):

    表格1 针刺运动疗法中"动"与"静"的关系

    静(阴) 动(阳)

    针刺疗法静(阴) 取穴 取具有镇静作用的腧穴或反应点 取具有兴奋作用的腧穴或反应点

    手法 采用轻、浅、微的弱刺激手法 采用重、深、强的强刺激手法

    留针 留针时间宜长。留针中不施手法(静留针法) 不留针或留针中不停地运针(动留针法)

    针感 针感宜轻微,似有似无 针感宜强

    运动疗法动(阳) 方式 患部不运动 患部运动

    痛点 固定 不固定(痛点逃移)

    体位 维持特定体位 改变体位(移动)

    从表中的动静关系可以看出,运动疗法中的"动"可镇之针刺疗法中的"静",反之亦然;运动疗法中的"静"可镇之以针刺疗法中的"动",反之亦然。如患部运动("动")可使远道针刺的针感由轻微("静")变为增强,出现运动针感;远道针刺采用重、深的捻转强刺激手法("动")可使残余体位性疼痛("静")消失,出现疼痛逃移现象。这多重复杂的"动静"关系为针刺运动疗法奠定了坚实的阴阳整体平衡理论基础。运动系统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共同支配,感觉神经属"静(阴)",运动神经属"动(阳)",当系统软组织受到损伤后,将出现疼痛和功能障碍,而疼痛属"动(阳)",功能障碍属"静(阴)",使人体阴阳平衡失调。针刺疗法属"静(阴)",运动疗法属"动(阳)",根据动静平衡原理"以动制静,以静制动",针刺疗法 ("静")可治疗疼痛("动"),运动疗法"动"可治疗运动障碍("静"),故针刺疗法和运动疗法结合起来,就是形成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最佳方案了。

    从现代医学来看,在感觉系统与运动系统之间,感觉传入与运动输出之间,彼此不是孤立、互不联系的,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不但运动输出对感觉输入有控制作用,而且运动引起的输入对身体感觉输入也有影响[4]。运动对针刺止痛有明显的影响,运动具有提高针刺疗效的作用。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针刺止痛实质是神经系统的一种作用,是不同感觉传入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针刺有关的神经冲动可以激活脊髓上位中枢,发放下行冲动加强下行抵制是针刺止痛的原理之一。

    2 治疗方法

    为了叙述方便,将其分为4个部分:针刺疗法、运动疗法、治疗反应、疗程,其实针刺疗法、运动疗法、治疗反应是同时存在的。

    2.1 针刺疗法

    2.1.1 远道经络辨证取穴 远道经络辨证取穴是远道和经络辨证取穴两者的有机结合,以祖国医学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以祖国医学的"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为法则,综合了《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和远道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来。其远道取穴依据为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取穴方法为经络辨证取穴。

    2.1.1.1 取穴依据 腧穴都有治疗与其相对应部位病痛的功能,这种功能即是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5],一般分为左右对应、上下对应、上下左右交叉对应,前后对应等4种作用。

    ①左右对应:即以人体正中矢状线为对称轴,左侧有病,在右侧对应的部位上施术,右侧有病,在左侧对应的部位上施术。如左腕关节疼痛,可取右腕关节穴位。

    ②上下对应:包括四肢上下对应和躯体、四肢上下对应,四肢上下对应不仅是手足相应、肘膝相应、肩髋相应,还可理解为整个上肢与整个下肢是相对应的。躯干、四肢上下对应具体为:手足与头相应、腕踝与颈相应、前臂小腿与躯干相应,肘膝与腰相应。《八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胁肋支沟取,心胸内关谋,两臂曲池妙,两足肩井搜"。除"两臂曲池妙"外,均属此范围。

    ③上下左右交叉对应:为左右对应与上下对应作用的集合。是指上肢的左侧穴位有治疗右侧下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或者下肢左侧穴位有治疗右侧上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或以右治左)。如在右侧手三里处疼痛,可取左侧足三里。

    ④前后对应:针对躯体前(后)侧患位,可选其后(前)侧相应部位的腧穴治疗,用之多效。如:治疗急慢性腰痛,在腹部相对应的位置选穴,常可收显效。

    2.1.1.2 取穴方法 为了不妨碍同时进行运动疗法,根据取穴依据,我们在远离病变的部位进行辨证取穴,其方法有四种:本经对应取穴,手足同名经对应取穴、表里经对应取穴、对症取穴。

    ①本经对应取穴:有两种方法:本经近部(患病处附近)取穴和远部(患病处远端)取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RTF附件(6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