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针灸书和针灸文献 > 正文
编号:12307918
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rtf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8kb)。

    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

    编辑:丢oO丢oO 作者:黄守湘 出处:中华医学专业网 2003-04-03

    穴位药物疗法是一种以穴位、药物和经络作用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它采用少量不同药物通过特定穴位的刺激,以增强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药物疗法的历史和现状

    穴位药物疗法,至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与汤剂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中医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在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久已流传。晋代医学著作《肘后方》中,有"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宋代《太平圣惠方》有"治疗腰脚风 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明代《普济方》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和于泥,罨涌泉穴"。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其他如《外台秘要》、《简集方》、《经验方》、《摘玄方》、《小品方》等书,都有关于穴位贴药的记载。尔后民间又有灯火、天灸、发泡、点刺等方法治疗疾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解放后,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穴位药物疗法有了新的发展。不仅仅是采用中药粉末在穴位上贴敷了,而且还有了更新的发展。比如采用葡萄糖穴位注射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小剂量青霉素穴位注射治疗大叶性肺炎;维生素B1加普鲁卡因穴位注射治疗重度休克;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等。近年来,笔者采用不同的药物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咽喉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腰扭伤、急性乳腺炎、急性胆绞痛、急性胃痉挛、顽固性呃逆等,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此类疗法比30年代前苏联维许聂夫斯基教授创始的奴佛卡因封闭疗法又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这种疗法的特殊作用,可称之为"药物的穴位效应"。由此可见药物通过穴位经络传入刺激信息,激发和调整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重建正常的动态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药物疗法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2.1贴敷类:

    2.1.1散剂:是将多种药物经过粉碎后,混合均匀而成。剂量可随意加减,稳定性高,储存方便,疗效迅速。一般取药末用水调和成团,贴于治疗穴位,定期更换。如治疗腰痛的"腰痛散",贴敷在"肾俞"上,胶布固定。

    2.1.2糊剂:是将粉剂用粘合剂如酒、醋、鸡蛋清等,调匀后涂于穴位,外盖纱布,胶布固定。这种糊剂可缓缓释放药效。如治疗虚寒性腹痛的"腹痛散",妇女月经不调用"调经糊"是将药末用酒调后,贴敷穴位。因醋能软坚散结、祛瘀止痛;酒能活血散瘀,祛风除湿,宣经通络。二者外用,可使人体血管扩张、皮肤充血,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

    2.1.3膏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取药末适量,加入葱、姜或蜂蜜调和,贴在穴位上。如"咳嗽膏",用蜂蜜制。因为蜂蜜本身营养丰富、有镇咳、缓下、解毒而和百药的功效。不仅润滑粘合,并有还原性,可防止某些药物的氧化变质。"哮喘膏"用生姜制成:"头痛膏"用葱白捣烂、摊贴穴位。姜、葱可以温中散寒通阳,易于激发穴位功能,发挥疗效。

    2.1.4饼剂:将治疗疾病的药物粉碎过筛后,加入适量的面粉和拌,做成小饼状。如治疗虚寒性腹泄,贴在神阙穴上的"宝宝一贴灵"。

    2.1.5水渍剂:将药物用水煎熬后,以纱布浸透药液,放在超短波的垫板上,进行离子导入。

    2.2发泡类:

    2.2.1灯芯草蘸油烧燃点灸在穴位上。如点灸在太阳穴上治疗头痛;点灸颊车、合 穴上治疗口眼歪斜;点刺角 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2.2.2毛痕捣烂如泥,敷在膝眼穴,让其发泡,然后用无菌针管将渗液抽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贴在内关穴治疗黄疸。

    2.2.3用艾绒等药隔姜放在肺俞、天突、哮喘等穴上烧燃,使其发泡、化脓,名曰"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

    2.2.4用斑蝥、白芥子等药研末,制成发泡剂,取肝俞、膈俞为一组;期门、中庭为一组交替贴敷,治疗乙型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每穴常规用药5mg,每周一次。发泡剂贴敷36小时左右,穴位可见1cm-3cm大小的灸泡,用无菌空针抽出淡黄色液体,以消毒纱布复盖3-5天,自然结痂愈合。(此法又名天灸)

    2.2.5取白降丹0.2mg,用粘糊剂做成芝麻大小的丸子,先用灯火在"为民"穴上点刺一下,再放上药丸,膏药贴上,胶布固定,一日一换。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支气管哮喘、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消化性溃疡等。

    2.3注射类:

    2.3.1取鱼腥草、当归、麝香针加强的松龙适量,在天突、中府、手三里穴上注射,治疗慢性咽喉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2.3.2取曲安缩松、维生素B12、普鲁卡因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腰扭伤、腰腿痛及骨质增生等。

    变化的适应性增加等,都是通过本疗法激发精气,调整了脾肾的生理功能所取得的显著效果。也是本疗法的作用机制之一。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本疗法不仅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调整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而且还具有促进机体的能量转化和调节水盐代谢的作用。

    3.2"疏导气血的作用方面:

    气与血同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平衡的。血液的循行有赖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所谓"气行则血行"。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虚或气滞,皆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血瘀。故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时,不仅需用活血化瘀药,同时还要配以行气导滞之品,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临床常见,溃疡病患者多有胃脘痛,嗳气抑或肠鸣腹胀等症。因为气机滞涩则嗳气腹胀,血行障碍不通则痛。有关资料表明:慢性胃炎及溃疡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则局部病变损伤严重,如局部溃疡较深,周围粘膜充血水肿、组织增厚、粘膜皱裂碎乱或疤痕愈合所至畸形。由于局部病变造成的血行障碍及出血倾向等,皆为胃脘痛瘀血症的病理生理。不论辩证属于哪一型,临床虽无瘀血的舌脉见证。但在治疗时亦应考虑"瘀"本质的存在。根据西医胆汁返流学说,溃疡病与胃炎往往合并存在,胃内炎症和胃分泌功能及动力学的紊乱,是溃疡病的形成和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新近研究溃疡病的治疗,既注意保护胃粘膜屏障,避免伤害胃粘膜因素的干扰,又注意改变胃肠分泌与动力学的紊乱;既要注意溃疡病的局部病变,又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注意到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康复。笔者从数例溃疡病患者,经白降丹贴穴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观察,大多睡眠时间显著延长,由每晚2-4小时,增加至4-6小时,个别患者长达8小时以上。一星期以后疼痛缓解,于是食纳相应增加,肠鸣腹泄止,消化吸收功能显著改善。半月后血色素由原来的8g上升于12.5g,患者情绪转佳,嗳气腹胀等气滞现象亦随之消除。气顺则胀解,血行则痛止。由于血行畅通,局部炎症慢慢消失,溃疡面逐渐愈合。临床效果亦获得证实。综观本疗法的治疗机理,就是通过药物作用于穴位,传入刺激信息,影响高级神经中枢的机能,调整并增加皮层中枢和植物神经功能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

    4.穴位药物疗法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疾病与健康是相对而言的。人体脏腑、经络和生理功能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RTF附件(5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