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2.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56kb)。
董氏奇穴
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
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
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虽不拘泥于补泻,然若能辅以董师所创之动气用倒马针法,则功效益宏。(参阅拙著《针灸经纬》)
※1991年按:本书之全修版,每一穴位均按穴位所在补入实际之神经、肌肉、血管、解剖。原文之解剖,原系指作用而言,以括号区分,附于解剖之后,仍旧保留,以供参考。
第一章◎一一部位
"一一部位"即手指部位,不论阴掌及阳掌皆属之,"董氏正经奇穴学"原载27个穴道,其中有些穴道,又由好几个穴位组成.因此总计有52个穴点之多,这些穴道与大陆所传"廿八手针点"之位置与功效均不相同,董师能在手指上研究发现这些穴道确属不易。
这些穴道,均有其独特疗效,唯仅在手指部位即有半百穴道(加上董师常用,原书未载,而个人加以补充者,当属更多)着实令一般人及初学者不易寻找正确穴位。其实手指部位之穴道,分布颇有规律,以下爰就几点找穴方法加以说明,以便寻找应用。
一、阴掌五线:阴掌指三阴所经之掌心而言,靠大指侧称为"外侧",靠小指侧称为"内侧",以下不论阴阳掌皆如此称之,试以中央线为C线,外侧(近大指侧)黑白肉际为A线,A与C之中央线为B线,内侧(近小指侧)黑白肉际,为E线,E与C中央线为D线,了解此五线之分布位置,对于寻找阴掌手指部位之穴位,关系甚为重要。【附图】
二、阳掌三线:手指阳掌部位之奇穴分布较阴掌简单,仅呈三线分列,即外侧(近小指之骨侧,简称小侧),内侧(近大指之掌侧,简称大侧)及中央,内外两侧均贴靠骨缘下针,中央则刺以皮下针。【附图】
三、四面分点:依穴道之位置,不论阴阳掌,其分布不外下列四项:
1.一穴(二分点法):在两指纹间仅有一穴者,概以中点(即1/2处)取穴。(如中间穴)
2.二穴(三分点法):两指纹间若有二穴,则以两指节间距离之1/3处各取一穴。(如木穴)
3.三穴(四分点法):两指节间若有三穴,则先就两指纹之中点取穴.再以此中点穴距两边之中点各取一穴。(整体而言即两指间之四分之一处各取一穴)
4.五穴(六分点法):连续五穴之穴位不多,仅有"五虎穴",然"五虎穴"应用之机会则甚多。取穴法便很重要,取穴时先取两指纹之中点为五虎三穴,次就五虎三穴距上下纹各1/3处取一穴计五穴。(整体而言,即于两纹间划分6等份,每隔六分之一各取一穴)
以上为手指部位寻穴规律,是寻找一一部位穴道之主要原则,若能熟记上项原则,那么寻找手指部位的穴道,非但不会困难,而且是极为容易的。
【大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向大指外开三分。【附图】
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浅肌腱。(血管)在食指桡侧指掌关节前方,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神经)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桡骨神经之皮下、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此为董氏奇穴原述之解剖与现代解剖略有出入,主要系指其作用而言。仍保留于一般解剖之后,用括号区别,作为参考)
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具特效)、眼角痛、睾丸坠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中央偏向大指三分是穴。
手术: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脏病变,针二至三分治小肠病、疝气及膝痛。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原注不宜双手取穴)
说明:见小间穴说明。
【小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高二分。【附图】
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浅肌腱。(血管)在食指桡侧指掌关节前方,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神经)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桡骨神经之皮下支、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肠炎。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上二分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肺病变,二分至二点五分治小肠气、疝气、膝痛。(原注不宜双手取穴)
说明:大间、小间两穴皆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B线上,取穴采三分点法,即以两指节距离之1/3处各取一穴,在上者(靠指尖者)为小间,在下者(靠掌者)为大间。
【浮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中央外开二分。【附图】
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浅肌腱。(血管)在食指桡侧指掌关节前方,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神经)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桡骨神经之皮下支、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三分三处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二分至二点五分。(原注: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说明:见外间穴说明。
【外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正中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附图】
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浅肌腱 ......
董氏奇穴
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
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
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虽不拘泥于补泻,然若能辅以董师所创之动气用倒马针法,则功效益宏。(参阅拙著《针灸经纬》)
※1991年按:本书之全修版,每一穴位均按穴位所在补入实际之神经、肌肉、血管、解剖。原文之解剖,原系指作用而言,以括号区分,附于解剖之后,仍旧保留,以供参考。
第一章◎一一部位
"一一部位"即手指部位,不论阴掌及阳掌皆属之,"董氏正经奇穴学"原载27个穴道,其中有些穴道,又由好几个穴位组成.因此总计有52个穴点之多,这些穴道与大陆所传"廿八手针点"之位置与功效均不相同,董师能在手指上研究发现这些穴道确属不易。
这些穴道,均有其独特疗效,唯仅在手指部位即有半百穴道(加上董师常用,原书未载,而个人加以补充者,当属更多)着实令一般人及初学者不易寻找正确穴位。其实手指部位之穴道,分布颇有规律,以下爰就几点找穴方法加以说明,以便寻找应用。
一、阴掌五线:阴掌指三阴所经之掌心而言,靠大指侧称为"外侧",靠小指侧称为"内侧",以下不论阴阳掌皆如此称之,试以中央线为C线,外侧(近大指侧)黑白肉际为A线,A与C之中央线为B线,内侧(近小指侧)黑白肉际,为E线,E与C中央线为D线,了解此五线之分布位置,对于寻找阴掌手指部位之穴位,关系甚为重要。【附图】
二、阳掌三线:手指阳掌部位之奇穴分布较阴掌简单,仅呈三线分列,即外侧(近小指之骨侧,简称小侧),内侧(近大指之掌侧,简称大侧)及中央,内外两侧均贴靠骨缘下针,中央则刺以皮下针。【附图】
三、四面分点:依穴道之位置,不论阴阳掌,其分布不外下列四项:
1.一穴(二分点法):在两指纹间仅有一穴者,概以中点(即1/2处)取穴。(如中间穴)
2.二穴(三分点法):两指纹间若有二穴,则以两指节间距离之1/3处各取一穴。(如木穴)
3.三穴(四分点法):两指节间若有三穴,则先就两指纹之中点取穴.再以此中点穴距两边之中点各取一穴。(整体而言即两指间之四分之一处各取一穴)
4.五穴(六分点法):连续五穴之穴位不多,仅有"五虎穴",然"五虎穴"应用之机会则甚多。取穴法便很重要,取穴时先取两指纹之中点为五虎三穴,次就五虎三穴距上下纹各1/3处取一穴计五穴。(整体而言,即于两纹间划分6等份,每隔六分之一各取一穴)
以上为手指部位寻穴规律,是寻找一一部位穴道之主要原则,若能熟记上项原则,那么寻找手指部位的穴道,非但不会困难,而且是极为容易的。
【大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向大指外开三分。【附图】
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浅肌腱。(血管)在食指桡侧指掌关节前方,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神经)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桡骨神经之皮下、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此为董氏奇穴原述之解剖与现代解剖略有出入,主要系指其作用而言。仍保留于一般解剖之后,用括号区别,作为参考)
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具特效)、眼角痛、睾丸坠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中央偏向大指三分是穴。
手术: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脏病变,针二至三分治小肠病、疝气及膝痛。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原注不宜双手取穴)
说明:见小间穴说明。
【小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高二分。【附图】
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浅肌腱。(血管)在食指桡侧指掌关节前方,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神经)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桡骨神经之皮下支、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肠炎。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上二分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肺病变,二分至二点五分治小肠气、疝气、膝痛。(原注不宜双手取穴)
说明:大间、小间两穴皆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B线上,取穴采三分点法,即以两指节距离之1/3处各取一穴,在上者(靠指尖者)为小间,在下者(靠掌者)为大间。
【浮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中央外开二分。【附图】
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浅肌腱。(血管)在食指桡侧指掌关节前方,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神经)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桡骨神经之皮下支、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三分三处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二分至二点五分。(原注: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说明:见外间穴说明。
【外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正中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附图】
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浅肌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5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