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doc
http://www.100md.com
黄强民肌筋膜触发点的湿针疗法,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手册
参见附件(162kb)。
针灸治疗
针和灸是我国很早就有的两种治疗方法,用金属制成的针,在人体特定的部位(穴位)剌入,或将艾叶制成艾绒点燃熏烤穴位皮肤表面,以达到止痛治病的目的。
第l节 针刺治疗
一、体针选穴
(一)选穴方式
1.循经取穴就是病痛在哪一条经脉上,就取哪一条经脉上的穴位。
2.循神经干取穴,取穴时按病情所在位置,沿神经干走向取穴来进行镇痛治疗。
3.痛点取穴,就是病痛部位在哪个部位就在哪个部位取穴,或在病痛部位的上下左右附近取穴。
(二)取穴方法
1.根据人体自然标志取穴法在临床上最常用如两眉之间取印堂,两乳头中间取膻中穴,对准肚脐背后取命门穴,以脊椎作标志第一胸椎上取大椎穴,第二胸椎上取陶道穴等。
2.中指同身寸取穴法 用病人中指尖和大拇指尖连成环形。从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侧面两端横纹间的距离折作I寸,名为同身寸。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四肢部位取穴和背部作横量尺寸的标准。
3.骨度分寸折量法也叫骨度法,是将身体各个部位相隔的距离、规定出一定的分寸。不论男女老幼或高矮胖瘦,一律按照这个标准来折算。
目前常用的骨度分寸法:
(1)头部的横量尺寸(叫横寸),以耳后两乳突的距离作为9寸。
(2)头部直量尺寸(叫直寸),从前发际(头发边)到后发际加3寸,以15寸计算、前发际不明显时,可以从眉心上行量至后发际加3寸,以1 5寸计算,如前后发际都不明显时,可从大椎穴到眉心共作18寸计算。
(3)胸腹部直量尺寸,以相隔一肋作为1.6 寸。
(4)上腹部的直量尺寸.从胸骨体下端到肚脐中心作为8寸。
(5)下腹部的直量尺寸,从肚脐中心到耻骨上缘作为5寸。
(6)背部的直量尺寸,从大椎到尾椎(21个脊椎)作为30寸。但实际取穴时多根据椎体取穴。
(7)背部的横量尺寸和四肢部位的横量及直量尺寸。都可以用中指同身寸法。
(三)怎样配穴
根据病人的体质强弱和疾病的轻重缓急,选用有效穴位,往往同时取几个穴位配合应用。
1.循经配穴 一般多取肘膝关节以下穴位,如胃病属阳明经,取本经的足三里穴。
2.邻近取穴 就是在病痛的部位或在病痛的上下左右附近取穴。如头痛取百会或风池、上星、太阳。
3.相配取穴 就是取一个穴位,恐怕力量不足.再配上l~2穴方法有以卜几种:
(1)]远近相配,如胃病取远道足三里,配邻近的中脘。
(2)左右相配,如胃病取双内关,双足三里。
(3)上下相配,如胃病取内关,足三里。神门配三阴交治疗失眠。合谷配内庭治疗牙痛等。
(4)表里相配,也叫阴阳相配,如取胃经的足三里与脾经的三阴交,治疗消化不良等。
(5)前后相配,如迎香配风池治疗鼻子不通气。
(6)链锁相配,就是在相同的一侧上肢或下肢同时取2~3个穴位上下相连,互相配合。如上肢痛,取肩贞,曲池,合谷。半身不遂取环跳,阳陵泉,悬钟等。
二、进针与剌法
(一)针刺方法
由于穴位所在部位和病情需要不同,所以针刺角度也就不一样。
一般分为三种剌法。
l.直刺 就是手持针体垂直刺入。这种方法应用比较广泛,凡在肌肉比较丰厚地方的穴位,都可采用直刺。
2.斜刺 就是手持针体倾斜剌入。这种刺法,适用于肌肉薄或靠近内脏的地方如头部、脸上、胸部等处的穴位。
3.横刺 横刺也叫沿皮刺,就是手持针体沿着皮下横剌。这种方法,多用于头面部及某些有主要脏器所在部位。
(二)进针
也叫下针,最常用的方法有:
1.捻入法 用右手拿住针柄,针尖对准穴位,轻轻地触着皮肤稍用一点压力,使针尖扎进表皮,然后再将针慢慢往下捻。这种捻入法,必须依靠左手配合进行。
具体操作有:
(1)单指押手法,用左手的拇指尖压在被针剌的穴位上,右手拿针,针尖靠着左手拇指指甲刺入穴位内,往下捻进。这种方法适用于短针进针,如合谷,列缺等。
(2)双指押手法,先用左手拇、食二指捏住针尖稍上一点地方,对准穴位,右手拿针柄,然后左手拇、食指往下一按,右手乘针尖刺入穴位的同时,将针往下捻进。这种方法适用于长针进针,如刺环跳,足三里穴等。
(3)挟持押手法,在肌肉较薄的地方,如面部印堂,人中等穴,进针时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将穴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拿针刺入。
(4)管针打入法,先将比小管长一些的毫针套在管内,套入后针尖与管口取平,按压在所取的穴位上,用左手扶住,右手食指弹击露出在管上口的针柄,使针尖迅速刺入,然后将管拿掉,再行捻进。这种进针方法,多用于小儿或怕痛的病人。
(三)针剌的感觉
当针扎入穴位达到一定深度时,病人往往产生酸、胀、麻或沉重等感觉,同时医生指下也有一种沉紧感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得气"。但有的人,有的穴位不一定"得气",那就针不动,也有效果。
(四)针刺的补泻法
补法或泻法,是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决定的,一般对于体质较强的病人用泻法,体质虚弱的病人用补法,对实,热,急性疾病用泻法。虚,寒.慢性疾病用补法。对一般性疾病或寒热夹杂,虚实互见的疾病,可用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的补泻手法有:
1.提插补法 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上下提插,先浅后深来回重插轻提,就是补法。相反,先深后浅,来回重提轻插就是泻法。
2.捻转补泻法 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捻转,拇指偏重向前捻的多就是补法。拇指偏重向后多捻就是泻法。
3.平补平泻法 针尖刺入穴位"得气"后,用拇、食二指均匀的捻转,或上下同等力量提插。这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法。另外,在行补泻方法后,常常暂不起针,让针留在穴位内一定时间再起针,叫做留针,也叫行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补泻作用。
(五)出针法
出针也叫起针,左手用消毒干棉球压在针旁皮肤上,右手缓缓捻动针柄将针退出,不可猛拔。等到针一起出,随即用干棉球在针过的穴位上轻轻揉按几下,以防止针孔出血。
三、疼痛治疗常用穴位
穴位 解剖位置进针针方法主治人 中人中沟中上1/3交界处向上斜刺3~5分休克、虚脱上 星前发际中上1寸向后斜刺5~8色头痛、眼痛、鼻炎后 顶后发际上5寸半斜刺5~8分头痛脑 户后际上2.5寸斜刺5~8分头痛大 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稍向上斜刺0.5~1.5寸头痛哑 门第1~2颈椎棘突之间直刺1~1.5寸头痛、癫痫、聋哑承 浆下唇下部\正中凹陷处斜刺3~5分面痛、牙痛、三叉神经痛颧 ?眼外皆直下\颧骨下缘斜刺0.5~1寸面瘫、牙痛后 溪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外侧横纹尽头处直刺0.5~1.5寸肩、腰、背痛、落枕医 风耳垂后,下凳角与乳突之间、凹陷处直刺1~2寸面瘫、耳聋、耳鸣支 沟外关穴上1寸直刺1~1.5寸肩臂痛、便秘三阳络支沟穴上1寸直刺1~2寸臂痛、耳聋、失语合 谷手背部第1~2掌骨之间直刺0.5~1寸头痛、牙痛、喉痛曲 池曲肘 ......
针灸治疗
针和灸是我国很早就有的两种治疗方法,用金属制成的针,在人体特定的部位(穴位)剌入,或将艾叶制成艾绒点燃熏烤穴位皮肤表面,以达到止痛治病的目的。
第l节 针刺治疗
一、体针选穴
(一)选穴方式
1.循经取穴就是病痛在哪一条经脉上,就取哪一条经脉上的穴位。
2.循神经干取穴,取穴时按病情所在位置,沿神经干走向取穴来进行镇痛治疗。
3.痛点取穴,就是病痛部位在哪个部位就在哪个部位取穴,或在病痛部位的上下左右附近取穴。
(二)取穴方法
1.根据人体自然标志取穴法在临床上最常用如两眉之间取印堂,两乳头中间取膻中穴,对准肚脐背后取命门穴,以脊椎作标志第一胸椎上取大椎穴,第二胸椎上取陶道穴等。
2.中指同身寸取穴法 用病人中指尖和大拇指尖连成环形。从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侧面两端横纹间的距离折作I寸,名为同身寸。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四肢部位取穴和背部作横量尺寸的标准。
3.骨度分寸折量法也叫骨度法,是将身体各个部位相隔的距离、规定出一定的分寸。不论男女老幼或高矮胖瘦,一律按照这个标准来折算。
目前常用的骨度分寸法:
(1)头部的横量尺寸(叫横寸),以耳后两乳突的距离作为9寸。
(2)头部直量尺寸(叫直寸),从前发际(头发边)到后发际加3寸,以15寸计算、前发际不明显时,可以从眉心上行量至后发际加3寸,以1 5寸计算,如前后发际都不明显时,可从大椎穴到眉心共作18寸计算。
(3)胸腹部直量尺寸,以相隔一肋作为1.6 寸。
(4)上腹部的直量尺寸.从胸骨体下端到肚脐中心作为8寸。
(5)下腹部的直量尺寸,从肚脐中心到耻骨上缘作为5寸。
(6)背部的直量尺寸,从大椎到尾椎(21个脊椎)作为30寸。但实际取穴时多根据椎体取穴。
(7)背部的横量尺寸和四肢部位的横量及直量尺寸。都可以用中指同身寸法。
(三)怎样配穴
根据病人的体质强弱和疾病的轻重缓急,选用有效穴位,往往同时取几个穴位配合应用。
1.循经配穴 一般多取肘膝关节以下穴位,如胃病属阳明经,取本经的足三里穴。
2.邻近取穴 就是在病痛的部位或在病痛的上下左右附近取穴。如头痛取百会或风池、上星、太阳。
3.相配取穴 就是取一个穴位,恐怕力量不足.再配上l~2穴方法有以卜几种:
(1)]远近相配,如胃病取远道足三里,配邻近的中脘。
(2)左右相配,如胃病取双内关,双足三里。
(3)上下相配,如胃病取内关,足三里。神门配三阴交治疗失眠。合谷配内庭治疗牙痛等。
(4)表里相配,也叫阴阳相配,如取胃经的足三里与脾经的三阴交,治疗消化不良等。
(5)前后相配,如迎香配风池治疗鼻子不通气。
(6)链锁相配,就是在相同的一侧上肢或下肢同时取2~3个穴位上下相连,互相配合。如上肢痛,取肩贞,曲池,合谷。半身不遂取环跳,阳陵泉,悬钟等。
二、进针与剌法
(一)针刺方法
由于穴位所在部位和病情需要不同,所以针刺角度也就不一样。
一般分为三种剌法。
l.直刺 就是手持针体垂直刺入。这种方法应用比较广泛,凡在肌肉比较丰厚地方的穴位,都可采用直刺。
2.斜刺 就是手持针体倾斜剌入。这种刺法,适用于肌肉薄或靠近内脏的地方如头部、脸上、胸部等处的穴位。
3.横刺 横刺也叫沿皮刺,就是手持针体沿着皮下横剌。这种方法,多用于头面部及某些有主要脏器所在部位。
(二)进针
也叫下针,最常用的方法有:
1.捻入法 用右手拿住针柄,针尖对准穴位,轻轻地触着皮肤稍用一点压力,使针尖扎进表皮,然后再将针慢慢往下捻。这种捻入法,必须依靠左手配合进行。
具体操作有:
(1)单指押手法,用左手的拇指尖压在被针剌的穴位上,右手拿针,针尖靠着左手拇指指甲刺入穴位内,往下捻进。这种方法适用于短针进针,如合谷,列缺等。
(2)双指押手法,先用左手拇、食二指捏住针尖稍上一点地方,对准穴位,右手拿针柄,然后左手拇、食指往下一按,右手乘针尖刺入穴位的同时,将针往下捻进。这种方法适用于长针进针,如刺环跳,足三里穴等。
(3)挟持押手法,在肌肉较薄的地方,如面部印堂,人中等穴,进针时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将穴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拿针刺入。
(4)管针打入法,先将比小管长一些的毫针套在管内,套入后针尖与管口取平,按压在所取的穴位上,用左手扶住,右手食指弹击露出在管上口的针柄,使针尖迅速刺入,然后将管拿掉,再行捻进。这种进针方法,多用于小儿或怕痛的病人。
(三)针剌的感觉
当针扎入穴位达到一定深度时,病人往往产生酸、胀、麻或沉重等感觉,同时医生指下也有一种沉紧感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得气"。但有的人,有的穴位不一定"得气",那就针不动,也有效果。
(四)针刺的补泻法
补法或泻法,是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决定的,一般对于体质较强的病人用泻法,体质虚弱的病人用补法,对实,热,急性疾病用泻法。虚,寒.慢性疾病用补法。对一般性疾病或寒热夹杂,虚实互见的疾病,可用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的补泻手法有:
1.提插补法 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上下提插,先浅后深来回重插轻提,就是补法。相反,先深后浅,来回重提轻插就是泻法。
2.捻转补泻法 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捻转,拇指偏重向前捻的多就是补法。拇指偏重向后多捻就是泻法。
3.平补平泻法 针尖刺入穴位"得气"后,用拇、食二指均匀的捻转,或上下同等力量提插。这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法。另外,在行补泻方法后,常常暂不起针,让针留在穴位内一定时间再起针,叫做留针,也叫行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补泻作用。
(五)出针法
出针也叫起针,左手用消毒干棉球压在针旁皮肤上,右手缓缓捻动针柄将针退出,不可猛拔。等到针一起出,随即用干棉球在针过的穴位上轻轻揉按几下,以防止针孔出血。
三、疼痛治疗常用穴位
穴位 解剖位置进针针方法主治人 中人中沟中上1/3交界处向上斜刺3~5分休克、虚脱上 星前发际中上1寸向后斜刺5~8色头痛、眼痛、鼻炎后 顶后发际上5寸半斜刺5~8分头痛脑 户后际上2.5寸斜刺5~8分头痛大 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稍向上斜刺0.5~1.5寸头痛哑 门第1~2颈椎棘突之间直刺1~1.5寸头痛、癫痫、聋哑承 浆下唇下部\正中凹陷处斜刺3~5分面痛、牙痛、三叉神经痛颧 ?眼外皆直下\颧骨下缘斜刺0.5~1寸面瘫、牙痛后 溪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外侧横纹尽头处直刺0.5~1.5寸肩、腰、背痛、落枕医 风耳垂后,下凳角与乳突之间、凹陷处直刺1~2寸面瘫、耳聋、耳鸣支 沟外关穴上1寸直刺1~1.5寸肩臂痛、便秘三阳络支沟穴上1寸直刺1~2寸臂痛、耳聋、失语合 谷手背部第1~2掌骨之间直刺0.5~1寸头痛、牙痛、喉痛曲 池曲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6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