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g腹针的常用穴位与取穴.ppt
http://www.100md.com
周嘉荣宗筋疗法,23-薄智云的腹针疗法,腹针课件
参见附件(1742kb)。
腹针的常用穴位与取穴方法
薄智云
北京薄氏腹针医学研究院
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1)
?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
? 穴位的穴性不仅有共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后者是每个穴位存在的价值所在。
? 对穴位的认知,由于各种疗法对经络的理解不同,因此存在一定的差异。
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2)
? 传统针灸对经络的认知建立在经脉是运行气血的循行线(通道)的基础上,因此强调取穴时可以"离穴不离经"。
? 腹针疗法认为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强调取穴准确的重要性。因此,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来形容取穴准确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
? 腹部取穴时,以任脉为纵轴坐标。
? 以神阙穴为腹部体表的中心点。
? 以中庭穴为腹部体表的上标志点。
? 以曲骨穴为腹部体表的下标志点。
? 以双侧的乳中穴为腹部体表的横向取穴标志点。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2)
? 上腹部以神阙到中庭分为8寸。
? 下腹部以神阙到曲骨分为5寸。
? 腹部的横寸,传统针灸以双侧的乳中穴之间的距离分为8寸。
? 由于腹部横寸的采集在临床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腹针疗法以神阙到平行的腹侧的外缘定为6寸。
腹部经穴图
? 传统针灸上腹部、下腹部和腹部横寸的比例寸。
1.1、取穴规范:水平线、比例寸
? 患者平卧后,在腹部的体表标志点作垂线向上延伸,用水平线对两个标志点之间的距离进行度量,排除因腹壁凸凹不平造成的视觉差。
? 根据腹部的比例分别对上腹部、下腹部和侧腹部对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为取穴时做好准备。
度量时的注意事项(1)
? 中庭和曲骨具有明显的骨性标志,因此定位不存在难度。但中庭取穴时,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患者胸部的憋闷或其他的不适感。
? 神阙的度量以中心为准,不能以脐的上缘或脐的下缘为标志点,以保证取穴的统一和规范。
度量时的注意事项(2)
? 对侧腹部的横寸度量时,以神阙通过天枢到侧腹的水平线进行度量。
? 可在腹侧用一直尺贴腹壁外缘与床成90%角向上方伸出,用另一尺与前尺的平面90%相交,测量到神阙穴的长度为6寸,其2寸处为天枢穴的定位点。
1.2、取穴规范:任脉为中心标记
? 传统针灸取穴以正中线确定为任脉,因此取穴时,以正中线为标记。
?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笔者认为任脉在腹白线(两侧三层腹壁阔肌筋膜的纤维在正中线交织而成)的下边,因此,腹针疗法把腹白线作为任脉的体表标志。
? 腹部取穴时必须对腹白线进行准
? 确的辨认(汗孔和色素沉着),以免取穴的失误。
腹白线的特点
? 腹白线偏移时,任脉的穴位在比例寸的平行线(水平线)与腹白线的相交处取穴。
? 腹白线在正中线时,任脉的穴位按照比例在正中线取穴。
? 依据腹白线的走向,确定任脉的走向,由任脉的走向,确定足阳明胃经的走向,并以此对其他的穴位进行度量。
取穴操作规范要点
? 操作规范化,首先是取穴的规范 化,如果没有取穴的规范化,就不 存在处方的标准化。
? 处方的标准化,首先建立在穴位的标准化上。因此,在腹针中任何穴位的定位只有一个。必须进行认真的度量。
? 疗效与取穴的准确相关,疗效不理想首先必须对穴位进行校准。
取穴操作规范
? 操作规范必须进行教学示范。
? 因为,针灸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2、常用穴位的定位与功能
? 腹部的穴位有许多,其中有经穴、经外奇穴和新穴。
? 腹针的常用穴位,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分别的介绍。
? 腹部的经络是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构。因此,穴位的穴性在不同的深度有不同的功能,进行分别的介绍。
12. 中脘 (Zhōngwǎn,RN12) ★ 胃之募穴; 八会穴之腑穴
? [别名]: 上纪《素问 气穴论》;太仓《甲乙》中管
?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见图86)。
? [主治]:各种脾胃病症。黄疸,四肢无力,癫狂,痰疾等。
? [操作]:直刺1~1.5寸。
? [配伍举例]:《千金方》中管、承满,主胁下坚痛;中管、大陵,主目黄振寒。
? 《千金翳》中管、建里二穴,皆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
? 《资生》中脘、三阴交,治食不化;霍乱吐泻,......须先中脘而后水分可也。
? 《聚英》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等穴。
? 《扁鹊心书》霍乱,......胃气大损,六脉沉细,四肢厥冷,乃真阳欲脱,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三百壮,六脉复生。 《大成》霍乱吐泻:中脘、天枢;温疟:中脘、大椎;喘息不能行:中脘、期门、上廉。
? 《玉龙经》黄疸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 《行针指要歌》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少人知。
中 脘
? 定位:中脘位于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
? 功能:
? 浅刺治疗:头、面部的疾病。
? 深刺治疗: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扩张、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高血压、神经衰弱、痢疾、气喘、中风偏瘫等疾病。
10. 下脘 (Xiàwǎn,RN10)
? [别名]: 幽门《圣济》
?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见图86)。
? [主治]:肠鸣等肠胃病症。
? [操作]:直刺1~1.5寸。
? [配伍举例]:《资生》凡饮食不化,入腹还出,先取下管(脘),后取三里泻之。
? 《百症赋》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
? [文献选摘]:《外台》孕妇不可灸。
下 脘
? 定位:位于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
? 功能:
? 浅刺治疗:颈部、咽喉的疾病。
? 深刺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慢性胃炎、便秘、恶心、呕吐、腹胀等疾病。
9. 水分 (Shuǐfēn,RN9) ★
? [别名]:中守《千金》
?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见图86)。
? [主治]:水肿,胃肠病症等。
? [操作]:直刺1~1.5寸,水肿多用灸法。
? [配伍举例]:《圣济》水分、石门,主少腹中拘急痛。
? 《资生》水肿,......灸水分与气海。
? 《大成》绕脐痛:水分、神阙、气海。
? 《集成》浮肿:水分、三阴交、脾俞。
? [文献选摘]:《外台》孕妇不可灸 ......
腹针的常用穴位与取穴方法
薄智云
北京薄氏腹针医学研究院
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1)
?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
? 穴位的穴性不仅有共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后者是每个穴位存在的价值所在。
? 对穴位的认知,由于各种疗法对经络的理解不同,因此存在一定的差异。
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2)
? 传统针灸对经络的认知建立在经脉是运行气血的循行线(通道)的基础上,因此强调取穴时可以"离穴不离经"。
? 腹针疗法认为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强调取穴准确的重要性。因此,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来形容取穴准确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
? 腹部取穴时,以任脉为纵轴坐标。
? 以神阙穴为腹部体表的中心点。
? 以中庭穴为腹部体表的上标志点。
? 以曲骨穴为腹部体表的下标志点。
? 以双侧的乳中穴为腹部体表的横向取穴标志点。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2)
? 上腹部以神阙到中庭分为8寸。
? 下腹部以神阙到曲骨分为5寸。
? 腹部的横寸,传统针灸以双侧的乳中穴之间的距离分为8寸。
? 由于腹部横寸的采集在临床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腹针疗法以神阙到平行的腹侧的外缘定为6寸。
腹部经穴图
? 传统针灸上腹部、下腹部和腹部横寸的比例寸。
1.1、取穴规范:水平线、比例寸
? 患者平卧后,在腹部的体表标志点作垂线向上延伸,用水平线对两个标志点之间的距离进行度量,排除因腹壁凸凹不平造成的视觉差。
? 根据腹部的比例分别对上腹部、下腹部和侧腹部对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为取穴时做好准备。
度量时的注意事项(1)
? 中庭和曲骨具有明显的骨性标志,因此定位不存在难度。但中庭取穴时,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患者胸部的憋闷或其他的不适感。
? 神阙的度量以中心为准,不能以脐的上缘或脐的下缘为标志点,以保证取穴的统一和规范。
度量时的注意事项(2)
? 对侧腹部的横寸度量时,以神阙通过天枢到侧腹的水平线进行度量。
? 可在腹侧用一直尺贴腹壁外缘与床成90%角向上方伸出,用另一尺与前尺的平面90%相交,测量到神阙穴的长度为6寸,其2寸处为天枢穴的定位点。
1.2、取穴规范:任脉为中心标记
? 传统针灸取穴以正中线确定为任脉,因此取穴时,以正中线为标记。
?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笔者认为任脉在腹白线(两侧三层腹壁阔肌筋膜的纤维在正中线交织而成)的下边,因此,腹针疗法把腹白线作为任脉的体表标志。
? 腹部取穴时必须对腹白线进行准
? 确的辨认(汗孔和色素沉着),以免取穴的失误。
腹白线的特点
? 腹白线偏移时,任脉的穴位在比例寸的平行线(水平线)与腹白线的相交处取穴。
? 腹白线在正中线时,任脉的穴位按照比例在正中线取穴。
? 依据腹白线的走向,确定任脉的走向,由任脉的走向,确定足阳明胃经的走向,并以此对其他的穴位进行度量。
取穴操作规范要点
? 操作规范化,首先是取穴的规范 化,如果没有取穴的规范化,就不 存在处方的标准化。
? 处方的标准化,首先建立在穴位的标准化上。因此,在腹针中任何穴位的定位只有一个。必须进行认真的度量。
? 疗效与取穴的准确相关,疗效不理想首先必须对穴位进行校准。
取穴操作规范
? 操作规范必须进行教学示范。
? 因为,针灸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2、常用穴位的定位与功能
? 腹部的穴位有许多,其中有经穴、经外奇穴和新穴。
? 腹针的常用穴位,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分别的介绍。
? 腹部的经络是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构。因此,穴位的穴性在不同的深度有不同的功能,进行分别的介绍。
12. 中脘 (Zhōngwǎn,RN12) ★ 胃之募穴; 八会穴之腑穴
? [别名]: 上纪《素问 气穴论》;太仓《甲乙》中管
?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见图86)。
? [主治]:各种脾胃病症。黄疸,四肢无力,癫狂,痰疾等。
? [操作]:直刺1~1.5寸。
? [配伍举例]:《千金方》中管、承满,主胁下坚痛;中管、大陵,主目黄振寒。
? 《千金翳》中管、建里二穴,皆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
? 《资生》中脘、三阴交,治食不化;霍乱吐泻,......须先中脘而后水分可也。
? 《聚英》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等穴。
? 《扁鹊心书》霍乱,......胃气大损,六脉沉细,四肢厥冷,乃真阳欲脱,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三百壮,六脉复生。 《大成》霍乱吐泻:中脘、天枢;温疟:中脘、大椎;喘息不能行:中脘、期门、上廉。
? 《玉龙经》黄疸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 《行针指要歌》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少人知。
中 脘
? 定位:中脘位于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
? 功能:
? 浅刺治疗:头、面部的疾病。
? 深刺治疗: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扩张、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高血压、神经衰弱、痢疾、气喘、中风偏瘫等疾病。
10. 下脘 (Xiàwǎn,RN10)
? [别名]: 幽门《圣济》
?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见图86)。
? [主治]:肠鸣等肠胃病症。
? [操作]:直刺1~1.5寸。
? [配伍举例]:《资生》凡饮食不化,入腹还出,先取下管(脘),后取三里泻之。
? 《百症赋》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
? [文献选摘]:《外台》孕妇不可灸。
下 脘
? 定位:位于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
? 功能:
? 浅刺治疗:颈部、咽喉的疾病。
? 深刺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慢性胃炎、便秘、恶心、呕吐、腹胀等疾病。
9. 水分 (Shuǐfēn,RN9) ★
? [别名]:中守《千金》
?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见图86)。
? [主治]:水肿,胃肠病症等。
? [操作]:直刺1~1.5寸,水肿多用灸法。
? [配伍举例]:《圣济》水分、石门,主少腹中拘急痛。
? 《资生》水肿,......灸水分与气海。
? 《大成》绕脐痛:水分、神阙、气海。
? 《集成》浮肿:水分、三阴交、脾俞。
? [文献选摘]:《外台》孕妇不可灸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174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