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法.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60kb)。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法是在腕部或踝部特定部位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在经络学说中皮部理论的启示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正式推广应用于临床。由于它取穴单一,操作简便,对机体损伤微小,具有安全而无针感的特点,加之对某些疾病确有效果,故颇为医生和病人的欢迎。
【穴区 】
腕踝针穴区共十二个,其中腕部六个,踝部六个。
(1)腕部穴区:均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从掌面尺侧至挠侧,再从背面挠侧至尺侧,依次为上1 、上2 、上3 、上4 、上5 、上6 。
①上1 :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二横指,按压有凹陷处。
主治:前额痛、眼病、鼻病、面神经瘫痪、前牙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失眠、癫痫。
②上2 :相当于内关穴。
主治:颌下肿痛、后牙肿痛、胸闷痛。
③上3 :桡动脉外侧,腕横纹上二横指,桡骨边缘处。
主治:高血压、胸痛。
④上4 :手掌向内,在拇指侧挠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两横指处。
主治:头顶痛、耳病、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
⑤上5 :相当于外关穴。
主治:后颞部痛,上肢疼痛麻木瘫痪。
⑤上6 :小指侧尺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二横指处。
主治:后头痛及脊柱(颈胸段)痛。
(2)踝部穴区: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①下1 :跟腱内侧缘,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处。
主治:上腹部痛、痛经、遗尿、足跟痛。
②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处,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侧胁痛、腹部痛、过敏性结肠炎。
③下3:腔骨前缘向前约1厘米,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膝关节内缘痛。
④下4 :胫骨前缘与派腓前缘的中点,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下肢麻木、疼痛、瘫痪。
⑤下5 :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髓关节痛、踝关节扭伤。
③下6:靠跟腱外缘处,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急慢性腰痛、坐骨神经痛。
上述穴区,以上3 和下3 较为少用。
【操作方法】
(1) 选穴配方:横隔线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横隔线以下的病症选踝部穴点。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可同时取上、下穴区,如偏瘫可取上5 和下4 组方。难以确定部位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可取左右两侧穴区。可按每穴的主治具体选配。
(2)针法:一般用30号1.5寸毫针。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以卧位为佳。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示)指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示)、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成30度角,快速进人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病人如有酸、麻、沉、胀、痛等感觉,说明进针过深,宜将针退出,使针尖在皮下,重新平刺人更表浅处。总之,不可出现得气感。进针长度为1.4寸,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朝下;如在头面腰膝,针尖朝上。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人后,应立即消失。进针完毕,放开持针手指,针应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不做提插捻转,隔日1次,急性病亦可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
目前已用于50余种病症,它对疼痛性疾病如血管性头痛、腰扭伤、牙痛、痛经等止痛效果明显,对心律失常、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哮喘、遗尿、癔症、中风偏瘫等也有一定效果。
【注意事项】
应注意的是,如穴区有较粗血管或进针疼痛明显者,可适当移动进针点位置,移点时,应沿纵线方向移,而不能向两旁移。
颈椎病的腕踝针疗法
[取穴]上6:手太阳小肠经与腕横纹上2寸处一圈之交点。
[针法]选定刺激点后,皮肤常规消毒。以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右手拇、食、中指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于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刺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患者有酸、胀、麻、沉感觉,说明针体进针过深,已深入筋膜下层,应将针调至皮下浅表层。针刺深度为1.5寸。留针20-30分钟,不需捻转提插。一般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急症可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腕踝针进针,应以不痛为佳,如进针时有痛感,需调整针的方向或将针退至皮下表浅部位再重新进针。
(2)留针时不应有酸、胀和重、麻感,以无感应为佳,如有较强感应,说明针刺过深。
(3)若出现头昏、心悸等症需将针退出,以防晕针。
腕踝针治疗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在基层官兵中是十分常见的疾病。笔者采用腕踝针治疗腰肌劳损102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均是来自基层的官兵,年龄17~35岁,病程3天~8年不等,多数有外伤史。主要表现为腰背部隐痛,时轻时重,经常反复发作,休息后减轻,弯腰工作困难,常喜欢用手捶背以减轻疼痛,部分与天气变化有明显关系。体检发现患者一侧或双侧骶棘肌僵硬,压痛点在单侧和双侧腰椎横突,髂嵴及骶骨后方腰背肌的起止点。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
1.2 治疗方法 一侧腰痛取同侧腕踝针下6区(外踝上3横指,跟腱的外前缘),双侧病变取双侧。选定进针点后,常规皮肤消毒,取1.5寸毫针与皮肤呈15°~30°斜向上刺进皮下脂肪层,进针约1.5寸(针下要求有酸、麻、胀、重等感应),以无不适感为标准,如进针觉痛,应退针至皮下,重新调整方向与角度再行刺入,并检查针尖是否沿纵行直线方向进入。病程短者留针30min,病程长者留针1~2h,留针期间,嘱患者尽量活动腰部,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1.3 结果 经1~2个疗程治疗,治愈86例(占84.3%)症状完全消失,平时无明显不适感。好转16例(占15.7%),症状基本消失,天气变化或剧烈活动后稍有不适。
2 讨论
腰肌劳损是基层官兵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多因不当训练、运动、搬运物体以及腰部长期姿势不良,使腰背肌处于牵伸状态,或双侧腰肌力量不等而引起。主要表现为疼痛,重者活动障碍,给广大官兵带来很大痛苦,也给平时的训练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临床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外贴伤湿止痛膏、口服活血止痛药,远期效果往往不理想;也有采用推拿、针灸、理疗等各种手段,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腕踝针治疗腰肌劳损虽然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对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早期病人经1~3次治疗多可治愈,中长期病人多需1~2个疗程,方可治愈。腕踝针治疗见效快、操作简便、安全经济,不受环境限制,无不良反应,且基本是无痛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7例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11期第21卷 针灸骨伤
作者:刘幸娟
单位:长航集团总公司医院(汉口,430014)
笔者采用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法是在腕部或踝部特定部位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在经络学说中皮部理论的启示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正式推广应用于临床。由于它取穴单一,操作简便,对机体损伤微小,具有安全而无针感的特点,加之对某些疾病确有效果,故颇为医生和病人的欢迎。
【穴区 】
腕踝针穴区共十二个,其中腕部六个,踝部六个。
(1)腕部穴区:均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从掌面尺侧至挠侧,再从背面挠侧至尺侧,依次为上1 、上2 、上3 、上4 、上5 、上6 。
①上1 :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二横指,按压有凹陷处。
主治:前额痛、眼病、鼻病、面神经瘫痪、前牙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失眠、癫痫。
②上2 :相当于内关穴。
主治:颌下肿痛、后牙肿痛、胸闷痛。
③上3 :桡动脉外侧,腕横纹上二横指,桡骨边缘处。
主治:高血压、胸痛。
④上4 :手掌向内,在拇指侧挠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两横指处。
主治:头顶痛、耳病、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
⑤上5 :相当于外关穴。
主治:后颞部痛,上肢疼痛麻木瘫痪。
⑤上6 :小指侧尺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二横指处。
主治:后头痛及脊柱(颈胸段)痛。
(2)踝部穴区: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①下1 :跟腱内侧缘,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处。
主治:上腹部痛、痛经、遗尿、足跟痛。
②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处,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侧胁痛、腹部痛、过敏性结肠炎。
③下3:腔骨前缘向前约1厘米,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膝关节内缘痛。
④下4 :胫骨前缘与派腓前缘的中点,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下肢麻木、疼痛、瘫痪。
⑤下5 :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髓关节痛、踝关节扭伤。
③下6:靠跟腱外缘处,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急慢性腰痛、坐骨神经痛。
上述穴区,以上3 和下3 较为少用。
【操作方法】
(1) 选穴配方:横隔线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横隔线以下的病症选踝部穴点。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可同时取上、下穴区,如偏瘫可取上5 和下4 组方。难以确定部位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可取左右两侧穴区。可按每穴的主治具体选配。
(2)针法:一般用30号1.5寸毫针。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以卧位为佳。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示)指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示)、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成30度角,快速进人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病人如有酸、麻、沉、胀、痛等感觉,说明进针过深,宜将针退出,使针尖在皮下,重新平刺人更表浅处。总之,不可出现得气感。进针长度为1.4寸,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朝下;如在头面腰膝,针尖朝上。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人后,应立即消失。进针完毕,放开持针手指,针应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不做提插捻转,隔日1次,急性病亦可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
目前已用于50余种病症,它对疼痛性疾病如血管性头痛、腰扭伤、牙痛、痛经等止痛效果明显,对心律失常、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哮喘、遗尿、癔症、中风偏瘫等也有一定效果。
【注意事项】
应注意的是,如穴区有较粗血管或进针疼痛明显者,可适当移动进针点位置,移点时,应沿纵线方向移,而不能向两旁移。
颈椎病的腕踝针疗法
[取穴]上6:手太阳小肠经与腕横纹上2寸处一圈之交点。
[针法]选定刺激点后,皮肤常规消毒。以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右手拇、食、中指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于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刺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患者有酸、胀、麻、沉感觉,说明针体进针过深,已深入筋膜下层,应将针调至皮下浅表层。针刺深度为1.5寸。留针20-30分钟,不需捻转提插。一般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急症可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腕踝针进针,应以不痛为佳,如进针时有痛感,需调整针的方向或将针退至皮下表浅部位再重新进针。
(2)留针时不应有酸、胀和重、麻感,以无感应为佳,如有较强感应,说明针刺过深。
(3)若出现头昏、心悸等症需将针退出,以防晕针。
腕踝针治疗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在基层官兵中是十分常见的疾病。笔者采用腕踝针治疗腰肌劳损102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均是来自基层的官兵,年龄17~35岁,病程3天~8年不等,多数有外伤史。主要表现为腰背部隐痛,时轻时重,经常反复发作,休息后减轻,弯腰工作困难,常喜欢用手捶背以减轻疼痛,部分与天气变化有明显关系。体检发现患者一侧或双侧骶棘肌僵硬,压痛点在单侧和双侧腰椎横突,髂嵴及骶骨后方腰背肌的起止点。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
1.2 治疗方法 一侧腰痛取同侧腕踝针下6区(外踝上3横指,跟腱的外前缘),双侧病变取双侧。选定进针点后,常规皮肤消毒,取1.5寸毫针与皮肤呈15°~30°斜向上刺进皮下脂肪层,进针约1.5寸(针下要求有酸、麻、胀、重等感应),以无不适感为标准,如进针觉痛,应退针至皮下,重新调整方向与角度再行刺入,并检查针尖是否沿纵行直线方向进入。病程短者留针30min,病程长者留针1~2h,留针期间,嘱患者尽量活动腰部,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1.3 结果 经1~2个疗程治疗,治愈86例(占84.3%)症状完全消失,平时无明显不适感。好转16例(占15.7%),症状基本消失,天气变化或剧烈活动后稍有不适。
2 讨论
腰肌劳损是基层官兵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多因不当训练、运动、搬运物体以及腰部长期姿势不良,使腰背肌处于牵伸状态,或双侧腰肌力量不等而引起。主要表现为疼痛,重者活动障碍,给广大官兵带来很大痛苦,也给平时的训练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临床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外贴伤湿止痛膏、口服活血止痛药,远期效果往往不理想;也有采用推拿、针灸、理疗等各种手段,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腕踝针治疗腰肌劳损虽然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对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早期病人经1~3次治疗多可治愈,中长期病人多需1~2个疗程,方可治愈。腕踝针治疗见效快、操作简便、安全经济,不受环境限制,无不良反应,且基本是无痛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7例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11期第21卷 针灸骨伤
作者:刘幸娟
单位:长航集团总公司医院(汉口,430014)
笔者采用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6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