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符中华浮针疗法 > 正文
编号:12308755
郭医师的皮下针疗法.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0kb)。

    郭医师的皮下针疗法

    听说有一种不痛的针灸方法,叫皮下针疗法。只要在手上扎上两根小小的银针,就可以使失眠的患者睡得香。一般想象,银针扎在人的身上,哪有不痛的道理?许多顽固性失眠的患者,用各种方法或长期口服安眠

    药都睡不着,难道两根银针真的有那么灵吗?带着心中的重重疑问,我到城厢区医院康复科,要亲眼来看看是真还是假。

    当我走进康复科时,正巧看到主任医师郭佳土在为三位失眠的病人作针灸。只见他细心地将病人的两前臂用酒精消毒后,熟练地把3寸长的银针快速地扎进了病人的前臂皮下,左右手各扎一针,并在针上按了按,摸了摸后问道:"痛不痛?"那位从香港赶来治疗的余老太说:"不痛。"我问那老太太:"你是患什么病来针灸的?"余老太说:"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到处寻医问药,都快20年了,还是没办法。前几天我听一位乡亲说莆田市城厢区医院有一种无痛针灸,扎上几针就会睡觉,我半信半疑,前天赶过来,没想到经郭主任针灸后,昨晚真的很快就睡着了。"她旁边的另一位患者是位农村妇女,约50来岁,我了解到,她也是得顽固性失眠,吃安眠药也不管用,经过两个星期的针灸,晚上也都睡得比较好。

    据郭主任介绍,这是他研究的一种皮下针疗法。这种针灸方法,是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的特点,采用定经不定穴的方法,进行皮下针剌,如果操作适当,基本上可以做到不痛,可以用于治疗50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如头痛、胃痛、痛经等,见效快、疗效好,用来治疗失眠疗效尤其好,因此天天都有不少人治疗。 吴智丰

    浮针--一种新的针刺镇痛方法 浮针是一种新型的在病痛周围的皮下进针的针刺治疗方法,因其针刺有别于传统针刺方法,不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象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取名为"浮针"。它是在传统的针刺理论、阿是穴理论和腕踝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第一军医大学符仲华教授于1996年6月发现的,经过近十年的临床应用,治疗病种得到很大扩展,疗效更佳,可以说是针灸疗法的一大新发现,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其机理从传统中医理论来看,主要结合皮部理论、近治理论、以痛为输理论及《内经》刺法几方面。在现代机理方面,由于进针后即刻疼痛就会有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应与低级中枢的神经调节、脊髓节段分布及体液因素的作用有关,还可能与局部组织产生镇痛物质和消炎物质有关。

    浮针可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颈肩腰背及四肢的疼痛,如颈椎病、颈肩综合症、肩关节周围炎、四肢关节扭挫伤、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腰椎退行性病变、肌筋膜炎、肌腱炎、网球肘、高尔夫球肘、骶骼关节炎、跟腱炎、各种关节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等。另外,对癌症引起的疼痛、腰背四肢手术后疼痛、四肢麻木、瘙痒等症也有很好的疗效;近期还发现浮针对一些内脏疼痛也有较好疗效,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肾绞痛、慢性阑尾炎、妇科病等。

    浮针镇痛既保留了传统针灸镇痛的优点,又克服了传统针灸镇痛治疗时间长、针刺穴位多、需要全身裸露治疗、多次往返医院等诸多麻烦和不便。浮针镇痛方法每次选穴较少,治疗时间只需几分钟即可获得满意效果,2~3天治疗一次,3~5次即可取得满意效果。

    皮下针疗法即刻镇痛效应临床观察

    我们于2003年5月开始,开展了《皮下针疗法即刻性效应临床观察》项目的研究工作。到2004年12月,200例患者临床观察部分已经完成,现将该项目的有关技术方面的工作作以下总结和汇报。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200例疼痛患者,均来自门诊。其中男88例,女112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6岁。30岁以下16例,31-50岁84例,51-70岁80例,71岁以上20例;病程:最长2年,最短3天。1月以内131例,1~6月46例,6~12月12例,12月以上11例;疾病分类:神经痛21例,软组织损伤67例,骨折13例,关节痛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颈椎病15例,癌性疼痛3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正在进行的躯体或四肢疼痛患者。

    1.2.2排除标准:①针刺时患处没有疼痛感觉,难以观察镇痛效果者;②第一种针法治疗后,用另一种针法治疗时已无疼痛而不能进行对比观察者;③不能较准确地描述疼痛程度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1)选穴:阿是穴。配穴:根据疼痛部位循经选取1-3个穴位;(2)方法:在阿是穴旁选2-4个进针点,沿真皮下向痛点方向进针1.5寸左右。循经穴位针刺方法相同,不施手法,针柄用胶布固定,可以进行肢体活动。留针30分钟。

    2.2. 对照组:(1)选穴同观察组;(2)方法:阿是穴及循经取穴均用常规针刺方法,得气后每10分钟运针1次,留针30分钟。

    两组每天治疗1次,第1天用皮下针法,第2天用常规针法,分段观察疗效。如第2次治疗时已无疼痛,则按排除标准排除。

    3. 疗效观察

    3.1 对照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实验"方法,以排除个体差异对组间对比的影响,并使用单盲观察方法。

    3.2 疼痛强度评定方法:根据视觉类比量表(VAS)(WHO国际疼痛学术会标准)原理进行量化设计,确定疗效标准。该方法是临床上使用最多,被广泛用于评定药物和非药物疼痛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敏感,结果可靠。

    以针刺前病人自我感觉疼痛程度为基数(100%),在进针后(即刻)、2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几个时间段,分别询问患者疼痛减轻程度(按百分比或几成描述),在疗效观察表上用坐标图显示疼痛程度与时间的关系,再根据疗效标准确定其临床控制、显效、有效和无效,并对疗效持续时间进行追踪随访。

    3.3 疗效标准:

    3.3.1 临床控制:疼痛在针刺后2分钟内消失;

    3.3.2 显效: 疼痛在2-15分钟内消失,或在2分钟内减轻50%以上;

    3.3.3 有效:疼痛在15分钟内减轻20%以上;

    3.3.4 无效:疼痛在15分钟内减轻20%以下。

    3.4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3.5 .治疗结果

    3.5.1 两组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处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