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手法及其作用机理.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0kb)。
调理手法及其作用机理
在医学实践中,手法是指医生凭借手的指、掌、腕、臂的劲力,灵敏感觉和千变万化的动作技巧,对疾病作出诊断和治疗的各种方法。因此,手法包括诊断手法和治疗手法两大类。现在已有人将其称为手法医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与疾病斗争经验的总结,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医的推拿按摩和骨伤科中,手法有着重要地位。本讲义仅就脊柱手法调衡治疗作一介绍。
脊柱手法调衡是治疗脊椎病和脊柱相关疾病最重要的调治手段之一,也称之为整脊疗法。它是一种物理疗法,也可以说是一种生物信息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术者通过手力的技巧和手指的变化,刺激或调整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使该部位的物质结构状态以及体内的信息通道和能量传递发生变化,以实现调节平衡,完成治疗的作用。
根据治疗作用可分为调理手法和复位手法两大类。
第一节 调理手法及其作用机理
调理手法是指运用按揉、捏拿、点穴、指压、分筋、理筋等方法,传统医学称之为理筋手法。此方法对脊柱周围组织或肢体软组织进行刺激,使其发挥由外向内的力学和信息学效应,推动壅滞之气血运行,调和营卫,缓急解痉,舒筋通络等,即对机体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整体的调节,使其达到正常的动态平衡。脊柱调理手法的作用机理为:
1.调整软组织结构状态
手法治疗可以缓解或消除肌紧张或肌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消散气滞或血瘀,增强新陈代射,以达到消炎镇痛、恢复局部软组织生物力学平衡的目的。
2.改善有关系统的功能
某一系统功能或能量代谢失调,可导致该系统出现系列病变或症状。通过对失调的系统功能进行调节,使其恢复正常,就能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如肌肉痉挛性症状,通过手法的调理作用,使肌肉放松、使变形得到恢复,痉挛就可解除,血液也因此通畅,相关系统的功能也随之改善,相关的症状也得到缓解和治愈。
3.调整机体信息及其网络系统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腑之间及各部位肢体之间,总是通过一定的信息通道来联系沟通,以传达各种生理和病理信号(在脊柱信息网络原理一章已有较详细的阐述)。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这种改变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系统甚至全身的内环境稳定和机能平衡。不同强度、频率的手法刺激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后,将产生特定的生物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信息通道传输到有关脏器后,将对失常的生物信息节律加以调控,从而对病变脏器起到治疗作用。例如用点按背部夹脊穴来治疗相关内脏的疾病,就是利用了这种信息的调节作用。
传统医学将其作用机制归纳为以下几点:
1.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肢体损伤后,由于不同程度血管破裂或组织液渗出,而致气血瘀滞。手法能舒理肌肉、活血散瘀,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瘀血吸收,利于组织修复(如关节扭伤)。
2.舒筋活络、解除痉挛
当急性或缓慢损伤后,人体肌肉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轻则痉挛,重则功能丧失。通过手法起到放松肌肉筋络效应,解除损伤所引起的反射性痉挛(如弹筋手法拉长痉挛的肌肉筋腱,以解除痉挛,达到止痛目的)。
3.顺理筋络、整复错位
由于跌仆闪失外伤造成筋出槽、骨错缝,也就是临床上肌腱韧带滑脱、关节半脱位、腰椎间盘突出等,通过手法,整复错位,具有顺理、整复、归位的作用。
4.松解粘连、通利关节
能松解软组织损伤粘连、通利关节。因损伤后血肿机化、组织粘连、关节活动障碍,按摩推拿使僵硬的肌筋膜恢复正常的张力,关节功能障碍者经手法使关节滑利,配合锻炼恢复正常功能。
5、通经活络,驱风散寒
肌体损伤用点穴按摩,循经取穴,能发挥镇痛、移痛、消痛、止痛之功效。
医生在痛处按压减轻疼谓镇痛。
在邻近取穴"得气",伤处疼痛轻谓移痛。
陈旧性损伤所致局部疼痛,用强刺激手法致局部疼痛消失谓消痛。
对风寒所致经络不通、气血不和,产生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理筋手法可以温通经络、驱风散寒、调和气血。
第二节 复位手法及其作用机理
复位手法又可称复正手法,其主要目的是使发生微小移位或半脱位的关节或位置关系紊乱的软组织(筋出槽)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运用的方法有牵推、旋转、推扳、顿挫、冲压、被动屈伸等手法。复位手法的作用机理为:
1.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恢复力平衡关系
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均可造成脊柱骨"错缝、筋出槽",进而引起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症状。有关组织的这种解剖位置失常所致的疾病,大多可通过手法加以纠正,最终使骨关节复位,筋肌"归槽",从而使相应的疾病得到治疗。
2.纠正解剖位置与转变相应系统功能的结合
任何解剖位置的失常,均可造成系统内能的改变,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比如腰椎后关节紊乱,由于关节面对应关系失常,滑膜嵌顿,临床上可出现"痛、僵、凝"等表现。长期肌肉痉挛,意味着大量的能量不能释放。通过手法复位,解除嵌顿,就可使局部"松软、畅通",使蓄积的能量得以释放,结果,相应的症状也就得到了缓解和消除。
3.纠正解剖位置与调整信息的结合
某种原因造成的位置异常可直接影响信息通道的通畅,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当脊柱区发生病变时,就会造成信息通道的阻塞或中断(因脊柱区是机体的主干信息网所在地),致使信息传递紊乱(传递速度或快或慢,信号不全或错误等)或联系中断,从而造成有关组织器官的病变。用手法纠正脊柱区软组织或关节的位置紊乱,使信息通道及通讯联系恢复正常,就可使症状得到解除。比如颈椎位置异常导致颈椎病时,可使神经诱发电位的传导速度减慢,从而引起临床上一系列症状。通过手法矫正颈椎,可恢复正常的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症状也就随之消失了。
在具体治疗时,通常是调理手法和复位手法结合运用。脊柱与内脏有着复杂的联系,脊柱自身靠椎间盘、椎间韧带和周围附着的肌肉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又直接影响和维系着脊柱与周围脏器间的联系。脊柱任何一种稳定结构、能量代谢过程或信息交换途径失去平衡,均会导致相应症状的出现(这将在下篇临床各疾病中会详细论及)。通过各种调理和复位手法的治疗,可全面恢复脊柱各种动态平衡关系,使其达到一个新水平的稳定,并使一些被破坏或阻断了的联系重新恢复起来,从而达到治愈脊椎病及其相关疾病的目的。
第三节 手法应用治疗的原则
一、时间合理
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选择恰当的时机施行手法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比如有些急性的关节错位、肌筋出槽、滑膜嵌顿等。早期进行手法治疗即可起到手到病除的作用。但对一些肌腱、韧带断裂的出血性损伤,就不宜过早地进行手法治疗,先需外用药物或固定一段时间,待局部出血渗出停止,再施行手法治疗,如此有利于组织修复及功能恢复。
二、定位准确
对病变的解剖部位、移位方向要正确判断和准确定位。即其用力需做到定点、定向和定量准确。
三、稳妥轻巧
施行手法治疗时,要轻巧灵活,力度适中。依据局部的解剖位置和特点,利用力学原理,使手法深沉、稳健、有力。切忌盲目施加暴力 ......
调理手法及其作用机理
在医学实践中,手法是指医生凭借手的指、掌、腕、臂的劲力,灵敏感觉和千变万化的动作技巧,对疾病作出诊断和治疗的各种方法。因此,手法包括诊断手法和治疗手法两大类。现在已有人将其称为手法医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与疾病斗争经验的总结,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医的推拿按摩和骨伤科中,手法有着重要地位。本讲义仅就脊柱手法调衡治疗作一介绍。
脊柱手法调衡是治疗脊椎病和脊柱相关疾病最重要的调治手段之一,也称之为整脊疗法。它是一种物理疗法,也可以说是一种生物信息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术者通过手力的技巧和手指的变化,刺激或调整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使该部位的物质结构状态以及体内的信息通道和能量传递发生变化,以实现调节平衡,完成治疗的作用。
根据治疗作用可分为调理手法和复位手法两大类。
第一节 调理手法及其作用机理
调理手法是指运用按揉、捏拿、点穴、指压、分筋、理筋等方法,传统医学称之为理筋手法。此方法对脊柱周围组织或肢体软组织进行刺激,使其发挥由外向内的力学和信息学效应,推动壅滞之气血运行,调和营卫,缓急解痉,舒筋通络等,即对机体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整体的调节,使其达到正常的动态平衡。脊柱调理手法的作用机理为:
1.调整软组织结构状态
手法治疗可以缓解或消除肌紧张或肌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消散气滞或血瘀,增强新陈代射,以达到消炎镇痛、恢复局部软组织生物力学平衡的目的。
2.改善有关系统的功能
某一系统功能或能量代谢失调,可导致该系统出现系列病变或症状。通过对失调的系统功能进行调节,使其恢复正常,就能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如肌肉痉挛性症状,通过手法的调理作用,使肌肉放松、使变形得到恢复,痉挛就可解除,血液也因此通畅,相关系统的功能也随之改善,相关的症状也得到缓解和治愈。
3.调整机体信息及其网络系统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腑之间及各部位肢体之间,总是通过一定的信息通道来联系沟通,以传达各种生理和病理信号(在脊柱信息网络原理一章已有较详细的阐述)。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这种改变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系统甚至全身的内环境稳定和机能平衡。不同强度、频率的手法刺激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后,将产生特定的生物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信息通道传输到有关脏器后,将对失常的生物信息节律加以调控,从而对病变脏器起到治疗作用。例如用点按背部夹脊穴来治疗相关内脏的疾病,就是利用了这种信息的调节作用。
传统医学将其作用机制归纳为以下几点:
1.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肢体损伤后,由于不同程度血管破裂或组织液渗出,而致气血瘀滞。手法能舒理肌肉、活血散瘀,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瘀血吸收,利于组织修复(如关节扭伤)。
2.舒筋活络、解除痉挛
当急性或缓慢损伤后,人体肌肉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轻则痉挛,重则功能丧失。通过手法起到放松肌肉筋络效应,解除损伤所引起的反射性痉挛(如弹筋手法拉长痉挛的肌肉筋腱,以解除痉挛,达到止痛目的)。
3.顺理筋络、整复错位
由于跌仆闪失外伤造成筋出槽、骨错缝,也就是临床上肌腱韧带滑脱、关节半脱位、腰椎间盘突出等,通过手法,整复错位,具有顺理、整复、归位的作用。
4.松解粘连、通利关节
能松解软组织损伤粘连、通利关节。因损伤后血肿机化、组织粘连、关节活动障碍,按摩推拿使僵硬的肌筋膜恢复正常的张力,关节功能障碍者经手法使关节滑利,配合锻炼恢复正常功能。
5、通经活络,驱风散寒
肌体损伤用点穴按摩,循经取穴,能发挥镇痛、移痛、消痛、止痛之功效。
医生在痛处按压减轻疼谓镇痛。
在邻近取穴"得气",伤处疼痛轻谓移痛。
陈旧性损伤所致局部疼痛,用强刺激手法致局部疼痛消失谓消痛。
对风寒所致经络不通、气血不和,产生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理筋手法可以温通经络、驱风散寒、调和气血。
第二节 复位手法及其作用机理
复位手法又可称复正手法,其主要目的是使发生微小移位或半脱位的关节或位置关系紊乱的软组织(筋出槽)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运用的方法有牵推、旋转、推扳、顿挫、冲压、被动屈伸等手法。复位手法的作用机理为:
1.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恢复力平衡关系
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均可造成脊柱骨"错缝、筋出槽",进而引起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症状。有关组织的这种解剖位置失常所致的疾病,大多可通过手法加以纠正,最终使骨关节复位,筋肌"归槽",从而使相应的疾病得到治疗。
2.纠正解剖位置与转变相应系统功能的结合
任何解剖位置的失常,均可造成系统内能的改变,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比如腰椎后关节紊乱,由于关节面对应关系失常,滑膜嵌顿,临床上可出现"痛、僵、凝"等表现。长期肌肉痉挛,意味着大量的能量不能释放。通过手法复位,解除嵌顿,就可使局部"松软、畅通",使蓄积的能量得以释放,结果,相应的症状也就得到了缓解和消除。
3.纠正解剖位置与调整信息的结合
某种原因造成的位置异常可直接影响信息通道的通畅,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当脊柱区发生病变时,就会造成信息通道的阻塞或中断(因脊柱区是机体的主干信息网所在地),致使信息传递紊乱(传递速度或快或慢,信号不全或错误等)或联系中断,从而造成有关组织器官的病变。用手法纠正脊柱区软组织或关节的位置紊乱,使信息通道及通讯联系恢复正常,就可使症状得到解除。比如颈椎位置异常导致颈椎病时,可使神经诱发电位的传导速度减慢,从而引起临床上一系列症状。通过手法矫正颈椎,可恢复正常的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症状也就随之消失了。
在具体治疗时,通常是调理手法和复位手法结合运用。脊柱与内脏有着复杂的联系,脊柱自身靠椎间盘、椎间韧带和周围附着的肌肉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又直接影响和维系着脊柱与周围脏器间的联系。脊柱任何一种稳定结构、能量代谢过程或信息交换途径失去平衡,均会导致相应症状的出现(这将在下篇临床各疾病中会详细论及)。通过各种调理和复位手法的治疗,可全面恢复脊柱各种动态平衡关系,使其达到一个新水平的稳定,并使一些被破坏或阻断了的联系重新恢复起来,从而达到治愈脊椎病及其相关疾病的目的。
第三节 手法应用治疗的原则
一、时间合理
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选择恰当的时机施行手法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比如有些急性的关节错位、肌筋出槽、滑膜嵌顿等。早期进行手法治疗即可起到手到病除的作用。但对一些肌腱、韧带断裂的出血性损伤,就不宜过早地进行手法治疗,先需外用药物或固定一段时间,待局部出血渗出停止,再施行手法治疗,如此有利于组织修复及功能恢复。
二、定位准确
对病变的解剖部位、移位方向要正确判断和准确定位。即其用力需做到定点、定向和定量准确。
三、稳妥轻巧
施行手法治疗时,要轻巧灵活,力度适中。依据局部的解剖位置和特点,利用力学原理,使手法深沉、稳健、有力。切忌盲目施加暴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5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