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六合针法.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54kb)。
太极六合针法
天涯独行客
太极六合针法是以太极八卦天人相应理论为基础,运用人体全息理论,以神阙为核心,通过对神阙、腹部及四肢重要腧穴的针刺,发挥神阙经气的"放射状效应"并与外围的经气相连接,以此达到治愈疾病的一种针法。人体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复杂功能的系统,天体八卦是反映自然的,而人体八卦是反映人体的。人体不但普遍存在着太极阴阳全息,而且普遍存在着八卦全息。人体是一个大太极,而各部位又都存在着小太极,大脑及五脏六腑都存在着太极两仪,人体又是一个大八卦全息,各部位又都充满着小八卦全息,无论脐、眼、耳、手、足、腹等都存在着八卦全息,并且都可以八卦定方位,通过八卦体现了人体的相关性和整体性。人体是一个大阴阳合物体,神阙是一个小阴阳合物体,是全身经气聚集之所在,任、督、冲、带、足太阳、足阳明、手太阴、足少阴之气皆会聚于此,神阙之气通百脉,内走五脏六腑,使百脉和畅,外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令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无所不通,无微不至。
所谓六合,即天、地、阴、阳、人、针、六合为一。天地相合(天地相交.八卦相错),阴阳相合(内阴外阳.自然相交),人针相合(两精相搏谓之神.神者人之元神.下针如有神也)。天地者,万物之所容,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天为阳为气,地为阴为血,以天调气,以地调血,以人调气,以气调神,以神调针,此太极六合针法之根本也。如上所述,人体处处有太极和八卦,人的整体是一个大太极八卦,腹部是一个中太极八卦;而腹部的中心点神阙是一个小太极八卦;三个太极八卦融为一体,天地阴阳尽在其中唉。天者气也,地者血也,人者神也,针者器也,天人相应,神气合一,神至气往,气至血行。经主气,络主血,针之所以治病,调阴阳通气血活经络也。人之所以驱病,得天地阴阳之造化也。神阙通过太极八卦方位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内络五脏六腑,外连四肢八骸,"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人体的生长盛衰均能通过对神阙及其相应方位的针刺得以调理。太极六合针法以太极八卦理论为基础,以中医的脏腑辩证为准则,以内八卦神阙为核心,以中八卦腹部为调和,以外八卦头身四肢的为对应,通过简单的行针操作,使人体的脏腑腹背阴阳之气内外相交,上下通应,任督两脉全面贯通,从而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疾病得以痊愈,因此它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治病针法。
太极六合针法的研究应用是在脐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等多种针法的基础上,融入太极阴阳八卦为一体的新针法。在历史的针灸的理论中,神阙一直被列入禁针范围,就连现在的针灸教科书中,神阙仍被列入禁针的穴位之一。神阙是百脉之所聚,全身的经络系统都在神阙纵横交错相连接,同时神阙也是人体最大的全息元之一,这么重要的穴位却不能用针去治疗疾病,实为我中华针道之憾事。后世医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己逐渐冲破了这一禁区。我在童年时代看到村里有位老中医针刺神阙治疗中暑腹痛、腹泻,疗效非常满意,记得我10岁哪年的夏天因中暑腹痛求治于老中医,他将一支牙签般粗细的纯银针一下插入了我的肚脐,虽然痛的我民了起来,但却能感受到针入痛止之奇效。那次治疗的感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记忆,在我学医后,多次跟老中医学习针刺神阙治疗疾病,但由于那时条件的限制,也没有教材资料可作参考,治疗仅局限于中暑腹痛、腹泻,肠胀气、小儿消化不良等一些简单的疾病,及至后来学习了脐针疗法后,才扩大了治疗范围,系统应用于临床。1961年,周柏如氏对神阙试针探讨,针刺神阙治疗浮肿、泄泻、排尿困难、子宫脱垂等病症,可以说是对神阙禁针的突破,开了针刺神阙治疗多种疾病之先河。继而钱志云氏等运用针刺神阙治疗各种疾病,经针刺500多人次未见一例医疗事故。2001年,浙江温州的齐永氏经过对神阙针刺机理的深入研究,用太极阴阳八卦的理论应用于神阙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成功。徐占英氏用神阙十字取
穴法应用于临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徐氏虽然没有直接针刺神阙穴,却对以神阙为中心与周围的腧穴配合治疗多种疾病提出了新的理论。以上这些理论都为太极六合针法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太极六合针法是以脐针疗法和中国传统针灸的理论高度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论点,但它决不是单一的脐针、腹针和体针,是一种全新理论指导下的新针法,疗效也非所有单一针法可比。但毕竟它现在还只是处在雏形阶段,许多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并在实践中验证充实,才能不断地完善。
神阙与腹部主要俞穴:神阙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隶属任脉,与督、冲合称为"一源三歧",有培元固本、回阳救逆、健运脾胃、和胃理肠等功能。让我们先来看看神阙周围的腧穴:中脘为任脉的腧穴,是胃之募穴、脾之结穴,又是任脉及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之会穴,八会穴中之"腑会",具有温中散寒、清热化湿、消食导滞、理气活血、温补脾胃、扶正祛邪等功能。中脘位处中焦,是上腹部的重要穴位之一。气海为任脉之腧穴,为肓之俞,可升阳益气、补肾固精、行气化湿。关元亦属任脉之穴位,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小肠之募穴,有温阳固脱、通调三阴、益肾保健、泌别清浊的功能。关元位处下腹的中心点,是下焦的重要腧穴之一。天枢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大肠之募穴,是大肠腑气输注汇集之处,位居身之中,具有升降气机,斡旋上下的作用,能调理胃肠,行气活血,可调中下二焦之气血。大横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具有调理肠胃、宣通腑气、健脾益气的功能。以上这些俞穴纵横交错分布,使腹部及全身之经气上下贯通。由于这些穴位都分布于上下腹部,故对治疗胃肠疾病的功效犹为突出。如纵行分布的中脘、下脘、皆有健脾和胃、理肠之功能,关元、气海、皆可培元固本,温补冲任。横向分布的天枢、大横都有健脾理气、通调肠胃的功能。分而言之,中脘、下脘位居中焦,以调理中焦为主,因消化系统以脾胃为首,又中脘为腑之会和胃的募穴,故中脘、下脘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气海、关元、中极位居下焦,皆系先天肾气之源,以调理下焦为主。天枢和大横居中,这些为腹部的纵横线的主要穴位,可调理中、下二焦脏腑功能,健脾和胃,培元固本,起到先天后天同调的作用。从经络角度讲,中脘、下脘、神阙、气海、关元皆为任脉穴,前面巳提及督、任、冲、"一源三歧"。督脉的分支与任脉并行,冲脉与阳明、少阴之脉并行,督脉"总督诸阳",任脉"总任诸阴",故取此纵横交行的诸穴,可达协调阴阳之目的。"胃为水谷之海","脾为后天之本",而天枢为胃经之腧穴,大横为脾经的腧穴,与神阙联系在一起,可共同调整督、任、冲脉及脏腑功能,从而起到先后天同治的整体调整作用。再加上任脉、少阴肾经、太阴脾经和阳明胃经的其它穴位,在腹部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经穴网络。而这些经穴同腹部和神阙的太极阴阳八卦信息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通过针刺神阙和腹部的相应方位,能起到调和脏腑,平衡阴阳,治愈疾病的作用。如胃下垂、慢性胃炎、溃疡病、腹痛、急慢性肠炎、慢性肠功能紊乱、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胆囊炎、胆石症、肛肠病、膀胱炎、遗精、痛经、癃闭、更年期综合征、中风、中暑、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荨麻诊、过敏性鼻炎等,人体的所有内外疾病,几乎都能得到有效治疗。
神阙与督脉的关系:督脉的循行,起始于小腹部,当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阴部的"廷孔"即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一络脉,分布外阴部 ......
太极六合针法
天涯独行客
太极六合针法是以太极八卦天人相应理论为基础,运用人体全息理论,以神阙为核心,通过对神阙、腹部及四肢重要腧穴的针刺,发挥神阙经气的"放射状效应"并与外围的经气相连接,以此达到治愈疾病的一种针法。人体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复杂功能的系统,天体八卦是反映自然的,而人体八卦是反映人体的。人体不但普遍存在着太极阴阳全息,而且普遍存在着八卦全息。人体是一个大太极,而各部位又都存在着小太极,大脑及五脏六腑都存在着太极两仪,人体又是一个大八卦全息,各部位又都充满着小八卦全息,无论脐、眼、耳、手、足、腹等都存在着八卦全息,并且都可以八卦定方位,通过八卦体现了人体的相关性和整体性。人体是一个大阴阳合物体,神阙是一个小阴阳合物体,是全身经气聚集之所在,任、督、冲、带、足太阳、足阳明、手太阴、足少阴之气皆会聚于此,神阙之气通百脉,内走五脏六腑,使百脉和畅,外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令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无所不通,无微不至。
所谓六合,即天、地、阴、阳、人、针、六合为一。天地相合(天地相交.八卦相错),阴阳相合(内阴外阳.自然相交),人针相合(两精相搏谓之神.神者人之元神.下针如有神也)。天地者,万物之所容,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天为阳为气,地为阴为血,以天调气,以地调血,以人调气,以气调神,以神调针,此太极六合针法之根本也。如上所述,人体处处有太极和八卦,人的整体是一个大太极八卦,腹部是一个中太极八卦;而腹部的中心点神阙是一个小太极八卦;三个太极八卦融为一体,天地阴阳尽在其中唉。天者气也,地者血也,人者神也,针者器也,天人相应,神气合一,神至气往,气至血行。经主气,络主血,针之所以治病,调阴阳通气血活经络也。人之所以驱病,得天地阴阳之造化也。神阙通过太极八卦方位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内络五脏六腑,外连四肢八骸,"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人体的生长盛衰均能通过对神阙及其相应方位的针刺得以调理。太极六合针法以太极八卦理论为基础,以中医的脏腑辩证为准则,以内八卦神阙为核心,以中八卦腹部为调和,以外八卦头身四肢的为对应,通过简单的行针操作,使人体的脏腑腹背阴阳之气内外相交,上下通应,任督两脉全面贯通,从而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疾病得以痊愈,因此它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治病针法。
太极六合针法的研究应用是在脐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等多种针法的基础上,融入太极阴阳八卦为一体的新针法。在历史的针灸的理论中,神阙一直被列入禁针范围,就连现在的针灸教科书中,神阙仍被列入禁针的穴位之一。神阙是百脉之所聚,全身的经络系统都在神阙纵横交错相连接,同时神阙也是人体最大的全息元之一,这么重要的穴位却不能用针去治疗疾病,实为我中华针道之憾事。后世医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己逐渐冲破了这一禁区。我在童年时代看到村里有位老中医针刺神阙治疗中暑腹痛、腹泻,疗效非常满意,记得我10岁哪年的夏天因中暑腹痛求治于老中医,他将一支牙签般粗细的纯银针一下插入了我的肚脐,虽然痛的我民了起来,但却能感受到针入痛止之奇效。那次治疗的感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记忆,在我学医后,多次跟老中医学习针刺神阙治疗疾病,但由于那时条件的限制,也没有教材资料可作参考,治疗仅局限于中暑腹痛、腹泻,肠胀气、小儿消化不良等一些简单的疾病,及至后来学习了脐针疗法后,才扩大了治疗范围,系统应用于临床。1961年,周柏如氏对神阙试针探讨,针刺神阙治疗浮肿、泄泻、排尿困难、子宫脱垂等病症,可以说是对神阙禁针的突破,开了针刺神阙治疗多种疾病之先河。继而钱志云氏等运用针刺神阙治疗各种疾病,经针刺500多人次未见一例医疗事故。2001年,浙江温州的齐永氏经过对神阙针刺机理的深入研究,用太极阴阳八卦的理论应用于神阙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成功。徐占英氏用神阙十字取
穴法应用于临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徐氏虽然没有直接针刺神阙穴,却对以神阙为中心与周围的腧穴配合治疗多种疾病提出了新的理论。以上这些理论都为太极六合针法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太极六合针法是以脐针疗法和中国传统针灸的理论高度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论点,但它决不是单一的脐针、腹针和体针,是一种全新理论指导下的新针法,疗效也非所有单一针法可比。但毕竟它现在还只是处在雏形阶段,许多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并在实践中验证充实,才能不断地完善。
神阙与腹部主要俞穴:神阙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隶属任脉,与督、冲合称为"一源三歧",有培元固本、回阳救逆、健运脾胃、和胃理肠等功能。让我们先来看看神阙周围的腧穴:中脘为任脉的腧穴,是胃之募穴、脾之结穴,又是任脉及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之会穴,八会穴中之"腑会",具有温中散寒、清热化湿、消食导滞、理气活血、温补脾胃、扶正祛邪等功能。中脘位处中焦,是上腹部的重要穴位之一。气海为任脉之腧穴,为肓之俞,可升阳益气、补肾固精、行气化湿。关元亦属任脉之穴位,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小肠之募穴,有温阳固脱、通调三阴、益肾保健、泌别清浊的功能。关元位处下腹的中心点,是下焦的重要腧穴之一。天枢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大肠之募穴,是大肠腑气输注汇集之处,位居身之中,具有升降气机,斡旋上下的作用,能调理胃肠,行气活血,可调中下二焦之气血。大横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具有调理肠胃、宣通腑气、健脾益气的功能。以上这些俞穴纵横交错分布,使腹部及全身之经气上下贯通。由于这些穴位都分布于上下腹部,故对治疗胃肠疾病的功效犹为突出。如纵行分布的中脘、下脘、皆有健脾和胃、理肠之功能,关元、气海、皆可培元固本,温补冲任。横向分布的天枢、大横都有健脾理气、通调肠胃的功能。分而言之,中脘、下脘位居中焦,以调理中焦为主,因消化系统以脾胃为首,又中脘为腑之会和胃的募穴,故中脘、下脘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气海、关元、中极位居下焦,皆系先天肾气之源,以调理下焦为主。天枢和大横居中,这些为腹部的纵横线的主要穴位,可调理中、下二焦脏腑功能,健脾和胃,培元固本,起到先天后天同调的作用。从经络角度讲,中脘、下脘、神阙、气海、关元皆为任脉穴,前面巳提及督、任、冲、"一源三歧"。督脉的分支与任脉并行,冲脉与阳明、少阴之脉并行,督脉"总督诸阳",任脉"总任诸阴",故取此纵横交行的诸穴,可达协调阴阳之目的。"胃为水谷之海","脾为后天之本",而天枢为胃经之腧穴,大横为脾经的腧穴,与神阙联系在一起,可共同调整督、任、冲脉及脏腑功能,从而起到先后天同治的整体调整作用。再加上任脉、少阴肾经、太阴脾经和阳明胃经的其它穴位,在腹部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经穴网络。而这些经穴同腹部和神阙的太极阴阳八卦信息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通过针刺神阙和腹部的相应方位,能起到调和脏腑,平衡阴阳,治愈疾病的作用。如胃下垂、慢性胃炎、溃疡病、腹痛、急慢性肠炎、慢性肠功能紊乱、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胆囊炎、胆石症、肛肠病、膀胱炎、遗精、痛经、癃闭、更年期综合征、中风、中暑、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荨麻诊、过敏性鼻炎等,人体的所有内外疾病,几乎都能得到有效治疗。
神阙与督脉的关系:督脉的循行,起始于小腹部,当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阴部的"廷孔"即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一络脉,分布外阴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5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