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信息
编号:12309286
继承创新,剑指科研之巅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799期
     总目标:到2015年,建立起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所肩负任务相适应的规模、条件和实力,形成先进高效、富有活力的体制和机制,造就结构合理、胜任继承创新任务的人才队伍,使科研、临床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攻坚克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体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队”。 ——摘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十二五”规划

    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队’”作为总目标写入新的五年发展规划,这在一向被视为中医药科研“主力军”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还是第一次。

    随着中医药发展迎来战略机遇期,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地位和作用更为凸显。进入“十二五”以来,卫生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主管部门多位领导到该院指导工作,特别是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更是多次专门到该院调研、指导工作,高度重视和殷殷期待,可见一斑。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该院“掌门人”张伯礼院士敏锐地认识到,针对现状的一场变革势在必行。院领导班子研究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调整结构,明确方向,推倒围墙,敞开大门,整合院内外资源,针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浓墨重彩,规划大格局,策划大项目,争取大成果。
, http://www.100md.com
    最终,这些变革的目标定位、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在该院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得以呈现,各项工作逐步展开并初见成效,为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推动中医药继承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凝聚共识:站在国家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肩负起责任

    目标定位是什么,决定着这场变革的力度、深度与广度。而“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成为该院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定位的难得契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王志勇就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指出: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中医药继承创新规律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方针政策,也顺应了科技发展大势,顺应了中医药行业及社会有识之士、专家学者的愿望。但这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个新课题,迫切需要我们及时、正确理解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发展的新判断、新任务和新目标,及时充分了解世界和全国科技创新的新态势、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全面认清我们自身面对的新形势、新使命和新要求。
, 百拇医药
    中国中医科学院要做全国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龙头”,就必须“站在国家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肩负起历史责任”。

    编制好新的五年规划,首先需要在新形势下统一认识,明确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定位。“在下一步中医药科技发展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到底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只有明确定位,才能明确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指导具体的科研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如是说。

    就规划的制定,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接指导下,科学院领导班子精心组织,从二级院所规划做起,上下沟通,广泛讨论,逐步达成共识:“中国中医科学院是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国家队”,必须成为中医药科技研究的主力军,探索建立中医药继承创新的发展模式,研究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把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变成创新产品和具体诊疗方案。

    针对“国家队”角色内涵,他们系统分析,并梳理出一直未能解决好的“限制发挥国家队作用”深层次因素,其中,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被摆上台面:一是现有学科、条件和工作基础达不到要求。“比如传染病中医药研究,我们担负重任,但没有自己的一线基地,难以第一时间、真正深入去做”;二是科研仪器设备与其他研究机构比,仍处于薄弱状态;三是人才队伍体量不够,难以承担很多重要研究任务,并且缺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合作的机制;四是科研贡献度不高,“十一五”以来取得的近1000项科研成果,能解决临床或生产问题的还不够多。
, 百拇医药
    为集思广益,探索路径,推动变革,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该院自去年开始先后举办了“学科带头人工作会”、“全国中医药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科技工作大会”、“人才工作会议”、“2012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高峰论坛”,邀请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和行业内外的知名专家共商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大计。

    在去年的“全国中医药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上,全国33家省市中医药科研院所负责人,一致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推倒围墙,开门办院,整合力量,和合共进。王国强副部长到会讲话,提出了5点具体工作要求。该院提出“打破院所及地域的壁垒,探索科研院所运行的新体制、新机制,搭建开放、流动的合作交流平台,实现学科和领域的整合重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科研院所”,这一新理念在行业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今年7月,该院举办“2012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精神,推进中医药的科技创新。王国强副部长再次与会,提出要全面推动中医药科技体制改革,并明确了中医药科技工作十方面任务。张伯礼院长表示,要抓紧制订实施方案,深化推进中医科学院各项重大改革,将会议精神和王国强副部长的要求落实到“十二五”具体任务中。
, 百拇医药
    在广泛听取意见、反复酝酿、精耕细作之下,该院推出“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引领、攻坚、整合、转化”的科技工作思路。所谓引领,即在临床、中药与基础研究、标准制订等行业科技方向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所谓攻坚,即坚持自主创新,勇于攀登高峰,着力解决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所谓整合,即对院内、中医药行业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中医药科技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合力;所谓转化,即促进基础与临床结合、科研与产业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规划要求,调整功能结构,夯实发展基础。该院根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求,调整功能布局,规划论证和筹备成立国家中药资源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中医药标准研究中心、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筹建传染病研究所、针灸医院、康复保健示范基地、大兴中药科技园区。

    规划中还明确了科研攻关、学科建设、支撑平台、参与医改、创新机制、成果转化、文化建设和国际合作交流等八个重点领域与任务,以及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评估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开辟多种资金筹集渠道等七项保障措施。
, 百拇医药
    规划在手,蓝图绘就,剩下的主题就是落实了。

    狠抓落实:围绕继承创新,以人为本,以机制为先,力争突破

    如何落实呢?“关键是一手抓继承,一手抓创新”。“继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两个始终不能偏离的主线,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动力,必须传中有创,创植根于传,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这是张伯礼院士对中医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关系及其重要地位的基本判断。亦如“十二五”规划指出的,在“十二五”期间,就是要紧紧围绕继承与创新两个主题,以人为本,以机制为先,围绕医改深化、产业发展及行业进步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全国中医药科研院所、中医药优势团队的整合力量,联合攻关,力争突破,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需要探寻新的方式、路径与着眼点。其中人才队伍建设和机制创新,是推进继承与创新各项规划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实的最为关键所在。
, 百拇医药
    “这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历史发展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刘保延说。从建院时选调一批各地名老中医进京,到后来数度从全国范围内选择优秀中医人才到院,强大的人才梯队有力支撑起该院学科建设和发展,促进了相关工作顺利开展,几次形成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经验告诉我们,要真正实现规划目标,必须首先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工夫”。张伯礼院长提出,一要创造条件,引进人才。科学院将对国内外中医药及相关学科的优秀人才敞开大门,吸引知名专家学者到院工作。二要活化机制,借助外力。通过聘用客座研究员,加强项目合作,使之真正融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当中来。另外,还将在各地建立分院,推倒围墙,整合资源,让广大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活力迸发出来、合力发挥出来。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该院制定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分院建立和管理办法,聘请64名院外客座研究员,启动一批科技合作项目,充分发挥客座研究员在学术、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思想库作用。面向全国名医名家开展了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遴选工作。开展院内中青年名中医遴选工作,将向社会推出一批“中医功底深厚、临床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喜爱、在同行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专家。举办了学科带头人工作会议,加强学术带头人培养。启动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计划遴选10~20个创新团队(优秀和培育创新团队)。同时强化传承工作,启动了百年中医史研究、名医名家传承研究、名医名家陈列馆、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史研究和中医文化建设规划项目。
, 百拇医药
    面向全国从临床一线遴选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这一构想甫一提出,就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各省市的热烈响应,目前已获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开始实施。对于客座研究员队伍,除科技英才,还聘请了包括诸如管理型、战略型专家在内的多学科专家加盟。关于院内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创新团队能力建设,分层次推进团队建设。对于分院建设,不但看综合实力,更要看专科特色,今年先期筹建一到两所条件较好的分院,同时积累摸索经验。对于中药资源普查,力推成立国家中药资源研究中心,担负起从中医药适宜栽种区域保护,到优质种质种源的划分以及规范化种植、可持续发展等任务。对于快速发展的中药产业,在中药注射剂、经典名方、创新中药、大药改造、多学科创新中药研究、中药国际化等重点领域,全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研究,促进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同时,针对慢病、重大疾病、传染病、养生保健、治未病等,通过顶层设计,确定目标,组织全国临床研究力量合作攻关,力求关键环节的突破。

    针对不同领域规划目标和任务,现有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已不太适应新形势,故探索建立多种平台和合作机制。张伯礼强调,科技发达国家面向需求、针对问题,兴起世界范围内的多学科合作新模式,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科技精英脱颖而出,带给我们深刻启示。要创新科研模式,提炼出真正的科学问题,积极整合全国中医药科技资源,主动吸纳多学科,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只要坚持原创思维与先进技术有机结合,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就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 百拇医药
    实施“十二五”规划,通过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解决制约中医药科技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问题,争取更多科研条件和环境改善,提升科研综合实力,已经成为该院工作“主旋律”。

    在调整结构方面,国家中药资源研究中心将落户在大兴科技园区,已经落实了基建规划,进入实质性筹建之中;国家数据中心已经完成室内规划,软硬件配置及后续资金、人才配备正在逐步落实;中医药发展中心围绕中医药国际国内实际和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充实力量,吸纳多方参与,为中医药发展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撑。各医疗机构以改革为动力,以满足群众多样化中医药服务需求为目标,取得突出进步。还有计划成立的康复医学中心、传染病研究所、针灸医院等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建。

    建立联合攻关,重点突破的工作机制。该院明确了各院所工作重点和关键问题研究的突破口,力争3~5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以国家各层次重点项目为依托,整合全国近百家科研院所和医院,已经牵头组织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项4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2项、中药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3项,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项、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1项、青蒿和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深化研究3项。另外,各二级科研院所积极依托自主选题项目扩大与行业内外兄弟单位的科研合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 http://www.100md.com
    初见成效:为“融入大科技,产出大成果,实现大发展”奠定基础

    该院“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凝聚共识、明确方向,形成合力、推动突破的重要作用,有力指导和保障了各方面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开局。

    据统计,此期间该院中标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06项,获资助总额2.2亿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屠呦呦终身研究员因为发现了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荣获美国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目前全院在研课题共计838项,在研经费累计73802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服务于“十二五”规划总体发展目标,该院今年院本级基本科研业务费开始设立面向全院的自主选题项目,科研处已制定了今明两年自主选题招标立项的14个重点领域,总经费预算2200多万元,今年的项目已启动报标。

    截至目前,该院有院士5名,国医大师4名,首席研究员25名,客座研究员及学科带头人128名,初步建立了以院士/国医大师、首席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组成的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体系。
, http://www.100md.com
    同时,由该院牵头申报的中医古籍文献《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推动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

    中药研究所以建设中药研究行业名副其实国家队为指针开拓进取。该所承担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科技园”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定位和规划,科研楼、中药资源楼、中试区、展示区等的设计已完善,将成为中药研究领域和中药资源展示方面最全面、最专业的窗口。该所牵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试点范围覆盖22个省655个县。国家综合性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今年上半年通过国家验收,承担有中药新药处方优化平台、中药资源开发与炮制平台、中药化学、生产过程和质控研究平台、中药制剂平台、中药药效评价平台、中药药代平台、中药安全性评价平台。通过建设,在关键技术、配套设施、人才培养、专利申请、对外服务等方面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增强了新药创制能力和对中药行业的科技支撑作用。今年已通过验收,又获得滚动支持。

    2011年全年,院各直属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达到514万人次,同比增长13.62%;出院人数44353人,同比增长2.86%,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门急诊总量280多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5.56%;出院人数23459人,较去年同期增长9.6%,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围绕“十二五”规划以及全院2012年工作计划,各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医疗内涵建设,狠抓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和医疗安全质量,并加大对弱势专科的扶持力度。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乘势崛起,(急)诊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5.67%;医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6.39%,实现了扭亏为盈,成绩显著,同时重点专科建设卓有成效,并通过成立国际眼科会诊中心、京西国医馆以及举办眼科学术盛会等,在中医眼科诊疗领域形成品牌。望京医院通过强化管理,中药饮片使用率由去年同期的14.8%上升为29.5%,增加一倍,业务收入不降反升,抓特色的成效已经显现。西苑医院克服基本建设工作带来的服务面积严重不足等实际困难,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创造了门急诊服务总量提高12.65%新业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急诊总量在北京地区中医医院中始终排名第一,并在与大兴区中医院,实现管理融合、学科融合、学术融合、文化融合“四融”,建成广安门医院南区,探索出在深化医改中调整完善医院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基层中医服务能力的成功之路。
, 百拇医药
    当前,该院正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着力推进六项重点工作。一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围绕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推倒围墙、整合资源、和合共进等思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融入大科技,产出大成果,实现大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策划组织大项目。以临床研究联盟、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为依托,积极申报组织重大项目,同时,组织实施好中医行业科研专项。三是加强医疗工作。积极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创新办院模式。四是以调整结构和分院建立为抓手,建立结构合理的科研体系。五是构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药科技产业园、国家中药资源中心、全国中医药文献信息共享平台、中医古籍数字化平台、中医古籍保护平台、临床研究共性技术平台、示范国家临床基地建设等建设,为行业内外提供共享服务。六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十二五”开局的一年半时间内,中国中医科学院全院干部职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有序地发展,全院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开拓创新、和谐包容、团结奋进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科研、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等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正如王国强副部长在“2012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就如何做好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对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所要求的,“作为中医药人,首先是要有历史的责任感”。中国中医科学院基于对中医药事业的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的认识和担当,正剑指中医药科研之巅,努力攀登。, 百拇医药(任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