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视点
编号:12345028
让中医回归临床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833期
     中医生存和发展困难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是病人不需要中医,而是临床中医师不能完全适应临床。从事中医决策、管理、教学、临床的工作者应该适当地调整一下思路和认识,中医服务的对象是病人,服务的方式是临床。达到病人满意才是生存的前提,满足临床需求才有发展的必要。如果失去了临床,所谓的鲜明特色、所谓的文化底蕴都没有意义。让中医回归临床,才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亟须我们正确面对。

    让中医回归临床,首先是中医教育的回归。中医教育必须以培养能够胜任临床的人才为目的,其中教师和教材最关键。确保一线师资有一定的临床经验非常必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中医院校时,选拔教师的方法值得借鉴。无论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教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内容的编写要从现实出发,确保实用性,不能与临床脱节,让学生学得懂、学得进、临床用得上。

    让中医回归临床,中医科研必须回归。不可否认,中医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中医的生存和发展,如果都以实验室为主,刻意地追求“科学化”、“西医化”,甚至盲目地追求一切都要与国际接轨,将“国际化”、“世界性”等概念片面地放大,不免会形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为了完成一项科研任务,为了拿到一个奖项,一味地与西医的结论一致进行“创新”,事实上却与临床实际出入很大。科研脱离临床的结果,不仅失去了最简单的中医临床本身,也违背了中医源于临床实践的事实,更会背离中医生存与发展的规律。
, 百拇医药
    让中医回归临床,中医政策要回归。政策的导向直接关系着中医的发展方向。政策应向临床一线、向基层倾斜,有了符合临床的政策,验、便、简、廉的中医方法、方药才能得以总结、开发和广泛应用。政策的制定,应围绕一切为了临床而中医,一切为了病人而中医,而不是刻意地为了保持中医特色而中医。满足了病人的需求,满足了临床的需求,中医才能在病人心目中有位置,才能得到同行的认可,才会有真正的特色可言。

    让中医回归临床,不是轻视经典。中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认知理论的传统性,不学习经典的中医,无异于缘木求鱼、水中捞月。然而,每一部中医经典,都是在临床基础上,经高度总结而诞生的。《伤寒杂病论》的形成,不仅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更是观察其宗族死亡者“伤寒十居其七”,经过“平脉辨证”的结果。《温疫论》的形成,既缘于吴又可对“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的身受,亦源于“以正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的反思,更基于对“平日所用历验方法”的临床总结。对于临床一线的医师来说,用行政手段强制其读经典固然没错,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像好的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一样,“下基层”、“写生”,与读“四大名著”相比,哪个更重要不言自明。
, 百拇医药
    让中医回归临床,不是否认西医,更不是依附于西医。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没有停止过用西医的方法解读中医某一方法、方药的“有效性”、“科学性”,可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新的理论不断推翻着旧的理论,跟在西医的后面,得到的结论能“科学”多长时间呢?只有抓住机遇,把建立在西医理论基础之上解读的图像、数据、指标,用中医理论进行消化、吸收、整理、总结,赋予其中医学含义,充实中医四诊理论,才能适应临床对于望、闻、问、切新的要求。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剂型,也并非汤剂一种,1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认为汤剂最能保持中医特色,以一种剂型为荣,只会逐渐失去临床,只有利用科技新手段,创立适应临床和病人的中医治疗新方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及现代人的需求。

    克服中医生存与发展困难的路子很多,根本出路在于新理论的支撑。中医理论是在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没有临床就不可能有理论的创新。新理论体系的形成,我们不缺资源和人才,缺的是踏实的诚意临床。只要我们有对于中医临床实践的信心和定力,我们有临床实践与中医理论结合的决心与耐力,我们有中医临床实践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恒心和动力,切实让中医回归临床,满足病人的需求,适应临床的需要,一切与临床接轨,中医的生存和发展就一定有出路。, http://www.100md.com(马冠军 河南省尉氏县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