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医“诊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于智敏
许多人在看中医时,喜欢一言不发,先让医生诊脉,所谓“病家不用开口,医生诊脉便知”。有些文学作品把脉诊说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对“隔帘诊脉”、“悬丝诊脉”大肆渲染,给中医脉诊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毫无疑问,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疗技术之一,每一位中医都应该认真学习,反复实践,用心体会中医脉学的精妙之处并付诸临床实践。但是,必须指出,中医讲究“四诊合参”,主张“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要求临床诊疗时要仔细揣摩,认真观察,用各种手段详细收集各种临床信息,综合分析,全面把握,对病情整体了解,以增加诊断治疗的准确性。《脉诀汇辨》形容:“望闻问切,犹人有四肢也。一肢废不成其为人,一诊缺不成其为医。然必先望、次闻、次问而后切者,所重有甚于切也”。由此可见古人诊病更重四诊合参。
之所以出现此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患者而言,不了解中医学的诊疗特点,希望通过此举考量医生的水平,出现这种想法、做法尚可理解;就医生而言,有的是故弄玄虚,夸耀技能,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取信于患者而采取的“作业术”;有的则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知识贫乏,故作高深,增加神秘感;有的则是面对应接不暇的患者,不想多听多问,不愿多听多问而采取的“快速作业法”。无论如何,面对患者三缄其口,单凭诊脉就处方用药的做法都是片面的。
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重视脉诊,但是从来没有只重脉诊而忽视其余。清·陈修园《医医偶录》指出:“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说”;清·王燕昌在《王氏医存》强调:“不须望、闻、问,但一诊脉,即能悉其病者,欺人语尔。”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则从另一个侧面提出“脏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的观点。意思是说,脏腑如果能够开口讲话的话,医生就会被吓得面色如土,语无伦次,刚才的冠冕堂皇之论,早已丢到九霄云外。
医生应该向孙思邈学习。《友渔斋医话》:“孙思邈,唐季之真人,其治人疾病,必详问至数十语,必得其情而后已。何后人反智,以三部难形之脉,决人无穷之病,若非浅学无知,必遵古贤之训。”患者应该像苏东坡学习。苏东坡:“吾有疾病,必尽告医,使其了然于心,然后参以脉。今人以脉试医,犹以身试药也。”要向医生详细叙述病情,不要有所隐瞒,更不要抱着考核医生水平的心理,一言不发,听凭医生诊脉,这既是对医生的放任,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任何形式的讳疾忌医都是错误的。
患者不妨把医生是否仔细询问、耐心倾听、全面诊察、认真“号脉”、四诊合参作为判断其责任心与技术水平的一个参考指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