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医话:周郎病误复谁顾
一代儒将周瑜(公元175-210),气度恢弘,雅量高致,胆略兼人,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的风流人物硬生生被作家歪曲为胸襟狭窄,嫉贤妒能之辈,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是《三国演义》制造的最大冤案。
谚云“曲有误,周郎顾”。周郎风采不仅令程普这样的老男人倾倒(“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更使无数美女竞折腰,有诗为证:唐李端《听筝》,“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释慧净“不应令曲误,持此试周郎。”辛稼轩《菩萨蛮》,“曲中特地误,要试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贺梅子《诉衷情》。“时误新声,翻试周郎。”张祜《觱篥》,“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吴梅英《声声慢》,“曲中倚娇佯误,算只图、一顾周郎。”范成大《临江仙》,“周郎去后赏音稀。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
但有周郎在,哪怕曲有误。可是,周郎病误,又有谁顾?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年仅36岁。这么年轻,因何病而死?书中说周瑜定下假途灭虢之计,领兵五万以取西川为名,取荆州为实。其时,周瑜“箭疮已渐平愈,身躯无事。”不料计策被孔明识破,派赵云、关羽、张飞、黄忠、魏延等严阵以待。周瑜“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周瑜欲真取西川,又被诸葛亮送来书信,细陈利害,“周瑜览毕,长叹一声。”于是“昏绝。徐徐又醒”,说出那句令无数粉丝情难自禁的名言来,“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 http://www.100md.com
我虽不及周郎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但这一段医学描述不尽不实,显为编造,难逃棒棒洞见也,试述理由如下。
周郎出征前箭疮已渐平愈,可见已形成疤痕,哪那么容易就“复裂”?就算复裂,大不了出点血而已,那么短的时间里不会引起感染性休克,又何至于死?若说是气死的,箭疮及其并发症的病理演变与生气无关,除非周郎平素便有心脑血管方面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瘤等,在情绪应急情况下,倒是可以因心肌梗死、脑出血等而死。但周郎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以前,身体健康之极,无任何既往疾病史,之后屡屡因“气”而“病”,这几次“病”的临床表现分别是:第一次周瑜领众将山顶窥视江北敌阵,“忽然望后而倒,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后声称“心腹绞痛,时复昏迷”“心中呃逆,药不能下。”被诸葛亮“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破病因后,“瑜闻言大喜,矍然而起。”若真是吐血至于昏迷,说明失血量极大,导致了失血性休克,就算止了血,要补足失血,在没有输血的时代,至少要静养三个月以上,又岂能闻言之下就“矍然而起”?这分明是“心病”而已。“口吐鲜血”云云,或是作者编造,或是周郎假造。
, 百拇医药
第二次生病地点在南郡之战。先是被弩箭射中左肋,翻身落马。军医“用铁钳子拔出箭头,将金疮药敷掩疮口,疼不可当,饮食俱废。”这是可信的描述。之后曹仁令众军在城墙上大骂周瑜,周瑜“忽大叫一声,口中喷血,坠于马下。”与第一次表现完全一样,敢情周瑜的发病特征就是“口吐鲜血,坠于马下”?非也,这是周瑜之计也。“瑜曰:‘吾身本无甚痛楚;吾所以为此者,欲令曹兵知我病危,必然欺敌。’”显然,虽仍有金疮的痛楚,他的“喷血”必然是假装的。也不合医理,左肋的创伤何至于口中喷血?就算伤及肺,引起严重的血气胸,其血在胸膜中,不会咯出;若到咯血的程度,早已呼吸困难,不可能还能骑马上阵。联系到第一次的表现,若非作家编造,很可能周郎随身备有鸡血,以作表演之用。此后,被诸葛亮连袭南郡、荆州、襄阳,周瑜再次“大叫一声,金疮崩裂,”“半晌方苏”。如前所分析,“金疮崩裂”可能是实,实属平常;“半晌方苏”却是未必,理不至此。
第三次是周郎美人计失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不免又“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昏绝于地”。他的金疮怎么就这么难愈,一生气就迸裂,一迸裂就昏绝了呢?不合医理之极!显然是作者的编造。这么多次的病情描述,唯有中箭受伤是可信的。但是,伤得并不重,若是伤口始终不愈,说明有持续的创口感染,但迁延时间长达一年时间,不可能有感染性休克。周郎之死,与箭创无关。亦与心脑血管意外无关。
, 百拇医药
那么,周郎究竟因何病而死?且到正史里去寻答案。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献策:“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这一策略得到孙权许可。于是,周瑜整军待发,“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三国志.鲁肃传》裴松之注中转载周瑜遗书:“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很显然,周瑜尚未出师在巴丘暴病而亡。据裴松之注,“瑜欲取蜀,还江陵治严,所卒之处,应在今之巴陵,与前所镇巴丘,名同处异也。”这个巴丘在今湖南岳阳市附近,不是周瑜前期“留镇巴丘”的巴丘(庐陵郡巴丘县,江西境内)。周瑜在巴丘暴病而亡,若非心脑血管意外,最可能的自然是瘟疫。史书记载,建安十三年至十五年间,巴丘一带正有瘟疫爆发,其影响直接导致历史改写,这就是赤壁之战。有很多证据表明,赤壁之战曹军实败于瘟疫:《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曹操语)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三国志·武帝纪》:“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蜀书·刘焉传》“曹公军不利于来壁,兼以疫死。”《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时又疾病,北军多死,曹军引退。”《三国志·魏书·贾翊传》,裴松之注,“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诸多记载都表明,曹军战前在巴丘一带已经流行传染病,以致战斗力大降而败。赤壁之战后仅两年,周瑜在饱经瘟疫创伤的巴丘暴病,不得不令人想到瘟疫并未消失;周郎半生转战,心忧天下,加上不久前箭疮未愈,抵抗力大降,在瘟疫重灾区不幸中招,正是情理之中。
, 百拇医药
至于这次瘟疫究竟是什么病,由于中国史书对于瘟疫一向记载简略,于临床表现一概忽略,于死亡人数也无具体数目,后人只能依理猜测。有多种解释,有依据与赤壁之战相关湖北湖南一带是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说是血吸虫病;有根据斑疹伤寒是战争时代军队中最易流行的疾病,加上汉末“伤寒”(实为感染热病的统称)流行,认为是斑疹伤寒;更有因与啮齿动物传播有关认为是流行性出血热或鼠疫(见《伤寒论的价值》)。不论哪种病因,都是猜测,并且都没有临床症状的依据。
还是回到《三国演义》,却看小说家怎么说。第四十七回,赤壁之战前夕,庞统献连环计,时曹军“因不服水土,俱生呕吐之疾,多有死者。”可见,主要症状是呕吐,且是剧烈的呕吐,导致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性休克,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的死亡。霍乱自然是最好的解释,但是,作为瘟疫的“霍乱”要到清嘉庆年间才传入中国。斑疹伤寒以高热、肌痛为特征,呕吐少见。急性血吸虫病半数有腹泻,但少有呕吐,且其死亡率不高。三者均可排除。唯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胃肠道表现也很突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均十分常见,死亡率极高。相对而言,此病可能性最大。
流行性出血热在汉末大行天下,导致了至少2000万人的死亡,建安七子之五、曹操、周郎均未能幸免,痛可惜哉!, http://www.100md.com(棒棒医生)
谚云“曲有误,周郎顾”。周郎风采不仅令程普这样的老男人倾倒(“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更使无数美女竞折腰,有诗为证:唐李端《听筝》,“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释慧净“不应令曲误,持此试周郎。”辛稼轩《菩萨蛮》,“曲中特地误,要试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贺梅子《诉衷情》。“时误新声,翻试周郎。”张祜《觱篥》,“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吴梅英《声声慢》,“曲中倚娇佯误,算只图、一顾周郎。”范成大《临江仙》,“周郎去后赏音稀。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
但有周郎在,哪怕曲有误。可是,周郎病误,又有谁顾?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年仅36岁。这么年轻,因何病而死?书中说周瑜定下假途灭虢之计,领兵五万以取西川为名,取荆州为实。其时,周瑜“箭疮已渐平愈,身躯无事。”不料计策被孔明识破,派赵云、关羽、张飞、黄忠、魏延等严阵以待。周瑜“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周瑜欲真取西川,又被诸葛亮送来书信,细陈利害,“周瑜览毕,长叹一声。”于是“昏绝。徐徐又醒”,说出那句令无数粉丝情难自禁的名言来,“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 http://www.100md.com
我虽不及周郎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但这一段医学描述不尽不实,显为编造,难逃棒棒洞见也,试述理由如下。
周郎出征前箭疮已渐平愈,可见已形成疤痕,哪那么容易就“复裂”?就算复裂,大不了出点血而已,那么短的时间里不会引起感染性休克,又何至于死?若说是气死的,箭疮及其并发症的病理演变与生气无关,除非周郎平素便有心脑血管方面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瘤等,在情绪应急情况下,倒是可以因心肌梗死、脑出血等而死。但周郎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以前,身体健康之极,无任何既往疾病史,之后屡屡因“气”而“病”,这几次“病”的临床表现分别是:第一次周瑜领众将山顶窥视江北敌阵,“忽然望后而倒,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后声称“心腹绞痛,时复昏迷”“心中呃逆,药不能下。”被诸葛亮“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破病因后,“瑜闻言大喜,矍然而起。”若真是吐血至于昏迷,说明失血量极大,导致了失血性休克,就算止了血,要补足失血,在没有输血的时代,至少要静养三个月以上,又岂能闻言之下就“矍然而起”?这分明是“心病”而已。“口吐鲜血”云云,或是作者编造,或是周郎假造。
, 百拇医药
第二次生病地点在南郡之战。先是被弩箭射中左肋,翻身落马。军医“用铁钳子拔出箭头,将金疮药敷掩疮口,疼不可当,饮食俱废。”这是可信的描述。之后曹仁令众军在城墙上大骂周瑜,周瑜“忽大叫一声,口中喷血,坠于马下。”与第一次表现完全一样,敢情周瑜的发病特征就是“口吐鲜血,坠于马下”?非也,这是周瑜之计也。“瑜曰:‘吾身本无甚痛楚;吾所以为此者,欲令曹兵知我病危,必然欺敌。’”显然,虽仍有金疮的痛楚,他的“喷血”必然是假装的。也不合医理,左肋的创伤何至于口中喷血?就算伤及肺,引起严重的血气胸,其血在胸膜中,不会咯出;若到咯血的程度,早已呼吸困难,不可能还能骑马上阵。联系到第一次的表现,若非作家编造,很可能周郎随身备有鸡血,以作表演之用。此后,被诸葛亮连袭南郡、荆州、襄阳,周瑜再次“大叫一声,金疮崩裂,”“半晌方苏”。如前所分析,“金疮崩裂”可能是实,实属平常;“半晌方苏”却是未必,理不至此。
第三次是周郎美人计失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不免又“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昏绝于地”。他的金疮怎么就这么难愈,一生气就迸裂,一迸裂就昏绝了呢?不合医理之极!显然是作者的编造。这么多次的病情描述,唯有中箭受伤是可信的。但是,伤得并不重,若是伤口始终不愈,说明有持续的创口感染,但迁延时间长达一年时间,不可能有感染性休克。周郎之死,与箭创无关。亦与心脑血管意外无关。
, 百拇医药
那么,周郎究竟因何病而死?且到正史里去寻答案。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献策:“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这一策略得到孙权许可。于是,周瑜整军待发,“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三国志.鲁肃传》裴松之注中转载周瑜遗书:“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很显然,周瑜尚未出师在巴丘暴病而亡。据裴松之注,“瑜欲取蜀,还江陵治严,所卒之处,应在今之巴陵,与前所镇巴丘,名同处异也。”这个巴丘在今湖南岳阳市附近,不是周瑜前期“留镇巴丘”的巴丘(庐陵郡巴丘县,江西境内)。周瑜在巴丘暴病而亡,若非心脑血管意外,最可能的自然是瘟疫。史书记载,建安十三年至十五年间,巴丘一带正有瘟疫爆发,其影响直接导致历史改写,这就是赤壁之战。有很多证据表明,赤壁之战曹军实败于瘟疫:《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曹操语)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三国志·武帝纪》:“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蜀书·刘焉传》“曹公军不利于来壁,兼以疫死。”《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时又疾病,北军多死,曹军引退。”《三国志·魏书·贾翊传》,裴松之注,“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诸多记载都表明,曹军战前在巴丘一带已经流行传染病,以致战斗力大降而败。赤壁之战后仅两年,周瑜在饱经瘟疫创伤的巴丘暴病,不得不令人想到瘟疫并未消失;周郎半生转战,心忧天下,加上不久前箭疮未愈,抵抗力大降,在瘟疫重灾区不幸中招,正是情理之中。
, 百拇医药
至于这次瘟疫究竟是什么病,由于中国史书对于瘟疫一向记载简略,于临床表现一概忽略,于死亡人数也无具体数目,后人只能依理猜测。有多种解释,有依据与赤壁之战相关湖北湖南一带是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说是血吸虫病;有根据斑疹伤寒是战争时代军队中最易流行的疾病,加上汉末“伤寒”(实为感染热病的统称)流行,认为是斑疹伤寒;更有因与啮齿动物传播有关认为是流行性出血热或鼠疫(见《伤寒论的价值》)。不论哪种病因,都是猜测,并且都没有临床症状的依据。
还是回到《三国演义》,却看小说家怎么说。第四十七回,赤壁之战前夕,庞统献连环计,时曹军“因不服水土,俱生呕吐之疾,多有死者。”可见,主要症状是呕吐,且是剧烈的呕吐,导致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性休克,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的死亡。霍乱自然是最好的解释,但是,作为瘟疫的“霍乱”要到清嘉庆年间才传入中国。斑疹伤寒以高热、肌痛为特征,呕吐少见。急性血吸虫病半数有腹泻,但少有呕吐,且其死亡率不高。三者均可排除。唯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胃肠道表现也很突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均十分常见,死亡率极高。相对而言,此病可能性最大。
流行性出血热在汉末大行天下,导致了至少2000万人的死亡,建安七子之五、曹操、周郎均未能幸免,痛可惜哉!, http://www.100md.com(棒棒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