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2372438
红楼医话:求不老贾敬死金丹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24日 科学公园
     贾敬,宁国公贾演之孙,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之次子,贾珍、贾惜春之父,丙辰科进士,“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据说因吃秘制的丹砂烧胀而死,究竟如何?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正顽笑不绝,忽见东府中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唬了一大跳,忙都说:‘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家下人说:‘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行圆满,升仙去了。’”说明,贾敬平素身体健康,没有明确的疾病史。但是,服丹药而致的慢性隐性的中毒不一定表现出来。

    因贾珍父子和贾琏不在家,儿媳尤氏闻讯后果断行动,首先“命人先到玄真观将所有的道士都锁了起来,等大爷来家审问。”她怀疑道士谋杀?同时,“请太医看视到底系何病。”但是,如我们所知,红楼中的医生看病只会切脉,人死无脉可切,只好胡乱猜测罢了。“大夫们见人已死,何处诊脉来,素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便向媳妇回说:‘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众道士慌的回说:‘原是老爷秘法新制的丹砂吃坏事,小道们也曾劝说,功行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尤氏也不听,只命锁着,等贾珍来发放。”如果道士所说为真,贾敬当是服用丹砂后急性中毒而死,时间不超过24小时。其中毒表现“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是否如太医所猜测是吞金砂后“烧胀而殁”?
, 百拇医药
    贾敬所服用的“灵砂”、“丹砂”、“金丹”就是道家所谓的“丹药”,“炼丹术”的结晶。其常用原料的成分主要有硫化汞(HgS ,即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三氧化二砷(雄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二砷,氧化形成剧毒的As2O3)、汞(Hg,水银,其常见化合物有氯化亚汞,Hg2Cl2,即甘汞;氯化汞HgCl2,即升汞,剧毒;2Hg + O2 = 2HgO,即“还丹”)、铅(Pb,3Pb + 2O2 = Pb3O4,即“黄丹”)等等,由于炼丹术纯粹基于经验,远未上升到化学的境界,炼丹所得到的成品基本是各种铅、汞、砷的化合物和杂质构成的混合物,服用“金丹”至少可以导致铅、汞、砷三种化合物的中毒。

    口服铅及其化合物导致铅中毒(saturnism),50克可致死,主要表现为肠绞痛、贫血和肌肉瘫痪等症状,严重时导致脑病而死亡。口服升汞等汞化合物可引起急性汞中毒(mercury poisoning),表现为急性腐蚀性口腔炎和胃肠炎,严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和胃肠道穿孔,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损害。口服三氧化二砷0.01~0.05g可发生急性中毒,0.06~0.6g即可致死,急性中毒致死主要是由于中毒性心肌损害,伴有或不伴有延髓中枢的衰竭。其较常见的表现是“急性胃肠炎型”,腹痛、恶心、剧烈呕吐,腹泻米汤样或血样便。
, 百拇医药
    由于贾敬死前临床表现没有被观察到,所以很难判断他是死于何种中毒。其面皮嘴唇皲裂可能是大量失水的征象,太医因为金丹是烧炼而成,以为金丹在体内也会“烧”,这纯属想当然。结合中毒至死亡时间之短促,似乎可以判断为三氧化二砷急性中毒。

    至于“肚中坚硬似铁”云云,也许是尸僵的一种夸张比喻。太医以为金丹属金,自然坚硬似铁,在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下,触摸到腹部较僵硬,便夸大为“肚中坚硬似铁”。其实,尸僵是一种早期尸体现象,一般在死后1-3小时出现,尸体肌肉强直,自数个肌群,经4-6小时扩散到全身。尸僵在法医学上有重要意义,可以大致判断死亡时间。

    “企不死乃速得死”,是追求长生不老药者毫无例外的结局。秦皇汉武虽追求长生不老,并未尝过金丹滋味。最早服丹药的皇帝是东晋司马丕,20岁即帝位,24岁起迷恋辟谷,靠服丹药维持生命,一年后死去。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设“仙坊”,煮炼不死药。药成令死囚试服,多中毒而死。拓跋珪继续炼,后炼成一种“寒食散” [1],“人体试验”未见明显中毒,于是长期服用,导致中毒,精神失常,为儿子加情敌拓跋绍所杀。唐朝死于丹药的皇帝最多,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被一个自吹已有200岁的印度方士“那罗迩娑波寐”所骗,令其炼丹。李世民像曹操一样患有风疾(神经性头痛之类),吃了天竺丹药,病情加重,方士嘱加大剂量,结果暴亡,年仅51岁。李世民的子孙并未吸取教训,唐宪宗李纯被方士柳泌、和尚大通轻易所骗。这两位一个自称400岁,一个谦称150岁。李纯服丹药后慢性中毒,性情日益暴躁,终为内常侍陈弘志和观军容使王守澄所杀,时年43岁。李纯之子穆宗李恒不知教训为何物,30岁即死于丹药中毒。李恒之子武宗李炎“会昌灭佛”,却笃信丹药依旧,33岁便去见了祖宗。李炎的兄弟宣宗李忱重兴佛教,不舍丹药,好歹活了50岁。这些皇帝们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仿佛贪官们对于腐败,可谓前赴后继,舍生忘死。
, http://www.100md.com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帝王以下,民间迷恋丹药以求长生不老者更是难以胜记。诗仙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幸而他“未就丹砂”,否则恐怕活不到61岁醉酒捉月浪漫而死。诗圣杜甫也曾短暂迷恋过丹药,可是太穷了,“苦乏大药资”,并无炼丹的实践。诗魔白居易在庐山期间曾迷恋炼丹和服食丹药,“何以疗夜饥,一匙云母粉”、“朝餐惟药菜,夜伴只纱灯”、“晓服云英漱井华,寥然身若在烟霞”。好在比较克制,晚年更有所醒悟,写诗道:“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元稹)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崔元亮)夸药力,经冬不衣棉。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

    古代,士无论贤愚,皆有迷恋丹药者,这是科学水平低下的时代局限,不必苛责。可悲的是,直到今天,那些确定有毒的用于炼丹的原料,仍然普遍存在于中成药中,甚至在儿童用药里[2]。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周超凡调查发现,含朱砂、雄黄的药物在《药典》中收载53种,占全部中成药的10%;《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收载319种,7.87%;《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中成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收载53种,占3.49%;《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收载15种,占1.79%。这类药包括“经典名药”朱砂安神丸、牛黄解毒丸等。其中,儿童专用药有100种,儿童亦可应用的有79种[3]。朱砂和雄黄中的汞、砷是确知的剧毒元素,在欧美包括香港,都是禁用的。之所以在中成药中大量使用,仅仅因为中医理论认为朱砂能安神,儿童好动,吃了就不动了。饮鸩止渴,莫此为甚!丧心病狂,莫此为甚!
, 百拇医药
    贾敬之死,轻如鸿毛。教训却仍然值得今人吸取!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注释】

    [1]寒食散又称五石散,其药方托始于汉人,由魏人何晏首先服用。关于“五石”,晋葛洪认为是“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也”,隋巢元方认为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五石散广为流传,因之中毒而丧命者遂多。唐孙思邈警告“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2] 方舟子:《中药毒副作用备览》收录含朱砂的中成药(44种):一捻金、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香返生丸、七珍丸(丹)、七厘散、万氏牛黄清心丸、小儿百寿丸、小儿至宝丸、小儿金丹片、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天王补心丸、牙痛一粒丸、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散、红灵散、苏合香丸、医痫丸、补肾益脑片、局方至宝散、纯阳正气丸、抱龙丸、柏子养心丸、胃肠安丸、香苏正胃丸、保赤散、益元散、梅花点舌丸、琥珀抱龙丸、紫金锭、紫雪、暑症片、舒肝丸、痧药、避瘟散、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复方芦荟胶囊。含雄黄的中成药(24种):七珍丸、小儿化毒散、小儿至宝丸、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牙痛一粒丸、牛黄至宝丸、牛黄抱龙丸、牛黄消炎片、牛黄清心丸、牛黄解毒丸(片)、牛黄镇惊丸、六应丸、安宫牛黄丸(散)、红灵散、医痫丸、局方至宝散、阿魏化痞膏、纯阳正气丸、珠黄吹喉散、梅花点舌丸、紫金锭、暑症片、痧药。
, 百拇医药
    [3]记者苏岭:让朱砂、雄黄退出中成药,《南方周末》,2011年4月8日。附录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系教授李寅增统计21种儿童中成药朱砂、雄黄含量:七珍丸:雄黄80g、朱砂80g,一剂共848g;一捻金:朱砂30g,一剂共530g;万氏牛黄清心丸:朱砂60g,一剂共590g;小儿化毒散:雄黄 40g,一剂共504g;小儿百寿丸:朱砂10g,一剂共1055g;小儿至宝丸:雄黄50g、朱砂10g,一剂共1380g;小儿金丹片:朱砂80g,一剂共 705.1g;小儿惊风散:雄黄40g、朱砂60g,一剂共514g;小儿清热片:雄黄47g、朱砂23.5g,一剂共658.87g;牛黄千金散(小儿可用):朱砂160g,一剂共924g;牛黄抱龙丸:雄黄50g、朱砂30g,一剂共602g;牛黄镇惊丸:雄黄100g、朱砂100g,一剂共2140g;局方至宝散(小儿可用):朱砂100g、雄黄100g,一剂共820g;抱龙丸:朱砂47g,一剂共822g;胃肠安丸:朱砂(未列明含量);香苏正胃丸:朱砂 3.3g,一剂共680.3g;保赤散:朱砂250g,一剂共1050g;紫金锭:雄黄20g、朱砂40g,一剂共640g;紫雪:朱砂9g,一剂共 1331.1g;痧药(小儿亦用):朱砂126g、雄黄126g,一剂共1003g;牛黄消炎片(小儿亦用):雄黄9.6g,一剂共49.9g。, http://www.100md.com(棒棒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