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其它资讯 > 信息
编号:12362522
怎么告诉患者坏消息(异国生活) 等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22日 生命时报 2013.03.22
德国打造儿童网络(异国生活)
向日本人学戴口罩(异国生活)
怎么告诉患者坏消息(异国生活)
美国发起向患者承诺运动(异国生活)
美国发起向患者承诺运动(异国生活)

     怎么告诉患者坏消息(异国生活)

    美国重视医患沟通 全力追求最大疗效

    很多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时,往往无法接受。这时医生如何将“坏消息”告诉患者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联邦法律规定,病人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医生不能以任何理由隐瞒病情,病人对自己疾病的知情权将使他可以充分安排自己剩余的时间,处理好财产、遗嘱及其他相关事宜。在美国,85%以上的医学院校在第一年就设有医患沟通课程(必修课),把和患者沟通当作一门学问。

    有的人在患重病后,因为不了解自己的病情,不清楚医生的后续治疗和疗效,或期待值过高,或走向另一极端,陷入极度悲观之中而放弃治疗,病人迟早会知道自己的病情,越晚告诉病人越被动。患者及其家人,得到真实详细的病情后,才会决定是否接受治疗计划。因此,如何尽快告诉病人或家属真实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 百拇医药
    在美国,医生在告知病人坏消息之前,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消息会困扰病人吗?病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自己应该如何应对?确认这些问题后,医生一般会直接将真实的病情告诉病人及其家属,目的是让病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病情、诊断、预后、治疗手段,并向其讲述现有不同治疗手段的优缺点、药物的作用等。医生对病人进行问诊一般要控制在半个小时以上。在这个过程中,让患者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你虽然得了重病,但我们有很多治疗方法,也有很多像你一样的患者,但是在接受了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后,得到了治愈,我们会采取最适合你的方案进行治疗,所以你要对自己有信心,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与我们联系。

    有效地跟病人沟通是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的关键途径。如果这样传达坏消息给病人,病人不但会感受到医生的责任心,而且会很了解自己的病情,感到自己不会被时间抛弃,从而对医生产生信任,积极配合治疗。

    调查发现,医生与病人交谈时,病人当时仅能记住医生所说内容的50%—60%,而几周后只记得45%—55%。因此,医生首先要弄清病人是否能理解并记住医生所传达的信息。医生在向病人或家属讲解病情或注意事项时,应用最简单的语言,避免使用太多专业术语,不要闪烁其词,避免因不恰当的解释而让病人感到害怕。也不要过于轻描淡写,造成病人对特殊治疗或检查过于轻视,导致发生不良反应后抱怨医生。医生还要与病人进行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期待及对病情的了解程度,鼓励他们多提问。
, http://www.100md.com
    除了在学校开展医患沟通技能教育,医院还专门建立病人交流中心,帮助医生给病人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服务,如通过病人的自身情况(包括病情、情绪、预后、治疗方案等)帮助其了解病情并提出指导意见,同时允许病人参与制订治疗方案。

    病人获取病情和指导都依赖于医生,如果能在医生的帮助下,充分而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了解治愈的机会、诊治过程及解决方案,则有可能走出绝望,取得最大疗效。▲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孙 新)

    

    德国打造儿童网络(异国生活)

    费心限制孩子上网 不如给予健康平台
, http://www.100md.com
    “儿童网络项目”组每年会推出《网上冲浪无风险》小册子。

    儿童网络安全是世界各国又重视又棘手的问题。许多国家不断尝试立法,以防止儿童通过网络涉猎不健康内容。而德国则另辟蹊径,设立“儿童网络项目”,保证儿童健康上网。

    据记者了解,“儿童网络项目”是由德国联邦文化与媒体专署和德国联邦家庭事务、老年、妇女及青年部于2008年发起的,其目的是为了借助政府、机构和企业的合作,让网络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帮手。该项目主要针对8—12岁的儿童。到目前为止,项目组已推出近100个适合儿童的高质量网站。孩子们可以在家及学校,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进入这些网站。

    一位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孩子上这些网站前,家长、老师和学校只需在电脑上安装一个保护软件。打开网页后,孩子们可以见到一个“我的首页”,首页可按需要设计,有儿童网络社交、网络搜索、儿童百科书、儿童电视节目等。
, 百拇医药
    记者看到,网站设计新颖巧妙,内容实用,非常符合儿童特点。比如,“建筑学大冒险”网站设计了一个在线游戏。孩子们可以通过对城市建筑、绿地和交通状况的考察,完成游戏设定的任务。游戏对建筑的施工技术、艺术风格、资金投入和社会环境都有相应的介绍,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些网站还包括类似谷歌、脸书等实用性专门网站,不过在这里已经过滤了不健康的内容,只有儿童参与交流。此外,还有针对残障儿童的网站,令这些儿童也可以通过网站观看连载故事、玩游戏、做练习,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让该项目顺利运行,几年来,德国联邦文化与媒体专署每年出资100万欧元(1欧元约合人民币8元),德国联邦家庭事务、老年、妇女及青年部则每年出资50万欧元。此外,一些企业也给予了赞助。每年,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可递交申请,为所开发的儿童网页项目申请资金支持。“儿童网络项目”组的专家进行论证后,优秀者可获得资金。申请通过后,这些网页都将进入由fragFINN.de公司开发的网络空间,被孩子们“择优”使用。为了宣传这个项目,项目组每年还推出《网上冲浪无风险》小册子。这本册子里,介绍了这个项目的各种背景知识,还指导孩子们健康又安全的上网方法。
, http://www.100md.com
    对于“儿童网络项目”,家长和老师都给予了很高评价。柏林家长克劳蒂亚对记者说,这个项目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网络也可成为孩子的学习工具。老师们表示,这些网站都是有创意、高质量的网络资源,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至关重要。孩子们则更加高兴。一位儿童对记者说:“现在没有家长监督了,我可以自主上网。这些网站很酷,能学到很多知识。▲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向日本人学戴口罩(异国生活)

    已变成日常穿戴 流感时需求更大

    日本戴口罩的人随处可见。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 百拇医药
    在日本,无论是马路、地铁,还是机场、车站,甚至在公司里都有人戴口罩。流感多发季人们戴上口罩并不稀奇,但对日本人来说,口罩却是他们日常穿戴的一部分,甚至还形成了口罩时尚。

    花粉过敏,稍感不适就戴

    每逢春季到来,戴口罩的人最多。上世纪60年代,日本引进了一种易成活、生长迅速的美洲杉树,在全国范围内种植,绿化面积虽增加了,但同时造成了花粉症的流行。因此,每当春季,到处开始飘散杉树花粉,很多患有花粉症的人,喷嚏不断、鼻痒难忍,这时口罩就成了必备品。据日本厚生劳动省调查,日本平均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花粉症,全国花粉症患者多达2000万人,而且每年都呈增加趋势。在日本天气预报中还有一项特定内容是花粉预报,报告当日花粉指数,提醒市民戴口罩。这个季节到处都能看到人们戴着口罩,不仅是为了防止花粉飞入鼻孔,也是为了防止因自己打喷嚏给他人带来不快。

    除春季外,人们得了感冒或其他病时,为防止传染他人,也会自觉戴口罩外出。幼儿园期间老师就会告诉小朋友们,尽量不要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生病时去公共场所一定要记得戴口罩。记者曾看见一名便利店售货员戴着口罩收款,便问她为什么在室内还戴口罩,她说感觉自己要感冒了,不想给顾客带来麻烦,所以戴着口罩上班。感冒了外出戴口罩在日本很常见,有的人觉得自己口中有异味时也会主动戴上口罩。
, 百拇医药
    种类多,随处都能买到

    在日本的超市、便利店和药店等地方都有口罩销售。多为医用棉质一次性口罩,具有防尘和花粉功能,价格约为400日元(约合人民币26元)。随着PM2.5粒子的增加,具有防止PM2.5粒子作用的口罩开始热销,很多店家都设置了专用柜台,并将柜台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一家电视台还请专家讲解,如何用普通口罩防止PM2.5粒子,如戴两层普通口罩,最好保持外面一层湿润。

    目前,日本还推出了一种具有口罩功能的微型过滤器。这种过滤器可以塞入鼻孔内,但却不影响呼吸,看上去就像没戴一样。既可以防止花粉,还能抵御病菌等,更满足了很多不愿戴口罩人的需要,特别受女性欢迎。戴上这种微型过滤器可正常吃饭、说话,也不影响化妆。

    销量大,形成口罩产业

    日本人戴口罩始于19世纪,当时的口罩主要用于工厂内。1919年流感爆发,口罩被当成防护用品受到注目,供不应求,日本开始大规模生产。到流感流行期,口罩销量就会大增。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由于民众普遍认为空气中的PM2.5微粒污染会趋向长期化,导致人们对口罩的需求量大增。为此,口罩生产商纷纷增加口罩生产量,同时加紧开发新产品。兴和公司是日本家用口罩最大的厂家,已决定把现有产量增加到5倍。
, 百拇医药
    口罩在日本盛行还触动了服装、鞋帽等产业的敏感神经。生产商们推出了适合不同场合戴的口罩,从印有卡通图案的可爱型口罩到带有奢侈品牌标志的昂贵口罩,应有尽有。商家甚至给顾客提供不同的服装、发型如何与口罩搭配的建议。

    据日本卫生材料工业联合会公布的资料,日本每年生产口罩约3亿支,此外还要进口约5亿支,每年销售量近5.5亿支。庞大的销量形成了极具规模的产业。由于空气质量下降,日本口罩产业还将继续壮大。▲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孙秀萍)

    

    美国发起向患者承诺运动(异国生活)

    医生保证以身作则 病人更愿配合治疗
, http://www.100md.com
    活动发起人盖格拉尼(左)和加茨。

    承诺书。

    在快餐文化泛滥的美国,肥胖已成为一种通病。美国疾控中心报告称,全国肥胖率超过35%。其中,医护人员也未能豁免。2010年美国《健康杂志》刊文,63%的男性外科医生体重超重或肥胖,2011年《护理杂志》文章称,55%的护士超重。要想医人,必先医己,美国医学界于2012年掀起了“向患者承诺”运动。

    美国《肥胖综述》月刊2012年5月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体重超重或肥胖的医生诊断肥胖症或与肥胖病人讨论体重管理问题的可能性只有18%。而对于身体健康指数较高的医生而言,这个数据会上升到30%。研究显示,有健康习惯的医生更会建议病人改变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预防疾病发生。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二年级学生盖格拉尼看到这项研究后深受触动。他认为:“牺牲我们自己的健康,就意味着我们作为临床医师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盖格拉尼和室友加茨一起提出“向患者承诺”的倡议,并动员十几名同学一起起草承诺书。
,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美国医学协会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和芝加哥召开的年会上正式启动这项运动。这场自下而上的运动,敦促医科大学学生、卫校学生及临床医师等医务工作者言传身教,在给患者的承诺书上签名,向个人和公众承诺,要求病人做到的,自己先身体力行,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向患者承诺”的内容包括10条:要定期参加运动、保持饮食营养均衡、拒绝吸烟、减少饮酒量及其他有潜在危害物质的摄取量、实施压力管理、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鼓励病人接受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不因病人的不健康行为而予以歧视、尊重和理解影响病人健康的不同信仰和传统、尽一己之力在社区推动健康生活方式。

    活动发起后几个星期内,全国300多位医学专业人士和医学专业学生都在承诺书上签名,组织者还敦促签名者在各自医学机构进行推广,促使承诺书兑现。迄今为止,美国60多家医疗机构的780多名临床医生都签署了“承诺书”,其中包括耶鲁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邦医学院、弗吉尼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医院医护人员。
, 百拇医药
    “向患者承诺”运动的另一个目的是改变社会对肥胖人士的歧视。盖格拉尼说,部分医护人员将肥胖者视为懒惰人群,这种情绪在未来治疗此类病人时会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医护人员会不愿对肥胖病人进行癌症筛查等,他自己就曾目睹过此类行为。“承诺书”强调,要“发现并阻止因病人不健康行为而可能产生的歧视,认识到这些习惯产生的复杂原因。”

    “向患者承诺”运动顾问埃莉卡·弗兰克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她说:“给病人开健康生活方式处方,医生自己的行为与要求病人怎么做之间存在很大关联。如果我们更关注医生健康,我们的病人群体也会更健康。”▲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马桂花)

    

    带亲人一起上班(异国生活)
, 百拇医药
    感受工作氛围 增进亲密关系

    上班族为了家庭与梦想,每天辛勤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然而,父母、子女却不了解你每天是如何工作的?你的工作环境什么样?北美很多公司开设的“带亲人上班日”则带亲人们解开了这些“谜”。

    1994年,加拿大非盈利公共教育机构“学习伙伴”创办了“带孩子上班日”。“带孩子上班日”的时间一般为每年11月第一周或第二周的某个工作日,参加活动日的孩子,则只限于9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三)学生。这项活动由各城市教育局、中学牵头,组织方式通常为教育局、中学在每年暑假结束后联名向家长发出信函,通告本年度“带孩子上班日”的具体日期,并希望家长与自己上班的公司联系接待。一些较大规模的公司非常乐意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极大地提升公司形象和员工归属感。

    目前加拿大约有8000家公司加入了“带孩子上班活动计划”。活动以尽量不干扰其他员工的正常工作为原则,公司会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抽出不同部门、岗位的员工,带领孩子们参观公司各部门和流程。孩子们还有机会动手做些无危险性和简单的工作。中午时公司高层、员工会跟孩子们共进午餐,孩子们可以畅所欲言,谈谈对今天活动的心得体会,自己未来的抱负。设立“带孩子上班日”的初衷,是让孩子们认识到父母工作的辛苦,体会到学习生涯的宝贵,同时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一个小小的“预热”。
, 百拇医药
    在美国,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每年都有“带亲人上班日”,号召员工与亲人一起来上班。今年2月15,谷歌还推出了“带父母上班日”。凡是年满30岁还没有孩子的员工,可以在活动当天,和父母一起来到位于纽约曼哈顿切尔西区第八和第九大道的谷歌办公室,让父母们得以近距离一睹科技巨头的风采。

    家长们可以在一天时间内,参加众多讲习班中的两个,包括谷歌搜索、谷歌硬件、谷歌如何赚钱、图片与视频网站等,最后一站是参观办公室,然后和子女共进午餐。家长们并不是整天乱逛,他们更倾向于同孩子们一起工作,听着此起彼伏的铃声,看着忙碌的工作场景,然后点头低声赞赏说:“原来你每天的工作就是这样。”斯蒂芬妮的父亲说:“公司像一个大家庭,孩子来了,父母来了,通过一天的时间,我对孩子所在公司的历史、产品、服务有了进一步了解,也和孩子更亲密了。”这也正是“带亲人上班日”的目的所在,以最直观的方式,拉近了亲子间的关系,更让父母、子女对自己的工作多了份理解与支持。▲ (●本报驻加拿大特约记者 陶短房 ●赵文恒)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