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健康评论
编号:12526326
家庭医生真要进家了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6日 健康时报
     武汉市卫生局节前宣布,“五一”节过后,参保居民可以和就近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享受年95元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卫、健康管理服务,今年暂对居民免费,费用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医保基金补偿。居民若不满意,下一年度可另选家庭医生。

    和家庭医生签约,打个电话,医生就可以到家里来,治疗小病小痛,并由专门的第三方经费支付,自己只付小部分钱。看病成本低,又方便。这种类似于国外家庭医生服务的模式,如今已来到我们身边。

    我国的家庭医生是一个团队,包括了一名全科医生、一名公共卫生医生、一名护士。经过规范培训的全科医生的引入,同时还确定了服务包内容和费用,以及支付方式,使该模式有别于此前各地宣传的上门服务。可以说,该模式是一项颠覆性的改革,真正实现医疗成本、资源、模式“三回归”——看病回归合理成本水平,社区医疗回归“健康守门人”的角色,医学模式回归社会化。

    接下来的关键是,该服务模式能不能“平移”全国,能否在我国的土壤茁壮成长?

    “看病难”主要是看大医院医生难,居民不相信家门口社区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宁愿“挤”到大医院看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庭医生诊疗水平仍较低,还是人们印象中的“二流医生”,居民难以信任家庭医生,会大大影响签约率。

    再者,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有病乱投医”是普遍现象。实现首诊在社区、有序转诊,仍需要设备、药品、医保报销政策的配合。比如常吃的慢病用药应在社区也能配全;社区首诊的患者,医保报销比例应比大医院高一大截;社区也应有康复、护理的健康服务等等。

    此外,怎么保障家庭医生的服务质量?按人头包干的付费方式,会不会让家庭医生尽量不检查、不治疗,把钱留下给自己?是不是应该建立对医生的刚性评价标准,以保证服务质量?

    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对家庭医生的服务有比较完善的监管机制,比如规定家庭医生专门考评制度,有专门的质控机构,并对费用的使用进行评估和检查。而我国对医疗服务的评价和监管仍比较薄弱,机制有待建立。

    我国家庭医生服务是新生事物,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如今10个参与改革的城市正在试点,摸索适合地方的经验。从长期的医改实践来看,单纯改革家庭医生服务方式,难以补上这块“木桶上的最短板”,必须要实现医保、医疗、医药“三医”的联动,才能让家庭医生进得家门。同时着眼长期,提高家庭医生的诊疗水平、待遇,拓展其事业发展空间,让他们安心在社区工作。, http://www.100md.com(人民日报记者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