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专家提醒
编号:12487076
“医者易也”,并非“至便至易”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8日 北京晚报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于智敏

    在当前的国学研究热潮中,以《周易》为代表的国学经典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中医学领域,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医者,易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的命题,将《周易》的地位提高,成为中医的必修科;但是,清代孟今氏在《医医医》中又提到当时的另一种观点:“医者易也;至便至易之事也”,两者截然相反。那么,“医者易也”究竟含义为何?

    


    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辞海》在“易”的词条下有多种解释,但和“医者,易也”的似乎不大相关。实际上,“易”是象形字,本义为爬行动物蜥蜴。其身体颜色随阳光强度的不同而改变。《明医指掌》:“易者,变易也”;《小儿药证直诀》:“变者,易也”。

    “易”还是《周易》的简称。考诸历代注释,对《周易》书名的理解,基本公认的是“周而不休,变化无穷”之意。“医者,易也”,一是主张中医临床当随机应变,知常达变,灵活变通;二是强调中医学和《周易》之间的关系。可见孙思邈所言,是强调为医者要懂得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善于分析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高明的医生。《医旨绪余》:“医之理,可比《周易》”;张景岳:“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以及孙一奎所说的:“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医者易也,其术不尽于药石。《推蓬寤语》指出:“医者,易也,其术不尽于药石”。意思是中医临床讲究圆机活法,重视权变,反对胶柱鼓瑟,墨守成规,临床上只要把握阴阳变化之理,在治疗手段上就不一定拘泥于药物、针灸、砭石等具体治疗方法。因为善于医者,如扁鹊死生而骨肉,如孙思邈“神存心手之际,意析豪芒之理”,不必以证试方,更不用以病试药,这也是《医便》总结的:“权而用之,毋胶柱而鼓瑟,始可以言医矣。故曰:医者,易也”。可见,医易相通,由来尚矣!

    “医者易也,至便至易”为谬论

    养生是一门科学,需要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始可为之。但现今有人好养生而不求甚解,喜欢道听途说,认为中医简单易学,只记几味药,抄几张药膳食疗方就好为人师;更有人背几首汤头,懂一点脉诀,结合卜筮技巧就为人诊病,这种观点与做法是非常有害的。《医医医》对此批判道:“此不特门外汉之言,实病医而误尽苍生之言。不知医之为言,易也,精微广大有如易道,诚合古今中外事业学问,无有难于此者”。孙一奎亦云:“以小道视医,以卜筮视《易》,亦蠡之测,豹之窥也,恶足以语此”。

    中医与《周易》都博大精深,可谓“其言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浅尝者难以问津,浮躁者不能涉猎。任何将中医学简单化、庸俗化、片面化或神秘化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迅 > 保健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