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人物 > 宣传 > 正文
编号:12363853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感施杞老师的育人理念和人文情怀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3902期
     1985年仲春的那个夜晚,我穿过当时还种有一片疏菜地的龙华医院西侧的篱笆墙,抱着希望来到病房大楼伤科病区会议室,参加上海中医学院八五级骨伤科研究生的招生复试。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施杞老师……从那时起,28年来,施杞做人教人的品行,就时刻影响着我的言行和前行。2r, http://www.100md.com

    记得每次向施老师汇报工作或向他讨教医术时,总要谈到一些题外话。其中,如何做人、做事与做学问更是谈论得最多的话题。施杞认为,作为医生,做事、做学问固然重要,但如何做人,则是一门比专业学问更为深奥的学问,也是一辈子要做且应做好的学问。在跟师的那些日子里,我感到施老师既是一位治病救人的良医,也是一位教书育人的良师,尤其在培养学生学识的同时,更注重熏陶学生的精神气质,这让人受益终身。2r, http://www.100md.com

    施杞常用《左传》中的一句话来谆谆教导我们:“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他解释道: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他认为做人,说到底是一个在待人、待己、明里、暗里这四个方面“做什么人”的问题。我十分清楚,施老师面对五光十色的当今社会,在如何做人方面,时时遵循着自己设定的“三要三不要”的原则,其观点之精到,启人深思:“一个人要有样子,不要有架子;要有主见,不要有主观;要有心思,不要有心计。”其中,施老师对于心思与心计的表述,尤其发人深省:“心思在谋事,心计在谋人。”他常以“于厚德处用心,于业精处用功”自勉并和我们共勉。至于“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更是施杞经常要求我们去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这是为了我们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2r, http://www.100md.com

    说到境界,谈起育人,施杞常将话题转到王国维《人间词话》关于人生成大事业、做大学问所必经的三种境界。我知道,这三种境界是作者原先分别引用了晏殊、柳永和辛弃疾的三段词句来加以表达的。其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为第三境。这三境分别代表立志、耕耘和收获。而在第一境中,施老师首先树人,他要让自己的学生志存高远,志大而才不疏。2r, http://www.100md.com

    有次在师生团聚会上,施杞兴高采烈地让人吟颂了这三首词,借以抒发他毕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意在勉励和启迪自己的弟子。随后,施老师又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古往今来,人孰无志?但经历第一境界者已属相当不易,而要达到第三境界,则必须通过最为艰辛最为漫长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若没有一种坚忍不拔、披荆斩棘的精神,又怎么能够到达成功的第三境界?施老师就是这样循循善诱,绘声绘色。其引领之德,潜移默化,使我逐渐懂得,做学问必须耐得住寂寞,做学问不能指望有任何的终南捷径。此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从一定意义来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它的阅读史,一个人亦是如此。施杞做人教人的高深境界,得益于其博览群书和对生活工作的思考及其提炼。正因为如此,我喜欢欣赏施老师的书房,因为它让人情系“一盏秋灯夜读书”、“青灯有味似儿时”。第一次登门拜访施杞府上,距今已有26个年头了,但其情其景,恍如昨日,记忆犹新。每次去他家,总爱浏览他那书橱中的藏书盛况以及书房的雅韵。墙上那幅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大气澎湃,震烁古今。我凝目吟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河澹澹,山岛竦峙……”,感到施杞在跨越时空的思索中,不时在与一代伟人产生着共鸣,其折射出施杞有着诗人般的气度、胸襟和品格。我想这就是他得以在中医骨伤科领域驰骋纵横直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精神动力。xdd, 百拇医药

    施杞除精诚行医之外,还善于诗文,工于书法。而深厚的学术造诣,高超的仁术方药,正是渊源于他那精深的文史哲修养。我知道,施老师著述过很多书籍篇章嘉惠世人,如《施杞谈颈椎病》、《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等。但他也时常乐于为他人即将付梓的书稿作序写跋。施杞的序跋蕴含哲理,富有文脉,朗朗上口。如在为我撰写的《吴医骨伤方技荟萃》书序中写道:“继承、创新、推进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炎黄子孙的历史使命。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倡导‘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矣!……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我们既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也不应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历史永远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记取那些悲壮的教训”。这寥寥几笔,不仅将中医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阐述得十分清楚,而且对我们这些后来者也起着以人为镜以史为鉴的启迪作用。xdd, 百拇医药

    前年仲秋,施杞又欣然为我主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现象与诊疗研究》一书作序:“大道岐黄,薪火相传,我们必须努力,这无疑是艰苦的,但创业的历程也将把我们带入一种新的美妙境界。姑苏乃吴国故地,素以人文圣殿著称,吴门医派更是名誉海内外。有如陶弘景在答友人书信中所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今姜宏博士的新著和他主持的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均将为吴门医派更增光彩。”施老师手稿的字里行间,点横撇捺,总显露着墨迹诗意的人文情怀,这更让我充满激情去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以做出更好的成绩。xdd, 百拇医药

    “腹有诗书气自华。”施杞经常吟诵唐诗宋词,以诗言志以词言情;他也十分喜欢唐·刘禹锡的《陋室铭》、明·钱宰的《拟古》等古诗古文,以抒心境。《拟古》有“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90年代初,施老师曾以硬笔书法将其艺术化地摘录给我,至今我仍珍藏倍爱。每当我看到这幅遒劲大气、智慧闪光、语高旨深的作品时,深感施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而品味古诗文所蕴含的哲理,更觉对我是一种警策和激励,它使我懂得人生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不断努力,守望精神,永不懈怠。

    “静水流深,有容乃大。”施杞深知,成才成功,必须有深厚人文素养作底蕴做动力。对此,他还常以《九章·橘颂》中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来勉励我,即人当以清醒的头脑立足于世,要有劈波横渡的勇气而不受世俗影响,更不可随波逐流。这可是我们这个精神缺钙时代难能可贵的性格。正因为如此,我现已将“用心厚德,用功仁术”和“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16个字作为科室精神,作为座右铭,由书法家分别挥毫题书裱入两幅镜框,醒目地挂在我们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病房大会议室的墙上,每天早晨三个病区集中交班读片讨论病例时,全体医护人员都能感受得到它的指引与激励。而且,一跨进会议室,即会感受到浓浓的中医文化氛围。$?, http://www.100md.com

    令人难忘的还有,在1991年春天,时任上海卫生局副局长的施杞从上海来信勉励我:“在攀登学术的高峰上,要有远见、勇气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碌碌无为虽可得眼前之利,但终将要后悔的。我对你寄托着希望,也很有信心,你会成功的”。多年来,我一直将其铭记在心头。时至今日,我也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施老师的感召下,我在临床整骨开刀之余,捕捉时光,化零为整,除编写专著和撰写论文外,还先后出版了三本散文集《谈笑往来》、《穿越记忆》、《杂话生书》和一本摄影集《纵横光影》,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施老师的谆谆教导。当然,在成绩面前,施老师更是以“草莹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圆岂是珠”来勉励我要不断进取更上层楼,让我感到慈父严师般的温暖与厚爱。$?, http://www.100md.com

    施杞真是一位人品业品堪称楷模的中医大家,有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师表风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不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学问、修养、律己、诲人”,造就了老师做人教人的品德吗?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作为导师,他不仅传授我学识学问,而且也教诲我如何做人处世。$?, http://www.100md.com

    行文至此,自然联想起复旦大学有位名师说得好:“一个人一辈子一定要读过一本大书。读过大书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气象。”而我感到,施杞就像是一本大书,在那里,有我读不完的东西。研读施老师这部大书,真有“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之感。(姜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