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信息
编号:12371137
仝小林方药量效研究 方药用量策略之一 因病施量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920期
     仝小林方药量效研究

    因病施量,我们称之为与病相关的量效关系,简称“病量效”。

    这里的病,是指疾病的种类及病势。“因病施量”的策略可概括为:对需要长期调理的慢性病、上焦病、轻浅的疾病(正邪相当或病邪轻浅),小剂量用药即可收四两拨千斤之效,治疗这类疾病剂量宜小。而对危重症、沉疴痼疾、病邪深重的疾病(一般邪实盛或正气虚极),剂量宜大。正所谓重剂起沉疴,小量则杯水车薪,恐于事无补。

    而且,因病施量具体包含“随病施量”和“因势施量”两方面内容。

    随病施量

    随病施量指根据疾病的种类施量,包括调整单味药物的剂量和整方剂量。

    “病”决定药量

    一病有一剂量阈。同一中药,主治疾病不同,用量亦当有别。因一药有多效,其在不同剂量范围内,发挥不同功效。如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就有“半夏一两降逆止呕,二两安神催眠”之说,并在其《吴鞠通医案》中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如在卷一中所论及李氏医案:“六脉阳微之极,弦细而紧,内而饮聚,外而瘰痛,兼之内苛,饮食减少,得食易呕,乃内伤生冷,外感燥金之气而然,以急救三焦之阳与阳明之阳为要。”

    书中处方以姜半夏六钱至一两取其降逆止呕之效,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昼夜不寐,给予《灵枢》所载半夏秫米汤,其中姜半夏用二两以取其安神催眠之效,而达到治疗不寐的目的。

    又如河北省名老中医,内科杂病专家刘沛然擅用细辛治疗疑难杂病,他认为“药量不同能改变药的性能及方剂名称,并能转化定局与变局的关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