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评论
编号:12371119
学中医 兴趣很关键 中医教学应直面临床 等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922期
     学中医 兴趣很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要学好中医,首先要对中医感兴趣。笔者学习中医十余年,对中医的学习之所以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原因就是边学边用,而临床实践也不断地激发了笔者对中医的热爱之情。

    儿童年代,笔者看见一位老人倒地晕过去了,懂中医的外公按压这位老人的人中穴、内关穴,那位老人很快就苏醒过来了。由此,笔者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参军上医校后,教中医的老师给患多年支气管炎的母亲开了十几剂汤药处方,结果母亲服用后病好了,这让笔者对中医的疗效产生了信心。2002年,出身西医的笔者开始学起中医来。在学习期间,家父患了脑血栓,大小便失禁,失语,偏瘫,经辨证为气虚血瘀型。于是笔者给父亲用了“补阳还五汤”20余剂,结果真的把父亲的病治好了。2008年,笔者成功地考取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从那以后,笔者就边学边用。又经过几年的艰苦学习,2010年,笔者有幸获得中医学硕士学位。
, 百拇医药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临证过程中,笔者常常感觉到学的知识太少了,不够用。譬如一个感冒,就有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暑湿感冒、阴虚感冒、阳虚感冒、气虚感冒等几个证型,如果不勤于在实践中学习,就很难在临证时分清楚。因此,笔者在临证时勤思考,遇到不清楚的地方一是请教资深老师,二是查阅书籍、资料,努力做到疑问不过夜。这样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积累的中医知识多了,心中底气也就足了,看病也更顺手了,而找笔者看病的人也就自然多了起来。如今,笔者对中医越来越感兴趣,这源自于每一位患者的鼓励。每当治好病的患者来道谢时,那一份份成就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就充满了心田。为了患者的健康,笔者将继续学下去,活到老,学到老。 (苏清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

    

    院长常年出诊利于传帮带
, 百拇医药
    如今,不论县或省中医院,院长出诊似乎已成常态,如果坚持常年出诊,好处多多。

    县或省中医院院长,一般具有高级职称,是县与省的名医。名医兼院长职务,让很多患者慕名而来,能提高医院的知名度。而院长呢,常年出诊,会更多了解地方病,更多地听到老百姓的呼声,不仅有利医院的管理,还可能为科研寻找到突破口,在实践中提高医院的业务与科研水平。

    院长常年出诊,始终处于医疗前沿,置身于医院职工之间,利于体察职工的苦与乐,同大家打成一片,减少上下级之间的距离感。常年出诊,院长会把好医德、好医风直接带给医务人员,通过行动进行传帮带,这应了那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话。笔者知道的一所县中医院的院长,把自己出诊的表现同样纳入民意测验之中,结果,患者及家属的支持率始终居于榜首,医护人员很是佩服。

    当然,身为一院院长,便肩负管理责任,不可能天天出诊。但是常年出诊却可以坚持,如每月、每周做固定安排。
, 百拇医药
    中医坐堂,本是传统。院长常年出诊既承袭传统,又具时代感,应当提倡! (冯凯 黑龙江省中医医院)

    

    中医考试岂能不考四诊

    吾师承父亲庄子风,父亲又师从祖父,至今已三代。吾从医近40载,虽家世平平却谨记以纯中医为祖训,不敢违背。如今已年近花甲,但在从医的漫长道路上却不敢有丝毫松懈。纵观当今中医发展,隐隐心痛;读书之余,每想起如今中医应试之状亦忧心忡忡。

    如今中医应试,遗弃中医之精华而从中医之名;离别中医之根基却从中医之势!中医精华者,四诊也;中医之根基者,阴阳也。四诊者,望、闻、问、切也。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此为中医诊断之精华,亦为中医基础中的基础。当今学中医者无人不知,但却知而不精,用而不辨。以至中医应试为求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弃中医四诊而不考,夺中医四诊之力而不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医学的相关检查。每当拿起中医刊物,看各现代中医们满篇的西医名词,各种中医病案满目的西医数据,感叹纯中医将何去何从?!
, 百拇医药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间,其精华在于四诊、阴阳、藏象、《易经》也!《易经》虽难,但不可不查。自然种种都与人体息息相关,数术之理又可使医术登峰造极。现代医学讲究的是见症治症,而中医讲究治病求源。古语有云:“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吾从医近40载尚不敢说医道精湛,纵观古人,剖腹者、开颅者、刮骨者、取脏药洗者,比比皆是。传承至今遗失殆尽,不是中医不可活人,而是医术不堪!

    心中之话郁积已久,虽不入耳但却用心良苦。吾望纯中医能够发扬光大,也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纯中医的发展与美好未来! (庄来承 吉林省白城市中医庄来成诊所)

    

, 百拇医药     @微博·中医药

    @仝小林北京

    中医之生命全在于疗效,中医之生存全在于疗效,中医之发展亦全在于疗效。奈何许多年来的许多中医之研究,花钱花精力甚多,而偏离提高临床疗效甚远。良可叹也!花拳绣脚,于中医丝毫无补;于临证足以偾事。

    吴鞠通的成才、成名,是很值得研究的。《温病条辨》,在最初成稿时,吴鞠通还很年轻,而且并没有大量温病的临床实践。但在总结吴又可、叶天士等前人的实践基础上,系统抽提出理论,而成划时代名著。有人说,他是善读书的典型。大家对吴鞠通的成才之路有何看法?或许对年轻的中医人走向成功会有启发。

    @中医纪元

    中医界一大奇怪现象:临床疗效不错的看不起搞理论研究的,搞理论研究的瞧不上只会看病理论上说不出一二三的。其实,临床疗效不错的只要问问为什么会有这个效果,就懂了理论;搞理论研究的只要具有求实精神,不找到那个能指导临床的理论就不罢手的话,临床疗效肯定不是问题。
, 百拇医药
    谈中医有些人很喜欢说理论都是浮云,治好病才是正经,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这类的言语还非常有市场。如果中医仅仅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经验堆积,当然可以这么说。的确大多数人谈的中医理论都无法指导临床。但是如果你承认中医是一门学术,那么必然有能够指导临床的理论,你这么说只能说明你浅薄无知。

    一切指导不了实践的理论,都不是真正正确的那个理论,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遇到病人就抓瞎。学习中医想成为超级高手,就是要在不断否定的过程中找到那个真正能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这就是医道。注意,探求医道的过程就是不断否定的过程,如果只是记住一个又一个方子和用法,这样学习是不存在否定的。

    @同有三和中医-高圣洁

    中医治疗讲理、法、方、药。那么用手法治疗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手法的理就是世界观,手法的法即是方法论,手法的方就是具体到经络部位,那么手法的药应该是每个手法的具体应用,即推,拿,拨,揉,点,压,提,按等。
, 百拇医药
    最基础的手法治疗是用手做的,当你有了作为医生的责任后就会用大脑思考去做,加入爱心以后用心体悟感觉就是用心去做了,当你融入手法之中达到游刃有余随心所欲之时,当为手法最高之境界。因此手法不单单靠手来完成。

    

    中医教学应直面临床

    中医药有疗效,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现实。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临床阵地在“萎缩”,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要实现复兴中医梦想,笔者临床30多年的体会是:中医学源自临床、服务于临床,只有顺应临床的中医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临床的中医师;只有直面临床的中医师,才能“占领”临床阵地;有了临床阵地,才能谈及复兴中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复兴中医靠教育,而中医教育应回归临床这个“源头活水”。
, 百拇医药
    现代的中医教育以院校为主,传统的中医教育是师承形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勿需诟病和争论二者的孰是孰非,因为二者的教学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培育中医理论思维,教导临床适易技术,培养临床适宜技能,一切为了临床工作,应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通晓诸子百家固然重要,若以此“中医学家”的教学标准教导初学者,即使成为“家”,如果不能直面临床,再多这样的“家”也不能避免中医临床的“萎缩”。况且,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各行各业的“家”都离不开实践的不断锤炼。只有在临床“吃得开”的中医师,才能坚守住中医的“阵地”,才有中医的话语权,才能弘扬“传统文化”和“中医特色”。

    所以说,中医教学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服务临床。这就要求中医药院校的教师队伍在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在教材内容编写上,更应不断扬弃,切实贴近和顺应临床,突出临床实用性,剔除过度藻饰及随意比附的言辞,力求使学生学得懂、用得上。现代医学的检验结果,也可用中医理论进行消化、吸收、整理、总结,赋予其中医学含义,充实中医四诊理论。同时,增加学生见习、实习的课时,让学生对中医药治病有一个感性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中医药治病的信心。(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尉氏县第三人民医院) (马冠军)

    , 百拇医药